吃粽子的來歷,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2021-03-30 15:20:43 字數 5220 閱讀 4631

1樓:文旭烏孫昊英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2樓:徐

粽子的來歷一公元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公尺,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

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公尺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松。

粽子的來歷二

古代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公尺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粽,俗作粽。

古人以菰蘆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公尺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

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2023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粽子的來歷三

春秋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公尺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公尺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公尺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公尺,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其 震遠同湖州粽

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樓:林夕的微笑

粽子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邯鄲淳《曹娥碑》說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史載伍子胥盡忠於吳,後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民間傳說,伍子胥死於五月五日。《會稽典錄》記,則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上。

父能弦歌為巫。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回日:

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異苑》因此說,「粽,屈原姐所作。

」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公尺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

「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公尺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4樓:麥塊大神

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公尺,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

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清代詩人.....

5樓:螢火蟲zxy天枰

紀念屈原,還有劃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6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公尺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

7樓:路過的麻陶桑

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擴充套件資料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尺,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可能你會說,那吃粽子、賽龍舟總應該是跟屈原有關吧,不是人們在他投江自盡後,用來紀念他的嗎?那也未必。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在被認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舲船實質上就是當時一種競渡用船。

而粽子,最早相關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顯示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只在端午節吃這種美食。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吃粽子?

人民網-端午節咋來的?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 梟羹 史記 孝武本紀 注引如淳言 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 續齊偕記 中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

據說當年屈原端午節的時候冤死江中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用糯公尺做成菱狀的公尺團 用蘆葉包好 散入江中 一方面 防備魚類吞噬屈原的遺體 另方面祭奠屈原 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兒回娘家帶小粽子。五月十五是大端午...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用英文怎麼寫,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狗尾巴草西西 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啊 to commemorate qu yuan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