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行觀等同於西方哲學的什麼概念

2021-03-03 23:27:59 字數 3653 閱讀 3111

1樓:糖糖又笑了

知行觀是中國哲bai學的一大主題du.中國古代春秋戰

zhi國時期的哲學家dao們,已開始對知內

行的**容、知行的可能性、主體的認識能力等問題進行考察,並明顯地表現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從春秋戰國時期到近現代不同的哲學家都十分重視知行問題,在總結人類認識發展規律時提出了許多深刻的思想,儘管他們的思想進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對立,但又無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對知行關係具有一定認識論意義和實踐論意義的探索.尤其是在中國發展了重行的知行統一觀,與辯證唯物主義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特徵的知行統一觀是內在相通的,很多思想家深刻地**了知與行的辯證關係,既肯定行的作用,也肯定知對行具有指導作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加以總結和繼承發展.

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行觀有哪些

2樓:

生而知之(孔子)

不慮而知(孟子)

不行而知(老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差異

3樓:天風海雨樓主

中國哲學以原發境遇為本位(古代儒道釋),它既體現於人際之中,又體現在個人與天地獨相往來的天人之際。西方哲學本於數學,發展出概念哲學,到海德格爾時發生轉向,有與中國哲學對話的可能。中國的「道」「仁」與「自身的原發構成」有著思路上的相似,相緣相交,中國哲學會有第二春吧。

第一春那是戰國時,久違了。

4樓:飛雪散發弄扁舟

馮友蘭先生在《簡史》結尾處還談了東西方哲學的不同特徵。他認為有兩種方法。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

「正的方法的實質是討論形上學的物件......負的方法的實質是:對要**的形上學物件不直接討論,只說它不是什麼,在這樣做的時候,負的方法得以顯示『某物』的無從正面描述和分析的某些本性。

」顯而易見,西方哲學主要是用正的方法,而中國哲學主要是負的方法。

中國哲學以道德為起點,決定了它具有非理性的定位而西方哲學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上,決定了它理性的定位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區別。

中國哲學強調人生實用價值以及生命的超越,而西方哲學強調客觀物件的追問以及宗教的提斯。

中國哲學是和諧辯證法的「天人合一」,西方哲學是衝突辯證法「天人二分」對自然的立法。

中國哲學是意向性思維的象形文本,西方哲學以形式思維的邏輯拼音文字。

中國哲學是精神的不言而喻(意),西方哲學是精神的也言也意。

中國哲學是道德精神的人類皈向,西方哲學是物質科學的人類需要。

5樓:哲學家九十九

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如果你站在哲學來考慮他們是共同的優點,哲學問題引發了哲學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存在和道 ,就是人們解決哲學問題的最好證據。道就是道,道來佐證哲學,最後哲學將變為道,道將變為哲學。 存在和道也是哲學問題,,,哲學是需要論證的,而參照物就是哲學和存在的相互佐證關係,這就回到了辯證唯物論了,對立統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另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2.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何以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必須回答的問題。

(2)研究和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研究和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核心。

(3)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派別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全部哲學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區分不同哲學派別的唯一標準。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哲學在繼承中發展。

西方哲學在批判中發展。

我們中國的儒家哲學延續千年,但其中缺少批判的精神使儒家的這套哲學越來越迂腐甚至無可救藥。。。直至人們在一片罵聲中要打倒孔家店。這個「店」字赤裸裸的暴露出乙個問題,人們已經沒有信仰,一切都是金錢的交易,店主儼然成為乙個被用來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西方哲學智慧型 中國哲學這個概念產生於什麼時候

7樓:匿名使用者

《博弈聖經》中寫道:「我們把文化中借助國正論的語文學反映,定義為哲學。」

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有什麼聯絡

8樓:徐天來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比較,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乙個是不重視語言,乙個是不重視個體自由。因此中國哲學既沒有邏各斯精神,也沒有努斯精神。體現在哲學隱喻上,就是中國歷來都推崇「氣」的哲學。

