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站在中國仕女人物繪畫藝術的高地---試論孫光的藝術創新與美學貢獻
孫光新寫意仕女畫的美學價值 鄭長春
以擅長畫新寫意仕女而蜚聲畫壇的孫光,一反「意在筆先」的構圖模式,不斷地進行藝術創新與探索,將古典的浪漫和時代精神熔為一爐,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藝術體系,從而產生與民族復興、社會和諧息息相關的喜劇效果和美學價值。
從孫光早期創作的《同樂圖》、《秋韻圖》、《詠荷圖》到他後來的《金陵十二釵》、《中國十二花神》,不管是畫面布局還是線條色彩,皆以現代藝術最樸實的語言,挖掘著畫面背後的思想內涵,從而像潺潺溪流般入駐人們的視野與心靈。
一向心氣平和、鍾情美感的孫光,屬於風格多變的擴張型畫家。他立足傳統根基,面向現代潮流,追求筆墨意趣,不管山水,畫花鳥、人物、飛禽走獸,皆
有涉獵。許多畫面皆以花鳥為背景,且多用大紅大綠色澤點綴,顏色鮮明、輪廓突出,對一人一物沒有故意地去精雕細刻,而是充滿激情地大筆揮灑,在盡情隨意的
揮灑中,尋找那種來自內心世界的美感以及對人文歷史的幽思之情。
《古畫品錄》中對美學理論有深刻的概括:「若拘以體物,則規精萃」,而且「究理盡情」才能實現「氣韻生動」。孫光在他的仕女畫中,不是過分拘泥於人物的形
體,一味地描摹人物外形,而是做到「形似」而已,和詩歌中對「韻」的
追求相一致,所以說孫光的繪畫語言是通過仕女的神態來傳達畫家的某種心情和意緒的。如,他的《歸》中,畫面上就乙個仕女,外加四點淡淡的足印,就已經透露
出畫家失落與空寂的情緒。尤其是,他在創作仕女人物時往往迴避其五官、四肢等常規肌體的造作,而對其服飾的飾品及性格需要的「附屬物」極力鋪張,大肆渲
染,結果是「峰巒缺處天更明」,「此時無聲勝有聲」。「景外之景」、「像外之像」,也許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即,強調通過有限的語言和筆墨,去表現、去把握
無際的宇宙本體和精神,體現一種生命的本質。「運思揮毫,意不在於畫,故得畫矣」!他的花鳥作品出於自然而又歸於自然,富有生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這
是一種氛圍的烘托,是為人物「出場」準備的序幕。
喜劇,作為一種美學範疇,其真正蘊含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興致、歡快、輕鬆等,而是對真、善、美等人性品質的歌頌,其情調應該是嚴肅、認真和熱烈,甚至是浪
漫,多情的,它的藝術作用能直接激起讀者或觀眾永遠的快感與渴望,以及對這些情感的「淨化」或「陶冶」。在傳統意義上,喜劇按其性質可分為性格喜劇、命運
喜劇、社會喜劇等,但它們三者不是絕對分離,而是相輔相成的,獨特卻又共同體現著喜劇含蘊和完美性趣。
當今畫壇派別林立,畫法推陳出新。面對當前中國畫的繪畫語境業已改變的現狀,藝術家們該以怎樣的精神與姿態進行創作?孫光認為,畫家應該遊走於傳
統積澱與現代精神之間,走中西結合之路。因此,他的仕女畫大多不惜色彩,巧用大紅大綠,一反傳統文人畫的淡雅及幽遠,依照自己的學識、修養與性情給作品定
位、定格於獨特的藝術理解與創作中,強調視覺衝擊力與抒情度,從而使畫面由刻板變鮮活,由單調制豐富,像**節奏一樣,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束縛,突破了傳統
平塗式渲染的仕女畫舊正規化,創立了孫光式新仕女畫審美新系統、新語言、新視覺。這便是我們所期待的當代中國畫新語言。從孫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金陵十二
釵》和《十二花神》中可以看到,孫光的藝術也是由兩極的思考指向:一為傳統,一為現代;一為入世,一為出世;一為放雄博大,一為清雅逸趣。但兩者往往是相
反,甚至衝突的。但他沒有走向極端,而是仍以東方式的「天地合一」,「虛實結合」的中庸哲學思想來把握尺寸。如,畫中牡丹,嬌豔富麗,雍容華貴;秋菊的冷
傲別緻;寒梅的冷豔堅韌;美人蕉的濃豔壯烈;枇杷的神秘靜逸;蘭花的風雅嫻淑;翠竹的挺拔正直;游魚的空靈鮮活;小鳥的自由奔放;天鵝的悠閒從容……無不
透露著生命的氣質。
儘管世界意識形態變幻莫測,但中國文化的高境界仍是追求平淡樸真,如水穿石的柔性文化是其主流。孫光寄情仕女,遠離世塵喧囂,追求恬雅柔麗的風
格,注重筆墨本體語言的流露,注重生命情感與形式語言合一性產生的節奏與韻律,但畫家似乎更傾向於情隨意走的自然表達,使人內心總是情不自禁生長出悠悠的
