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要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為什麼要制定馬鈴薯計畫?土豆成為主糧

2021-03-04 09:14:40 字數 5821 閱讀 9162

1樓:歷史通

農業部日前發布《農業部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提出2023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至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其實,早在去年年初,中國就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希望馬鈴薯這種不起眼的作物品種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公尺之後中國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馬鈴薯早已是繼小麥、稻穀和玉公尺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馬鈴薯至今已有一萬多年歷史,16世紀經西班牙人帶到歐洲後得到廣泛傳播,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種植。

儘管中國糧食總產量持續連增,但壓力仍舊極大。

資料顯示,在中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起始年2023年,當年中國糧食產量4.3億噸,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34公斤。中國生產的糧食勉強夠吃。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

近些年的另外一些資料還說明,中國糧食雖然連年增產,糧食進口量和糧食需求也在齊增。

除了確保既有的糧食成產能力,在傳統主糧之外,尋找到一種更適合中國保障長遠糧食安全的新主糧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早在2023年,農業部就提出了在中國實施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發展戰略。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農業經濟專家、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振宇分析,此時恰逢國際糧價大幅上揚,國內居民有可能面臨「買不起糧食」的難題,馬鈴薯主糧化有現實意義。

但糧食市場逆轉來得也很快,目前情況是國際糧食庫存積壓巨大,****不斷,國內國際糧食**嚴重倒掛。對此,徐振宇也指出,從長期看,由於馬鈴薯有易種植、耐儲存等特點,在國際市場發生劇烈波動的時期,可作為後備糧食維繫國內糧食供給。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在三大主糧玉公尺、水稻、小麥的平均產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背景下,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受限。

從種植面積來看,馬鈴薯也有成為主糧的基本條件。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馬鈴薯生產消費第一大國。據農業部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0千公頃(8355萬畝),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去年7月於北京延慶召開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上表示,目前中國馬鈴薯生產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約四分之一。

另外,馬鈴薯這種作物的特性也使其具備成為主糧、保障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條件。

從環境資源角度而言, 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副主任、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對介面新聞分析稱,馬鈴薯薯類作物的發展對環境的需求,要比穀物對環境的需求低,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

同時,薯類的抗逆性比穀物更強,比如耐旱、耐高溫、耐低溫,對水資源的利用方面,比其他穀物更節水一些。

2樓:古道尋舟

這世上還有比番薯土豆更划算的作物嗎。。。

但番薯已經是主食了,而且他不能當菜吃,土豆可以。

為什麼中國要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

3樓:匿名使用者

國人餐桌將添新主糧

央視報道,據農業部訊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公尺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公尺、小麥、玉公尺外又一主糧。預計2023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深入研討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推進途徑。

會議認為,馬鈴薯主糧化成為必然的選擇。因勢而謀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改善膳食結構,滿足人民增強體質健康的願望。應勢而動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挖掘生產潛力,開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途徑。

順勢而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公尺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製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馬鈴薯被稱十全十美的營養產品

我國民間有「不把土豆當乾糧」的說法,其實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很豐富,在國外有「地下蘋果」和「第二麵包」之稱。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穩定在50-60公斤,俄羅斯人均消費量達到170多公斤。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營養產品,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增長、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

糧、菜、水果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馬鈴薯幾乎都有。比如,馬鈴薯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鉀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同時還富含多種人體發育必需的氨基酸和膳食纖維。在我國新培育的紫色、黑色馬鈴薯中,還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多酚,是理想的保健食品。

新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週應食薯類5次左右,每次攝入50克—100克。土豆的澱粉在消化吸收率上雖然不如大公尺白面,不過消化問題對於現代人來說早已不是問題。相反,消化的太好所導致的高熱量才是問題,所以大公尺在這一點上遠不如土豆。

而土豆的蛋白質也的確比大公尺白面更接近人體需求,並且含有相當多的維生素c、鉀和幾種b族維生素。綜合來看,作為主糧的土豆確實比大公尺小麥要好一些。

如果把土豆作為主糧,就像世界許多地區那樣,取代飲食中的大公尺和麵粉,在不考慮口味、只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但是中國人基本上不把土豆作為主糧,而是作為蔬菜。如果與其他蔬菜相比,土豆就很一般了。

未來要靠馬鈴薯拯救人類

陳伊裡在《人民**》刊文說,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山藥蛋等。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由印第安人培育。馬鈴薯16世紀70年代傳入我國,對我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和中原地區。近年來,在華南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冬季栽種,成為增收的新渠道。

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效果明顯,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應備食品。

馬鈴薯澱粉在人體內吸收速度慢,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療蔬菜;它含有大量的優質纖維素,在腸道內可以供給腸道微生物大量營養,促進腸道微生物生長發育;同時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保持腸道水分,有預防便秘和防癌等作用;由於鉀含量很高,每週吃五六個馬鈴薯,可使患中風的機率明顯降低。此外,馬鈴薯是低脂肪食物,在所有充飢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多吃馬鈴薯可以減少脂肪攝入,是理想的**食品。

與此同時,馬鈴薯還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與小麥、玉公尺、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由於馬鈴薯適種區域廣、水肥要求低、增產潛力大、營養價值高,甚至有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中國青年報》刊文說,今後20年,預計世界人口將繼續快速增加,而其中95%以上的人口增長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如何為這些新增加的人口提供足夠而且優質的食物,馬鈴薯將當仁不讓。馬鈴薯的種植非常適合那些土地有限而勞動力充裕的地方,可以在土地更少、氣候更惡劣、更乾旱的條件下生產出更多富有營養的食物—這種植物的人類可食用部分高達85%,相比之下穀類作物僅為大約50%。

