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是怎麼下降的中國的高校教育質量為什麼這麼差?老師就一副混日子的樣子,講的課生澀難懂。連老師自己也不懂概念,就要

2021-03-04 00:37:27 字數 4671 閱讀 5676

1樓:轉移停頓

如果從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開始算起,世界上的大學已經誕生了接近一千年,但研究型大學的提法卻是相當晚近的事情。近年來,國內大學紛紛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建設目標,但對於究竟什麼是研究型大學卻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這些認識可能正在損害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大學。

第乙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科研而非教學,或者說科研是第一位的,教學是第二位的。

據說,這一認識以美國研究型大學為參照物。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這些蜚聲世界的一流學府,無一不是憑藉其推動人類文明程序的科研成果而傲視全球。每一所大學所擁有的諾貝爾獎得主,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更深遠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近代德國。在洪堡等人的領導下,以科學研究為首要任務的柏林大學、哥廷根大學等迅速成為世界上的一流學府,並直接影響了美國大學的發展方向。因此,中國大學如果想在21世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俱樂部,就必須擁有若干項在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

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把科研置於學校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位置。在這一辦學思想指引下,教師的聘用、晉公升和淘汰,經費的分配和使用,學科的生存與發展,無一不和相應的科研成果相掛鉤。特別是物質、金錢和待遇的直接刺激,使中國大學逐步演變成了乙個學術**和科研成果的生產企業,教師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變成了被體制內在驅動的高度緊張的發文機器。

其結果,除了製造出大量無人引用的**而自我陶醉之外,並不能為大學的學術聲譽帶來多少正向影響。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前些年某985高校創立的「工分制業績考核制度」,它將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是科研成果)折算成「工分」,以此來衡量教師的工作業績並決定其收入和待遇。該大學迅速成為中國發表sci**最多的大學,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並未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一流大學。

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是,伴隨著科研成為中心工作,教學被迅速邊緣化。教師雖然名為「教」師,但沒有人會在教學工作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因為教學在決定他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事務上不發生作用,只不過是一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已。

因此,在課堂上通過朗讀教材消耗完必要的50分鐘後,教師會立刻離開教室,沒有時間再去和學生溝通交流,對他們進行培養指導。乙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越多,被占用掉的用於「掙工分」的時間相應就越少。為了最大化「掙工分」的時間,就必須最小化指導學生的時間。

這和教師的責任、良心和職業道德毫無關係,完全是人在某種制度下的理性選擇。教學由此變成了科研的附庸。

然而,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是因為這裡有教師和學生,有教學活動。如果沒有了學生和教學,就不需要大學,只需要有科研機構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追求科研成果的產出,它們同樣可以做出第一流的成果。

大學存在的根本價值在於教育,在於培養人才。大學裡的科研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因為它們對人才培養有價值,同時,教學反過來又促進了科研的發展。因此,對於大學來說,不是教學要為科研服務,而是科研要為教學服務。

第二個認識誤區是,研究型大學主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或者說,研究生數量要超過本科生數量。

這個認識同樣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特別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為參照物。的確,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這些蜚聲世界的一流學府,無不擁有強大的研究生院,其研究生數量也普遍多於本科生。然而,這只是乙個結果,而且是僅就私立研究型大學而言,公立研究型大學就不是這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是私立大學的教授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助手,研究生由於使用成本低廉的優勢成為不二選擇。再加上美國私立大學研究生院的聲譽,吸引了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

成本低,效益好,由此誕生了世界上最富有效率的科研生產機制。同時,美國私立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高度精英化的教育,其規模必然是小的。事實上,美國最好的本科學院的規模都很小,但是培養質量很高。

這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數量的根本原因。但公立大學恰好與此相反。它的使命首先是為州內的納稅人服務,提高本州人民的素質,因此,它必須要招收足夠規模的本科生以滿足本州人民對本科教育的需求,研究生的數量反而不一定大。

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之一,但由於它是公立大學,因此本科生有25000多人,但研究生只有10000多人,不到本科生的一半。與之相比,哈佛大學的研究生有14000多人,而本科生只有6000多人,研究生是本科生的兩倍多。

目前,中國大學普遍形成了乙個公式:研究型大學=強大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數量多於本科生數量。在經歷了多年的本科生擴招之後,開始大規模擴招研究生。

在很短的時間裡,研究生數量遠遠超過了本科生數量。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緩解本科生就業壓力固然是乙個方面,但上述認識上的誤區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這一辦學思想的直接後果是,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出現嚴重下滑,從而損害了中國本土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大學是乙個統一體,其資源是有限的。研究生規模過大,必然會占用本科生本來應該享有的教育資源,導致本科生教育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由於本科生教學被邊緣化,使得教師更加不重視本科生教學。如果要排序的話,在教師心目中,科研是第一位的;因為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助手,教師不得不對研究生進行悉心指導,否則會直接損害科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研究生教學又排在本科生教學之前。在這種邏輯下,本科生教學被置於最次要的地位,學生實際上處於放養狀態。