古意和戚戚愛憐。
中國歷史上的盛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繁榮發展的頂峰。在這種思想相對開放、物質豐富、歌舞昇平的背景下,宮廷與貴族的婦女打扮標準,崇尚體態豐盈、
姿勢優雅,前額劉海稀疏可見,面容飽滿,眉如新月,櫻桃小嘴,梳有高髻,並向兩邊和後面下垂,整個造型雍容典雅,線條流暢,色彩華美。孫光在保持繪畫直
觀、具象、趣盡天然的形象時,也給畫中人物性格上塗抹了一層失意與放逐的色調。一幅《盛唐遊春圖》中夕陽下的幽谷、玫瑰色的遠峰,嵐氣流韻,草木惺忪,一
群嬌鳥共啼花,未覺池塘春草夢:幾位郊遊而歸的盛唐仕女,端坐馬背上竊竊私語,或若有所思,畫中冷調暗色下的仕女衣襟、佩玉、馬鞍,甚至人物表情都淡然一
片,有些迷亂。是這些昔日深藏金屋的宮女貴婦感懷於夕陽殘紅,還是不忍重返久居的「樊籠」?那麼,這群仕女命運如何?畫家並沒有明確交待,就連對畫面的處
理上,也並不完全著意於「形似」,好像信手塗抹,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思索與懸念。但她們追求光明、嚮往自由、渴望幸福的迫切之情,已溢於言表,又給人一種
「冬天裡的春天」之隱隱召喚和暖意?這才是畫家最傳神的表達。從他創作的《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到《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以
及《踏花歸去馬蹄香》、《落日樓頭一笛風》、《午陰多處聽潺遊》……多少「萬綠叢中」隱約浮現一位或幾位妙齡嫻雅的女子,身著絹紗,飄逸如仙,純情似出水
芙蓉。在缺少人性關注與保護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弱勢群體的仕女,雖然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與價值,但她們的追求卻滲透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她們用自己的血
淚反抗傳統倫理道德,渴望「出淤泥而不染」,不願沉淪和失落,進而產生了富有崇高感的喜劇效果。
一幅線條簡潔、色澤黯淡的《知音圖》,則表現一種迷離而紛亂的景象,畫面中的黃色和黑色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著內心的壓抑與苦悶,兩隻伏首對視的
丹頂鶴,
三、四枝枯瘦的寒梅,使整個畫面充滿期待與孤寂。淨化的線條中積澱著特定的社會內容,代表著鮮活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是一種
民族文化精神的徹悟,具有思辨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成分。同時,這種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化繁為簡的創作方法,似乎更符合中國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種「達其
情性,形其哀樂」的境界。畫家在深深同情不幸女子的同時,也不惜筆墨歌頌人間真、善、美。他十幾年如一日地反覆詠歎仕女、描繪自然、揭示歷史,可以說這與
他內心深處渴望民族復興、社會和諧的「盛世藍圖」,密切相聯。帶著這種真實與樸素的民族情緒,與一切媚的藝術、俗的藝術唱反調,正是畫家難能可貴的精神所
在。在當下全球性技術化、媒介化和消費化的當代視覺文化中,影象的繁複和視覺型別的同質化導致了人與自然的疏遠,對物象背後意義的漠視,導致了人的單面性。但
書畫藝術超越了對物象的模擬關係,努力使我們從自然和歷史獲得全新形象體驗,用自身的情感去體味大自然「萬物有靈」的意境,揭示物象背後的生命和意義,從
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畫家孫光面對五花八門的影象**性繁殖力,以及對藝術作品的大眾消費趨勢,不但沒有被沖昏頭腦,而且在創作上保持著更加嚴謹的
態度,發出超人的力量,為以「含道映物」、「澄懷味象」為特徵的中國書畫藝術開拓新的氣象。作為身處現代社會之中的審美主體——畫家孫光,其審美期望不可
避免地包含著對審美理想的重建,即:對個人藝術面貌的竭力變革。就
孫光的仕女系列而言,其審美趨向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渴望審美主體的自由和弘揚個體生命的非理性意識,藝術家要表現自由,就要有突破,因主體
