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兼詞是什麼用法,古文中兼詞是什麼用法?

2021-03-30 15:26:36 字數 5272 閱讀 7926

1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地說,即是「和、以及」。

文言文中的「兼詞」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兼詞」有「諸」「焉」「盍」「曷」「叵」「旃」。

兼詞是指文言文中兼有互相結合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特殊的單音節詞。

文言文中幾個特殊的詞-兼詞用法:

1,諸,讀音:(zhū);

「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時相當於「之於」(「之」是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在句末時相當於「之乎」(「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

2,焉,讀音:(yān);

「焉」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是介詞「於」和代詞「之」兩個詞。即「於之」、「於

是」、「於彼」。

3,盍(曷),讀音:(hé);

「盍(曷)」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即「何不」。

4,叵,讀音:(pǒ);

「叵」是兼否定副詞「不」和能願動詞「可」兩個詞。即:「不可」。

5,旃,讀音:(zhān);

「旃」比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詞,「焉」是語氣詞。

文言文中,「兼詞」是什麼意思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文言文必須了解古漢語中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兼詞」就是一種。所謂兼詞,就是乙個單音節詞由兩個字快讀而合成,同時兼有兩種詞性,常見的有「諸」、「盍」、「叵」、「耳」等。【諸】用在句中,有時是「之於」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詞,「於」是介詞。

例如: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②穆公訪諸蹇叔。(《餚之戰》)—一秦穆公就這件事向蹇叔徵求意見。以上兩例中的「諸」都是「之於」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於」作介詞「到」講;例句②的「之」代秦師襲鄭這件事,「於」是介詞,作「向」講。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疑問語氣詞。例如:③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王曾把愛好**的事告訴給莊子,有這回事嗎?」④聞強氏授甲攻子,子聞諸?(《左傳·昭公八年》)——「聽說高強要用兵攻打你,你聽到這件事了嗎?

」」上面兩句中的「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說的事,「乎」是疑問浯氣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作「為什麼」、「怎麼」講;「不」是否定副詞。例如:

①「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為什麼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

」(《史記·楚世家》)——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的話,就要成為楚國的禍患,為什麼不用免他父親罪的辦法召喚他們來?」要注意的是,「盍」後面如果緊跟「不」字,則「盍」相當於「何」,就不是合音詞了。如:

「盍不出從乎?」(《管子·戒篇》)」——「為什麼不跟著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詞,表示否定,多用於貶義。

例如:①「吾門人多矣,尹子叵測也。」(《新唐書·尹情傳》)一—「我學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測啊!

」②居心叵測。(成語)——存心險惡,不可推測。「叵」:

—般用在「測」字前,「叵測」即不可推測。早期白話中還有「叵耐」一詞,意為「不可容忍」。如「叵耐這廝無禮」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詞,意為「罷了」,表限制語氣。例如:①「蓋向來不過籠絡耳。

」(《譚嗣同》)——原來他一向不過是籠絡(慰帥)罷了。」②八月苗未枯,採掇者易辨識耳。(《採草藥》)——八月莖葉還沒有枯死,採藥的人容易辨認罷了。

要注意,「耳」還可表肯定語氣,可不譯。如: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察今》)——古代和現在是一樣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焉】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焉:在其中)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

從這裡。)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焉:

在這件事情上。)④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

從這裡面。)⑤不復出焉。(焉:

從這裡。)要注意,「焉」除兼詞以外,還有比較複雜意義和用法。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麼用法

4樓:最愛yy小卒子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別句尾的「焉」字是兼詞還是語氣助詞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兼詞。

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蘇軾《石鐘山記》)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即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呂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個奇鬼。

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範圍、方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 、此之謂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稱前面所說的三個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三國志•吳主傳》)

此句中的「彼」代處所,指稱孫吳政權所管轄的地區。

3、狀語是表示處所、範圍、物件、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心」即為表示處所的介賓短語。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列傳》)

此句中的狀語「一篇之中」就是表示範圍的偏正短語。

③、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魚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就是表示物件的介賓短語。

④、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

此句中的「何」即為表原因的狀語。

⑤、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此句中的「以荊卿為計」 即為表行為方式的狀語。

5樓:匿名使用者

【焉】(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6樓:之何勿思

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餘有嘆焉.(《遊褒禪山記》)

2.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兼詞,同於此,於彼,如風雨興焉.

4.疑問代詞,**,且焉置土石.

疑問副詞,**,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yān

【名】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

本義:焉鳥)鳥名通「顏」(yán)。額〖forehead〗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

——《荀子·非相》。高亨雲

高亨雲:「焉,蓋顏之借字。」

【代】表示指示,相當於「之」〖it〗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副】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史記》

【連】於是〖then〗。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7樓:呵呵

1代詞 (1)做賓語,相當於之 如:猶且從師而問焉。(2)表疑問,**,怎麼 如:

焉用亡鄭以陪鄰。 2兼詞,兼於之,於此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助詞(1)語氣詞 如: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2)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地 如:

盤盤焉。

8樓:匿名使用者

焉就三種用法。1.沒有實際意義,就是乙個語氣詞,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意思就是可以遠遠地觀賞,而不可以去玩弄它。焉在這裡就沒有實際意義,最多也就是啊,呀之類的語氣詞。。2.

那裡,那能的思,「焉能不敗?」就是這個意思。3.

之,此,這,這裡。如「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這裡,心不在此。

文言文中有哪些兼詞?

9樓:易寒

最常見的有兩個:

1.焉=「於之」。如「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蛟龍生「於之」,即 生在那裡。《勸學》

2.諸=「之於」。如「放諸山下」,等於「放之於山下」,即「把它放在山下」。《黔之驢》

例子很多,這裡只舉兩個供你理解。

為字古文中讀音古文中為的讀音是什麼?

為字在古文中有兩個讀音,分別是w i和w i。當讀作w i時 1 做 幹。清 彭端淑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2 發明 製造 製作。宋 沈括 活板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翻譯 慶曆年間,平民畢昇又發明了活...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與」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或hu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 許。者 a.也許 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 或 然。則。2.某人,有的人 告之曰。3.稍微 不可 緩。不可 忽。不可 缺。或 有時 有的人 因情況而定 或 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與 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 裡...

悉在古文中解釋是什麼,古文中悉是什麼意思

殿様愛 1.會意,從心 2.全都,全部 悉如外人。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譯文 全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悉以諮之。諸葛亮 出師表 譯文 全部都可以詢問諸葛亮。3.詳盡地敘述 書不能悉意。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 譯文 報任安書不能詳盡的敘述我的意思。4.詳盡的知道,瞭解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國志 諸葛亮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