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煮酸菜
一、觀點:
1、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2、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意義: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三、背景:
1、北宋建國**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嚴令將帥不得專兵,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
2、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北宋**實不限制兼併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
3、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2樓:大風吹呼拉拉
《六國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此文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指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作品原文
六國論春秋之末,至於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不可勝數。
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於薛,齊稷下談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無數,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余號多士,賓客廝養皆天下俊傑,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於傳記者如此。度其餘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養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
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於一:
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並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於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於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
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亦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於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縱百萬虎狼於山林而飢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相陳豨過趙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於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嗚呼,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
作品譯文
春秋末年,直至戰國,諸侯卿相,都爭相供養士人(來)為自己謀劃。(上至)那些謀士辯客、善於辯論、善於言辭的人,下至(那些)長於技擊、力大無窮(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沒有不待之以賓客之禮的。(那些)穿著華美的服飾、吃著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館舍中的士人,(多到)數也數不完。
越王勾踐有六千門客;魏公子無忌、齊公子田文、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呂不韋都有三千門客;而田文(還)招攬了六萬名崇尚俠義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齊國稷下的辯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攬了無數門客。下至秦漢年間,張耳、陳余號稱「多士」(可譯為有許多門客),所豢養的賓客都是天下的傑出人才,而(甚至)田橫也有五百名門客。
那些約略可以從傳記中的人就像這麼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見於史傳的士人)應當是官吏的數倍或是農夫的一半了。這些人都是使喚別人來養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國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我認為: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國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鳥獸中有猛禽猛獸,昆蟲有(帶)毒螯(的蟲子)一樣。
分門別類、區別對待,使他們各自安于自己的處境,就能夠使他們為自己所用了,把他們全部剷除乾淨,就不是正確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變遷,知道六國之所以能長久存在而秦國之所以迅速滅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夠不加以省察啊。
那些有智謀、有勇氣、有辯才、有能力的人,這四類人都是民眾中的優秀傑出的人,(他們)大多不能穿破舊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來供養別人,都是使喚別人來供養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貴分給這四類人和他們共同享用。這四類人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設立選拔制度,使他們通過同一種方式選拔產生。夏商周以前由學校中選拔產生,戰國直到秦代由客卿中產生,漢代以後從郡縣制中產生,魏晉以後從九品中正制中產生,隋唐直到現在從科舉制度中產生。
雖然並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選擇其中比較多的現象論述。六國的國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亞於秦始皇、秦二世,然而當時的百姓沒有乙個反叛,因為(當時)凡是民眾中的優秀傑出的人大多被作為客卿供養起來了,各有各的職守。那些努力耕種來奉養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鈍而沒有能力的人,(他們)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沒有人充當他們的帶頭人,這就是六國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滅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驅逐客卿,因為李斯的言論而作罷;吞併天下之後,就認為客卿沒有用處了。於是憑藉法制而不憑藉人治,認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認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選擇能夠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毀壞名城,誅殺豪傑,(使得)民眾中優秀傑出的**散回歸到田畝之中。
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呂不韋之流的人所供養的人,他們都回到**呢?不知道他們是(甘願)面黃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間呢,還是會放棄耕種長聲嘆息來等待時機呢?(顯然是後者)秦朝的動亂雖然形成於秦二世的時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擔憂這四類人,使他們各有各的職守的話,秦國滅亡不至於像這樣迅速。
把上百萬的虎狼放縱到山林中而使他們飽受飢渴,不知道他們將要吃人,世人都認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漢爭戰的禍亂,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傑應當(也)所剩無幾了,而代國的丞相陳豨經過趙國的時候,跟隨的車輛有上千乘,蕭何曹參當政,也沒有禁止過。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時候,法令極其嚴密,但是吳王劉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類的人,都爭相招致賓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禍亂為警戒,認為功名富貴不能完全約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寬對他們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夠通過這種方法被選拔出(而不留在民間成為隱患)呢?
至於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君子學習道理就知道愛人,普通人學習道理就容易驅使。」哎,這**是秦、漢兩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作者觀點如下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作為帝王來說,平衡就是權術的根本,不能讓任何一方獨大。
奸人與賢人,不過都是帝王治國之棋子。所以,奸人是剷除不盡的,奸人也有其用處,關鍵是怎麼用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借古諷今,針砭時弊 。
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寫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藉以了解作者立論的根據;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藉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4樓:麻煩來的太突然
《六國論》此文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指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5樓:近松瑪利亞
中心論點:「養士」是「先王之所不能免也」的。且人民應當「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
蘇軾的《六國論》的觀點以及意義
6樓:
中心論點:「養士」是「先王之所不能免也」的。且人民應當「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
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觀點有何不同
7樓:水滴一滴一滴
蘇洵和蘇轍的《六國論》觀點的區別如下:
1、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相爭以用土地賄賂秦國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卻在無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國力,同時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國。
而蘇轍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能利用好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勢力,即韓、魏國的國力,他認為若韓魏將武力抗衡進行到底,六國最終的結果變不會至於此地。
2、論證角度不同
蘇洵的《六國論》從「賂秦而力虧」的角度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最後引出「為國者無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
蘇轍的《六國論》則從「韓魏附秦」招致六國相繼破滅的角度,批評六國之士的「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3、主旨不同
蘇洵《六國論》的主旨在於批評秦的過失,揭示秦王朝覆滅的原因,總結歷史教訓,希望漢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義治天下。
蘇轍《六國論》實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統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獻物,妥協投降。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應該是違反歷史發展的趨勢。但本文論述亦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
三蘇六國論比較異同,比較蘇洵 蘇轍《六國論》的異同點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 三蘇 就每人寫了一篇 六國論 蘇軾的 六國論 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 士 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 士 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 六國論 則是針對六國不...
《六國論》中「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下」是什麼意思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原文應該如上句所示,貌似樓主提供的句子有點問題?六國論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一句中 下 是什麼詞類活用?ls的,絕對不正確。不要誤人子弟 名作動 自取下策的意思 下,是方位名詞活用,指在六國之後 下 降低身份,名做動 就是我的意思 下就是在下 謙稱...
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前赤壁賦古文的重點句
一個人的天空 師說裡面有 聞 bai道有先後,du術業有專攻。師者所以偉道zhi受業解惑也dao。是幫弟 一箭一雕 師說同上 阿盤抄宮的有 襲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覆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