差異的普遍性,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也由面對全體觀眾雅俗共賞型轉向面對一部分觀眾的百花齊放型;
二、追求個性表達,渲染社會人生的喜劇性色彩;
三、側重於
手法創新,探索世界萬物的形而上意義等。
乙個成功的藝術家,總是很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絡在一起,把自己的品格情操、思想觀念、學識才華、審美趣味融進對世界、歷史、社會、
現實的獨特感悟,體現在藝術創作中。孫光筆下的仕女題材,是對遠逝的漢唐遺韻的近思,是現代人對古代文明的追問。他將目光穿過時空隧道,投射在漢唐仕女身
上,使傳統有了轉換,古典有了鮮活,充滿了精神張力與人文關懷。不惜長年嘔心瀝血地對以漢唐文化為特色的仕女藝術一再弘揚與挖掘,從社會學角度來思考,其
目的不能不歸結於乙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藝術家,潛意識中對民族復興的一種曲折表達,對和諧社會的一種期待和嚮往。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畫家孫光
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我們這個多災多難民族,幾千年來為平等、自由、幸福而奮鬥不息的弱勢群體的吶喊與頌揚。有人說,這是藝術家用純真的感情語言所織成
的「心畫」。如夢如幻的「心畫」在畫家筆下,得到了喜劇性的昇華,將我們現代人的靈魂帶入一種意境高遠、深含哲理、充滿審美體驗的全新境界。
孫光的仕女畫就是這樣產生了高度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通過仕女文化,使我們清楚地看到: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人文藝術的博大精深,儘管有些作品還未被更
多人接受,但那些充滿喜劇意味和浪漫色彩的「抽象符號」,依然會在時代大潮中向世界昭示著乙個古老民族那氣薄雲天的輝煌。
2樓:匿名使用者
構圖大氣,開合自然統一。
西方繪畫藝術的構圖特點是什麼?請盡量詳細一點,謝謝! 10
中西方繪畫差異比較
3樓:魯泰物礦網
中西方繪畫的最大的差異是:東方偏向寫意,西方偏向寫實。
繪畫理念上:西方繪畫注重思維,東方的繪畫更加注重情感。因此,西方繪畫再現性強,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認識價值;而中國的繪畫表現性強,抒情味濃,更加注重情與理的統一,詩與畫的結合。
繪畫透視上: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而西方繪畫著重於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主要特點。
繪畫工具: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毛筆、紙張、繪畫顏料可謂獨樹一幟,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型,當然,當時整個西方社會的工藝水平也是很高的。
中西繪畫都反映生活的真實,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繪畫像戲劇電影一樣,是通過逼真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東方繪畫像中國的戲劇一樣,是通過近似的外在形象來表現生活內在本質的真實。
中西方繪畫藝術猶如兩座形貌各異的山峰,雖然同樣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各成一體。在全球一體化的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密切。
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內在本質的差異。也許正是中西方對待自然態度的不同使中西繪畫放生了如此大的差異。
儘管它們有著很大的不同,但當今社會都是各取所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審美觀,有著不同的愛好,因而他們選擇的畫風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