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這樣的話在於悟,主要是悟空,在這中間,心其實代表了一切.只要有了心,什麼都可以有,真的連心都空了的話,那還會存在什麼呢?
2樓:莘莘留學子
此即為「道」。萬物生為道,萬物無為道,有我為道,無我為道,有心為道,無心亦為道,我非我,心非心,心如塵,塵非一物。
3樓:段國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樓:戀上晴空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不知對你有何啟發。
禪宗裡還有一句子,「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不起念便可,神秀與慧能的區別在於:漸悟與頓悟。
「是旗在動」「是風在動」還「是心在動」,眾生有一切痴戀都源於我們的心在動啊.建議看看《金剛經》釋迦摩尼開始傳揚佛法時的第一部經書,有可能能有所悟
5樓:呢喃嬌喘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心裡原來是沒有善惡的概念的,善惡在於人之心,心被善惡的事物所圍繞,常常不去分辨善惡,心中自然就沒有善惡。
這句話出自佛家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心本無塵土,塵土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什麼意思
佛家「心本無塵,塵便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如何理解?
7樓:灣賛纊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是什麼意思?幫忙解釋一下
8樓:匿名使用者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乙個問題:
人覺得乙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對於苦難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導致救贖和解脫方法的差異。**教認為苦難的根源來自於原罪,作為亞當和夏娃的後代,作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禱告,堅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贖。佛教把慾望當作一切苦難的根源,佛法雖然有四萬八千門,歸根結底卻是為了覺悟,為了超越慾望的束縛,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性慾望,佛教三寶:
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覺悟成佛。佛學中有般若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都是般若學的經典,而所謂般若,即是菩提智慧型,波羅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即是要靠智慧型抵達彼岸世界。如六祖《壇經》雲:
「梵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而《金剛經》開篇就提出關於心的最根本問題:「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對此毫不迴避:「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剛經》)。
當然,「心」的含義很廣,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識和慾望。所謂「五毒」貪嗔痴慢疑即是,而貪為五毒之首。又如《心經》談色空,雖然說得十分抽象,卻都是在圍繞乙個「心」做文章。
其「五蘊皆空」、「心無掛礙」,不過是為了讓人明白「心外無物」,從而達致靜心息欲、圓融無礙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謂「心動」即是此意。
六祖慧能開創禪宗一派,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宗教家們對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釋:「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
……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一行禪師:《一行禪師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潔、明堯譯,p14,虛雲印經功德藏;)這也就是六祖所說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言自性風光,但是
是否真達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師自己所說的:
熟則熟矣,猶欠篩也/
........................................
但是,就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是未達傳付禪宗衣缽的造詣,不要忘記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情形,因為「本來無一物」的情況,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雖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無生機存在。
六祖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問他初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質疑,使他再進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禪宗是頓漸並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所指頓漸並重的道理了。
現在談談禪學,抓住一句「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而不可為,那不落在狂禪的知見才怪呢!須知禪宗正有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才會與真正的禪有相近之處。
防風抑塵網抑塵率能達到多少?防風抑塵網厚度下差標準
防風抑塵網。防風抑塵網是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按照實施現場環境風洞實驗結果加工成一定幾何形狀 開孔率和不同孔形組合擋風抑塵牆,使流通的空氣 強風 從外通過牆體時,在牆體內側形成上 下干擾的氣流以達到外側強風,內側弱風,外側小風,內側無風的效果,從而防止粉塵的飛揚。中文名。防風抑塵網。環境效益。不採用任...
掃塵日的習俗介紹,掃塵日都有哪些習俗
每年從農曆小年 臘月二十三日 起到除夕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回叫做 迎春日 也叫 掃答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 掃房 南方叫 撣塵 掃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
掃塵日都有哪些習俗掃塵日的習俗介紹
掃塵日除了掃塵有其他的習俗,例如送年 祭灶神 封印 等等,詳細請看下文 1 人們在當天或稍後,會舉行大掃除。大掃除之際,一般會準備據說是有辟邪清穢能力的青竹葉,清除高處的灰埃蛛網。2 這一日起,親友之間也有互相請客 互相送年糕和禮籃等禮物,稱為 送年 家中有喪事,或者辦喪事不到一年的人家,不能製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