氣的哲學與火的哲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兩方面,其一,氣沒有自己的形狀,你把它裝在什麼容器裡它就是什麼形狀;其二,氣是完全被動的,沒有主動性,雖然它無孔不入,但那也不是它要入的。

所以首先來看,中國哲學總體上有一種「反語言學」傾向,只重視內心體驗和外部行動,語言頂多只能當作一種臨時的跳板,不可信,更不可執著。孔子主張要「聽其言,觀其行」,「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對語言採取了極不信任的態度;莊子說:「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得意忘言」;禪宗則「不立文字」、「言語道斷,心行路絕」。

儒、道、佛都把語言當成一種多餘或誤導性的東西,頂多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用完之後就應當徹底拋棄。

因此,中國哲學也不重視認識論和方**,不管條件和過程而只重視結果。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不重契約,只重默契,寫在紙上的東西不作數,代人簽字不為過。對自然知識只重效果不問規律,只重技術不重原理;政治生活中「人情大於王法」,任何規章制度都限制不了「潛規則」;經濟活動中只講規矩不講規範。

而不重視語言的根源在於,中國哲學中沒有真正的個體自由。所以從更深層次上說,中國哲學總體上有一種壓抑個人自由的傾向。老莊、禪佛講的「自由」是去掉個人執著之後的無所拘束、逍遙自在,無追求無責任,等同於「自然」和「無為」,是一種「無意志的自由」;儒家講的「大丈夫精神」則是「無自由的意志」。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似乎達到了自由境界;但這個「矩」並不是他自由地建立起來的,而是從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傳下來的(雖然有所損益),他不過是習慣成自然了而已。

以上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乏邏各斯精神,個體自由就失去了表達的手段和保護的屏障,成為魯迅所謂「沉默的國民」;沒有自由的努斯精神,也就沒有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個體意志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不是靠語言和契約的規範,而是靠自然血緣關係的粘合和霸權的控制,成為魯迅所謂「無愛的人間」。所有這些都是阻礙我們今天走向現代化法制社會的絆腳石。

結論從中西哲學的比較中我們看出,乙個民族的思維模式是決定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魯迅當年講的「國民性改造」就是針對這一點而言的。思維模式不改變,任你其他方面的改革如何天翻地覆,最終會九九歸元,換湯不換藥。

而思維模式的變革又主要著重於兩方面,乙個是建立理性精神,乙個是發揚自由精神。五四提出的「科學和民主」底下其實是理性和自由,沒有理性,科學就喪失了科學精神,變成了另一種迷信;沒有自由,民主就變成了「為民作主」,即另一種**。

中國哲學這個概念產生於在什麼時候,西方哲學智慧型

9樓:橋梁abc也懂生活

洋務運動的評價

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初時是把「平中國」和「敵外國」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國內階級矛盾,後者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統治者處在「內憂」與「外患」頻擾之時,洋務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強,共同鎮壓人民,才能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

所以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必然否定了「敵外國」。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那麼它只能是沿著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價值觀等同於社會規範對不對

價值觀不等同於復社會規範。價值觀制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 理解 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 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 事 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永續性 歷史性與選擇性 主觀性的特點。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同...

散文的作者等同於文中的我嗎

一 有關語言修辭的題型 描繪類提問方式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乙個行嗎?為什麼?或 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乙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答題模式 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 形象 準確 地寫出了 物件 效果,換了後就變成 不好的效果。或 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 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物件的性格特徵 動詞...

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錯的,那就等同於倒退

不管方向對錯,但至少努力了,事情的本身就是一種經歷財富,不努力就一定是錯的 方向雖說錯了,不等同於倒退,只能說可能難以達到既定的目標,但有可能達到其他目標。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向雖錯路沒錯,只是目標發生偏移,路上及時調整方向或者目標,一樣成功。一般我們都會說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正確的做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