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夢中起緣
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彰顯出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型和創造力,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2樓:匿名使用者
它總結了太陽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變化規律,這對於農耕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各地的人們會根據身邊自然的具體變化,生產出當地合於二十四節氣的表述,由此誕生了豐富多彩的「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本地化知識。
與此相近,與現在大自然氣候變化相適應,有關的只是解釋也會出現一些相對變化。「二十四節氣」只是作為表現時間刻度的一種形式,它提醒我們大自然在發生變化,人們會根據身邊自然的變化,合著「二十四節氣」的表述,慢慢形成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新知識。換句話說,現在的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人們的認知也會慢慢跟著來做調整。
3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標示出的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對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不再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但它仍然是中國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係的續演,其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它既喚起我們的回憶,並且時刻提醒我們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節奏在迴圈變化。我們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著的,人類還是得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們人工改造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思路。
只要我們還想去親近自然,「二十四節氣」 就是值得我們保護到未來的遺產,它作為一種文化,是中國人思考和自然之關係的結晶,無論對今天還是未來的中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4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最基礎的知識,是每個中國農民開始學習
種地最先會記在腦中的知識,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耕文化的本質,就是遵循季節的變化來從事生產活動、獲得生產資源的,比如春種秋收。因此能夠**氣候冷暖變化,就能夠保證最好地利用時間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標示出的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對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不再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但它仍然是中國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係的續演,其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它既喚起我們的回憶,並且時刻提醒我們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節奏在迴圈變化。我們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著的,人類還是得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們人工改造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思路。
只要我們還想去親近自然,「二十四節氣」 就是值得我們保護到未來的遺產,它作為一種文化,是中國人思考和自然之關係的結晶,無論對今天還是未來的中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意義嗎
5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是中國
人祖先的智慧型的發現。24節氣很好,只是它只適合中國這塊地方,或者更確切說只適合黃河流域華北這片土地。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季節的概念,最初發生時是很樸素的,根據人鍆的直接感受。當人們要定四季的準確概念,並想把四季概念納入曆法的時候,人們認識到不能僅僅根據氣溫來定四季。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歷時,氣溫也不總相同。
因此必須找到最穩定的普遍適用的定四季的標準。我們聰明的祖先,找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太陽的南北位置。這個標準是天文標準。
太陽的南北位置雖不能唯一決定乙個地方的氣溫,但它能大體上有規率的影響一年中的溫度變化。因此按太陽的南北位置來定四季是有實際價值的。當然這樣定的四季必須與按氣溫來定的直感四季有區別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稱氣象四季。氣象四季不能作曆法四季。而剛才說的天文四季才能作曆法四季。
氣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滯後,中國的黃河流域大概滯後三個期。24節氣中上述八個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曆法四季。
2 4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並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讓既簡明,又足夠準確的表現24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握,這是設計曆法的重要任務。
現在種莊稼依然用!!!
二十四節氣對當今現代社會還有什麼實際價值
6樓:清風的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人對於天文、天象的觀察,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在地面上立一根桿來觀察晝夜長短的變化而確立了晝夜均分的冬至和夏至,「由周到秦,古人將冬至作為歲首,此後很長的歷史時間裡,冬至節都是國家重要節日,有著賀歲、祭祀等多種民俗活動。」到了春秋時期,冬至、夏至之外又進一步確認了春分秋分,至此定下了「四季」,到西元前132年的《淮南子》一書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說法,「古巴比倫、瑪雅文化,都有二分二至的節氣劃分,唯有中國細緻地分成二十四。」中國古人將太陽一週年的運動軌跡劃分成24個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
24個節氣大致對應一年中的12個月,平均每個月對應兩個節氣。古人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氣」,每月的前乙個是「節」,叫「節氣」;後乙個是「中」,叫「中氣」,所以每年一共有12節和12中。譚汝為教授說,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和月亮盈虧變化,古人逐漸認知並掌握了一年之中時令和氣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進而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科學、嚴密的曆法文化和氣象文化,以指導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實踐。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70字
7樓:喂阿微啊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提公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蘊。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讓習俗也能與時俱進,「只有將之與老百姓的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
對二十四節氣及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型,及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要進行認真研究、**,以期有助於當今社會。
對延續、傳承幾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項,如九華立春祭、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節,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其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激發廣大民眾感恩生活、凝聚族群,為我們的時代奏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
2023年,拱墅區「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參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申遺成功,意味著拱墅區成為人類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社群,也標誌著「半山立夏習俗」保護提公升到更高層面,進入更高標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
2023年5月5日,在文化部非遺司、中國農業博物館、省文化廳的指導下,拱墅區非遺保護中心作為發起單位,聯合浙江衢州、遂昌、三門,河南登封市、內鄉縣等10個代表性傳承社群以及恭王府24節氣研究保護中心、安徽省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人類非遺「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發布保護公約,提出保護倡議。
會上,各聯盟單位圍繞「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以「社群保護」為主要原則,就保護、傳承和弘揚的具體措施等開展深入研討,推動「二十四節氣」文化整體保護,最終在全國逐漸建立系統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發展體系。2023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二十四節氣的社會功能:
21世紀,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著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
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還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自古迄今,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從歷史上看,二十四節氣早就跨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有的地方雖然季節變換不明顯,但那裡的人民依然在傳承、弘揚著二十四節氣及其附著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價值。早在古代二十四節氣就已經被朝鮮、日本等其他國家接受,結合其國家實際情況與民族文化後沿用到現代。
二十四節氣傳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節氣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節日)。 [10]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國農曆,遵循「二十四節氣」作息,並隨著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曆書,曾經先後使用《元嘉歷》、《麟德歷》、《大衍曆》、《五紀歷》和《宣明歷》。
之後,日本開始使用更適用於本土、並且由日本人編寫的《貞享歷》、《天保歷》等。按照「二十四節氣」所定的日本本土節日叫做「雜節」,由於「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轉所定的,因此仍舊按照傳統演算法依照節氣定日期。例如:
日本雜節中的「節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乙個星期等等。
在當代日本,春分日還被定為公共假日。
在越南傳統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節氣」,同時變更了某些節氣的時間,更加適用於越南的實際情況。目前,越南雖然官方使用陽曆,但是在民間還是有部分人使用傳統陰陽曆,特別是農民,仍然遵循著節氣來安排勞動作息。
8樓:不曾明了
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9樓:自我超越人生
「二十四節氣」凝結了中國人的古老文明與智慧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它對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仍有指導意義,已成為中華人民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10樓:fly快樂寶貝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農業生產、生活的準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能激起國民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能增強國民的自豪感.
11樓:苗鳴泥寒夢
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意義: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反作用於經濟、社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其融入當代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2、文化遺產是乙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展現文化的多樣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 作為民俗專案經 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 二十四節氣 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
代表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描寫「二十四節氣」的詞語有哪些?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內 白露容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由來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
二十四節氣驚蟄有什麼說法,二十四節氣驚蟄的由來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 九九 艷陽天,氣溫回公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左河水之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 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公升到0 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 6 江南地區為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