對未來可能面臨的糧食困局來說,馬鈴薯簡直就是上帝恩賜我們的聖物。

具體詳情請去知乎搜尋標題,**會得到更好的答案。望採納

為什麼中國要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

4樓:梧桐樹

今天的中國人口眾多,口糧的壓力正在增加。原始的基本穀物大公尺和小麥有一定的稀缺風險。因此,我們必須提前建立和發展一些能夠抵禦主食短缺的農作物,並將其新增到主食類別中,以改善社會穩定。

現在許多人的食譜中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膳食纖維不足,而澱粉具有一些抗性澱粉,難以消化和吸收,並且比白公尺更健康。另外,這些食品的固體成分雖然蛋白質含量不高,但蛋白質含量約為10%,但作為主食,其含量大,因此是相當的。

大公尺和小麥蛋白質在氨基酸組成方面與人體有很大不同,而馬鈴薯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要好得多,可以用作「優質蛋白質」的**。另外,土豆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鉀和幾種b族維生素,中國18億紅線正變得越來越生動。在確保人們飽腹的同時,中國還必須確保人們想吃得好。

當然,很多人說美國的水果和蔬菜也很豐富,但是美國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僅次於印度,並且有先進的產業,與中國的水平相仿。它被用於歐洲國家的休閒領域。在種花時,中國種植了多種非主要農作物,例如洋蔥,生薑和大蒜。

因此,這塊土地非常珍貴:如果我們考慮對隨後的土地改革進行耕種的耕地被占用,那麼我們的耕地應該處於紅線以下,並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最多只有7%的耕地。

在這種情況下,土豆具有其自然優勢,即產量大。另外,對種植環境的要求不高。傳統上,中國將土豆用作蔬菜。但是,就營養成分而言,土豆更接近於大公尺和小麥。

近年來,水稻中鎘和砷的汙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這方面具有環境汙染因素,另一方面與稻公尺植物本身的特性有關。儘管汙染控制和加強檢測與監督是主要解決方案,但對於人們來說,增加食物的多樣性和減少對單個食物的依賴性可以導致更積極的選擇。

用土豆代替一些公尺粉也可以減少進食超出標準的食物的風險。

5樓:萌萌不知道

土豆易種植,也比較好種植,並且他對土地也有一定的好處

6樓:幽逗豆

因為土豆的營養價值也是很好的,而且基本上沒什麼熱量存在。

7樓:我要堅挺

我覺得是因為中國的土豆產量開始下降的原因吧。

8樓:天下第一一一

這是因為土豆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商機。

為什麼要制定馬鈴薯計畫?土豆成為主糧

9樓:歷史通

農業部日前發布《農業部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提出2023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至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其實,早在去年年初,中國就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希望馬鈴薯這種不起眼的作物品種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公尺之後中國的第四大主糧作物。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馬鈴薯早已是繼小麥、稻穀和玉公尺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馬鈴薯至今已有一萬多年歷史,16世紀經西班牙人帶到歐洲後得到廣泛傳播,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種植。

儘管中國糧食總產量持續連增,但壓力仍舊極大。

資料顯示,在中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起始年2023年,當年中國糧食產量4.3億噸,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34公斤。中國生產的糧食勉強夠吃。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

近些年的另外一些資料還說明,中國糧食雖然連年增產,糧食進口量和糧食需求也在齊增。

除了確保既有的糧食成產能力,在傳統主糧之外,尋找到一種更適合中國保障長遠糧食安全的新主糧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早在2023年,農業部就提出了在中國實施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發展戰略。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農業經濟專家、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振宇分析,此時恰逢國際糧價大幅上揚,國內居民有可能面臨「買不起糧食」的難題,馬鈴薯主糧化有現實意義。

但糧食市場逆轉來得也很快,目前情況是國際糧食庫存積壓巨大,****不斷,國內國際糧食**嚴重倒掛。對此,徐振宇也指出,從長期看,由於馬鈴薯有易種植、耐儲存等特點,在國際市場發生劇烈波動的時期,可作為後備糧食維繫國內糧食供給。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在三大主糧玉公尺、水稻、小麥的平均產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背景下,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受限。

從種植面積來看,馬鈴薯也有成為主糧的基本條件。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馬鈴薯生產消費第一大國。據農業部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0千公頃(8355萬畝),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去年7月於北京延慶召開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上表示,目前中國馬鈴薯生產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約四分之一。

另外,馬鈴薯這種作物的特性也使其具備成為主糧、保障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條件。

從環境資源角度而言, 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副主任、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對介面新聞分析稱,馬鈴薯薯類作物的發展對環境的需求,要比穀物對環境的需求低,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

同時,薯類的抗逆性比穀物更強,比如耐旱、耐高溫、耐低溫,對水資源的利用方面,比其他穀物更節水一些。

為什麼中國要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會給未來的農村帶來哪些改變?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 麵條 公尺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公尺 小麥 玉公尺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 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 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

企業為什麼要有戰略,企業為什麼要重視戰略

參照 唐東方著 戰略規劃三部曲 一書,戰略對企業具有重大作用 1.為企業明確發展方向 戰略的重要價值之一是為企業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方向明確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是 正確的事 而只有堅持 做正確的事 企業才能不浪費企業有限的 寶貴的資源在不正確的事情上。不知道發...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戰略管理,企業為什麼要進行戰略管理

企業戰略管理可以定義為一門關於如何制定 實施 評價企業戰略以保證企業組織有效實現自身目標的藝術與科學。它主要研究企業作為整體的功能與責任 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重點討論企業經營中所涉及的跨越如營銷 技術 組織 財務等職能領域的綜合性決策問題。企業戰略管理有助於企業走向成功之路。但是不正確的戰略管理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