今天,當人們在不斷抱怨本科生就業壓力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研究生相當於過去的本科生時,卻忘記了乙個基本的事實:20世紀80年代的教師因為沒有科研的壓力,研究生數量極少,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學上,從而保證了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對於本科生來說,一方面,高考前的大規模重複性訓練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後普遍處於放鬆狀態;另一方面,因為整個社會不重視本科生教育而重視研究生學歷,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後考慮的主要不是如何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怎樣努力去找到乙個好工作,或者從一開始就準備考研或出國。由於不受重視的本科課程並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再加上本科課程的成績在報考研究生中並不起作用——保送研究生是乙個例外,但能夠獲得保送的畢竟是少數——考研分數才是最關鍵的,學生對課程的態度自然也不認真,只要修滿學分,考試及格即可。至於一門課程究竟在學生的教育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能夠給學生帶來多少有益的幫助,並沒有人去認真關心。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並不知名的學校的學生可以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獲得很高的分數,卻不具備實際的研究能力,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和人們的預期相反,大規模擴招研究生的結果並沒有相應提高研究型大學的研究質量,反而降低了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一方面,規模擴大以後,教授實際上無力指導如此規模的研究生,導致質量下滑;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度專業化的教育,適應性相對較弱,社會實際上也吸收不了如此規模的專業化人員,導致人們對研究生的評價進一步降低。教育是乙個統一的、相互影響的整體。

片面強調了某一方面,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社會過於強調研究生學歷的結果,使得教育過程變成了乙個不斷為更高階段的考試進行準備的過程,卻喪失了教育本應具有的基本功能。當教育變成了考試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經歷考試的過程,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更好的教育,實現更大的進步,這也許是當前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上述兩種認識的效應交織在一起,正在損害中國大學的長遠競爭力。實際上,中國大學之所以特別重視科研和研究生教育而忽視本科生教育的根本原因在於,前者最容易在短期內顯現標誌性成果,可以用顯著增長的數字變化來展示發展成果,但本科生教學是最費力不討好的工作。費了很大的勁兒,投入了很多資源,卻看不出有什麼新的思想、創新之處和標誌性成果,學生還不見得一定會贊同——因為他們可能需要相應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正如洪堡所預言的那樣,大學的偉大功效須在25年後方能看到。辦大學本來就不是當官。當官可以追求短期的政績,辦大學只能依靠良心,去扎扎實實地做應該做的事情。

和中國大學恰恰相反,綜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對本科生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在芝加哥大學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科研和教學之間,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的爭論,但最終形成的結論都是教學是第一位的;本科生是第一位的,二者統一起來,就是本科生教學是第一位的。

為什麼美國研究型大學反而把本科生教學擺在第一位呢?因為他們認為,本科生教育是博雅教育,是培養、塑造乙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他們必須在這一階段把自己的價值觀植

2樓:匿名使用者

資源分配極為不合理。地域差異太大,地域保護政策阻礙真正人才的選拔。

各個大學急功近利!爭相擴建,盲目增設學科專案,增加累贅課業,課程教授目的不確切、不合理。有些大學甚至漠視教育水平的退步,盲目指責學生。

科研、教育界虛假風氣盛行!虛假的風氣極大地傷害了國內教育科研水平,也傷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這種虛假的風氣影響了教育者本身!

大學教育界對學生的態度並不親近,責任感淡漠!有些教育工作者甚至出現冷眼旁觀的現象。像這個答案中把學生比作「井底之蛙」「溫室的花朵」就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中國的高校教育質量為什麼這麼差?老師就一副混日子的樣子,講的課生澀難懂。連老師自己也不懂概念,就要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是乙個新話題。自上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

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這似乎不止是用人機構的評價,就連學生自己,底氣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學裡到底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然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

答案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至少要提出諸如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麼,測算的資料是什麼,以及統計分析結果的含義是什麼,等等關鍵性問題。缺乏基於資料的實證研究,只是憑感覺就得出「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結論,不僅草率,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

感覺也的確反映了部分事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斷推遲就業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用人機構迫切需要各類人才,但放眼望去,幾無可用之人,尋找合適的員工變得越來越困難。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正在加劇。

白城師範學院的教育質量如何?是你理想的大學嗎?

1樓 愛心的學姐 白城師範學院的教育質量是特別好的,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距離我的城市非常近,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東西。2樓 創作者 這所大學的教學質量是非常不錯的,師資力量也非常的雄厚,教學環境也特別的好,是我理想的大學,這一所大學出來都是非常優秀的老師。3樓 自己滴定 整體的一個教學質量還是非...

中國大學教育與日本大學教育的比較

日本的教育更偏重素質教育,老師留作業主要是要求學生提交報告 小 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寫 的能力,而中國則是仍然偏重於期中,期末等應試考試,很多學生在考試前兩周才開始考前突擊。一般來說到了大三每乙個學生都被分配到指定的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開始著想畢業設計問題,而中國則是到了大四...

請問上海的教育質量高嗎?大學多嗎?跟武漢比呢?

1樓 網友 上海本科大學 大專學校 包括私立和公立 一共有50多所,比武漢多很多哦 上海二本,三本的話也有很多不錯的大學的 比如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杉達學院 民辦 上海對外 學院上海金融學院 上海水產大學 上海電力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