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慈悲心的人的因果是怎樣的,沒有慈悲心的人的因果是怎麼樣的

2021-04-11 03:15:12 字數 3714 閱讀 6198

1樓:明心行

種惡因結惡果。種善因結善果。慈:

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慈悲:救人苦難。

形容人心腸慈善。所以,有慈悲心的人一般種的是善因。結的就是善果。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型的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麼區別?

3樓:麻木

1、定義不同:

慈悲心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條件不同

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愛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說其它的很多宗教,他們也有這樣子的慈悲心,他們也可以有,或者是沒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這些都有。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菩提心,是我們對天下所有眾生的慈悲心。在佛教裡面,慈悲心的物件是天下所有的生命。並不是說某一種生命,不止是人類、說佛教徒、自己或親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為天下所有的眾生。

第一,悲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第二,慈心,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眾生擁有幸福。這倆個加起來就是佛家裡面菩提心的基礎,是願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個條件是不僅僅是我們心願,不僅僅是希望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而是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我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樣以後就開始變成了菩提心了,在變成菩提心之前,是慈悲心為先的。

3、性質不同:

慈悲心是人的一種感情,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

菩提心是佛教用語,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4樓:樂觀小山

1、內容:

慈悲心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條件: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具備了這兩個條件的話,才叫做菩提心。

第乙個,菩提心,就是我們對天下所有眾生的慈悲心。在佛教裡面,慈悲心的物件是天下所有的生命。並不是說某一種生命,不是說人類,也不是說佛教徒,更不是說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一些親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為天下所有的眾生。為了天下所有的眾生首先要有慈悲心。

首先,悲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叫做悲心。然後慈心,就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這就是慈心。加起來,這倆個就是我們佛家裡面經常聽到的離苦得樂,願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這樣的心願,是菩提心的基礎,這是第乙個。

然後另外乙個,第二個條件是不僅僅是我們心願,不僅僅是希望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而是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我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樣以後就開始變成了菩提心了,開始變成菩提心之前,是乙個慈悲心。

那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們世人說的愛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說其它的很多宗教,他們也有這樣子的慈悲心,他們也可以有,或者是沒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這些都有。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心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乙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5樓:aaa**王

不是 有差別的 慈悲心就是佛性 菩提心是發心 發願 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 ··

··········

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 ············【經典原文】復次,佛子!如來智慧型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型,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華嚴經》

6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維摩經曰:『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觀無量壽經曰: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論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觀經曰:『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曰經疏曰:

『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又曰:『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型。

』從愛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於佛道最甚。維摩經問疾品曰:『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什注曰:『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愛見大悲。』

7樓:匿名使用者

<慈悲心>

慈愍、仁愛,不忍他人受苦,願他人獲得快樂之心。

<菩提心>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要成就圓滿菩提(成佛)之心。

慈悲心為大小乘共同的發心,

而菩提心是大乘不共之發心,

菩提心也是入大乘之門。

8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聽什麼???我都有說詞……這其實不重要……真學佛應該多看佛經…… 了悟萬法與實相……你自然知道你所說的問題……

9樓:匿名使用者

簡言之,菩提心即利他無我之心。

10樓:心願力

大乘佛法的修行是在空性上發菩提心行六度行!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回是菩提心答

金剛經須菩提問佛陀如何修行,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 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 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是證了空性後看到了我們凡夫因無明所障!在生死輪迴中!要告訴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信佛,信因果,在真正的因果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是什麼意思

11樓:劉永虎

信佛。就要相信本質。是苦。是甜。別在意。因果分三果。種田得生。種本得緣。種果得收。

有骨氣的人是怎樣的,有骨氣的人是怎樣的?

你認為勾踐沒骨氣嗎?勾踐的臥薪嘗膽 忍辱負重 是支撐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你居然認為勾踐沒骨氣!怎樣成為乙個有骨氣的人?第一 身有傲骨,可殺而不可辱 乙個人在自己的一生當中,有時候做人處事要帶著這麼幾分的傲骨,但是不能傲慢。也就是要有自尊心,懂得自尊自重 這種有傲骨的人,所謂 士可殺而不可辱...

沒有愛情的生活,是怎樣的,沒有愛情的人生將會怎樣

為什麼一定要愛情啊,單身不挺好的嗎,可以宅一點,懶一點,自由一點 沒有愛情的生活就和親戚過日子 沒有愛情的人生將會怎樣?沒有愛情 你不會死,但有了愛情 你會活過來。這句話蔡康永說的 我想你可領悟和感受到 沒有談過戀愛 你會宅在家裡 你會自由 但有時候自由多了 也就成了寂寞 這時候你就需要被陪伴 需要...

根據佛教因果輪迴理論,變性人的前世是怎樣的人

定弘法師開示 答 做變性手術這個問題,還是第一次我們接到這樣的問題,這個因果是什麼?當然可能很複雜。六道裡面有男女之相,都是因為自己染心感召的。一般說來,如果是對男身有貪愛,就會現女身,就是投到女身了。這個是在投胎的時候見到父母交會,如果是對父親有貪愛,那麼自己就會變成女身 對母親有貪愛,投胎之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