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牛座
我覺得心理學是在完全沒有情緒和偏見的時候對對方進行疏導吧,感覺有的時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有時候對一件事情的心理也會影響這件事情的發展
認知和認識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和認識在定義、主觀客觀性、使用範圍這三個方面有區別。
1、定義不同
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絡、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2、主觀和客觀性不同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
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聯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
認識客觀性比較強,認知主觀性比較強。
3、使用範圍不同
認知術語科學術語,更多的是應用在學術**中,比較嚴謹。而認識就比較口語化,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認知的使用頻率。
3樓:小可愛準
1、概念不同: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絡、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從廣義上講,認識包含人的所有認知活動,即為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語言的理解和產生等心理現象的統稱。
2、過程不同:
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資訊,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認識是一種資訊加工過程,可以分為刺激的接收、編碼、儲存、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階段。從狹義上講,認識有時等同於記憶或思維。
3、程度不同:
所謂的認知就是超越了認識的基礎上,知道了它的基本的知道。而認識只是在表面上,卻對它實質並不了解。區別就是在認知幾乎對它的裡外都清楚了,而認識只是在表面的東西。
4樓:匿名使用者
人如果通過簡單的交流就能判斷乙個人的好壞,我想一定非同凡響。
而大多數的人的認知都是以單方面的,這種認識的侷限是現代人的時間觀念導致的,
單方面的認知好比:從乙個陌生人交流就能馬上判斷這個人的好壞,而感覺起到的重要的部分。感覺是認知的前提,我不知道那個人怎麼樣,我先自我感覺判斷。
單方面認知=感覺認知。
我想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認知,你會從她/他人口中聽到某某人的一些不好的華語,從而也會在你內心種下了「那個人不是很好」而產生了反感的印象,
也有類似從商業當中你去應聘的公司老闆有點猥瑣,你就會從「感覺認知」判斷這個老闆不是個好老闆,
也有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相親過程當中,佔據最多的就是「感覺認識」從簡單的交流,我們會從對方的行為舉止,談話方式,甚至會期待對方是不是自己的志同道合的另一半,首先感覺判斷「對方來不來電」我想有車有房才是其次吧。
多方面認知=思考
有類似這樣的情況,你有個朋友有一天不小心殺人放火了,作為朋友的你,你會去思考他明明不是乙個壞人,是什麼促使他這麼幹,而大多數人不認識你這位朋友就能單方面的認為他就是乙個壞人。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陌生的一些事,或一些人,最先做出的答案是感覺...如果假設旁邊有個人(特別是好朋友)幫你做了一些參謀,我們就會更容易做出判斷。
因為我們很少會去思考。是時間養成了我們這樣的習慣,甚至會產生了思考會煩的情緒。
但我相信,會花更多時間思考的人,還是少數。我們做到不要單方面去判斷乙個人,多去思考為什麼,或許我們內心會寬闊一些。
5樓:我是帥鍋
1、定義不同
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絡、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2、主觀和客觀性不同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
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聯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
認識客觀性比較強,認知主觀性比較強。
3、使用範圍不同
認知術語科學術語,更多的是應用在學術**中,比較嚴謹。而認識就比較口語化,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認知的使用頻率。
6樓:國際馬扎
認識是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人是如何獲取外界的資訊的,是注重細節呢還是整體。即主觀反映客觀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所以包含了對外界的行為反應。比認識多了行動。
7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認識、思維或知覺的自身發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識官能或過程,靠它獲得關於感覺或理念的知識 認識
確定某物
認識某人
知曉;認明
感到人能夠認識客觀真理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8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是表面的東西,認知是內在的東西。
9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只是可能熟悉了吧 認知是非常了解 理解了
心理學 皮亞傑把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10樓:來日方長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式,兒童借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乙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擴充套件資料:
西方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乙個新趨勢,就是對皮亞傑兒童發展階段理論的兩種質疑。
一、近年來,在西方認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人提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並不是以皮亞傑的年齡階段論所描述的那種「全或無」的形式進行的。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許多重要的認知能力在兒童十分年幼時就已經存在,只是程度有限,這些能力將隨著個體知識和經驗的增長,一直發展到成年期。心理學家們提出這種批評是以下面觀點為依據的:
(1)認為皮亞傑發展階段論的事實根據不足。傳統的皮亞傑理論認為,幼兒缺乏某種認知能力,這種結論是依據非常有限的實驗結果而推導出來的。
但現已有科學研究表明,在比較複雜的課題任務中,各種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和動力變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認知能力時而表現時而隱蔽,因此,僅通過少量的實驗,就來概括兒童的認知能力,根據不夠充分。
(2)認為皮亞傑的實驗過於困難,不適合年幼兒童去做,因而不能挖掘表現出幼兒的應有能力。最近的研究結果已表明,如果研究者能設計出難度適當的課題任務,如果事先引入訓練程式,再做皮亞傑的實驗時,年幼兒童就能表現出原認為缺乏的認知能力。
二、提出**思維發展的模式。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等人,對皮亞傑的將15歲定為思維成熟期的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15歲不一定是思維發展的成熟年齡,形式運算思維也不是思維發展的最後階段。
佩里把大學生的思維概括為如下三種水平:
(1)二元論(duali**)水平;
(2)相對論(relativi**)水平;
(3)約定性(commitment)水平。第一章提到的里格,他明確地提出辯證運算是思維發展的第五個階段,此階段正是**思維發展的特徵。
上述兩種觀點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亞傑主義者,但是他們在思維發展的模式上卻和皮亞傑的學說有著不同的看法。
11樓:範德化
皮亞傑吧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各階段特點如下: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式,兒童借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乙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擴充套件資料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圖式
圖式是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個體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在於其具有應付這種刺激的思維或行為圖式。圖式使個體能對客體的資訊進行整理、歸納、使資訊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資訊的理解。
個體的認識水平完全取決於認知圖式。
圖式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可應用於不同的刺激情境。初生兒僅具有幾個簡單的遺傳圖式,如吮吸,當嘴唇觸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吮吸、反射。學習能產生遷移,是因為在前一學習中形成了某種圖式。
然後應用到下一學習情境中去。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同化
同化指有機體把環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機構中去的過程。皮亞傑借用同化來說明個體把新鮮刺激納入原有圖式中的心理過程,就整個有機體來說,有三種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質的同化;動作水平上,是行為的同化;智慧型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於乙個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結構中。因此,同化過程受到個人已有圖式的限制。個人擁有的圖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範圍也就越廣泛;反之,同化範圍也就相對狹窄。
3、順應
順應指個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同化的新刺激時,便要對原有的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這樣將迫使個體改變現有的認知圖式,形成某些適合新經驗的新圖式,引起認知結構的不斷發展變化。
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皮亞傑認為,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同化是量變的過程,而順應是質變的過程。
在認知結構的發展中,同化與順應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絡,相互依存。就人的認識成長來說,如果只有同化沒有順應,認識就談不上發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沒有順應可言,認識永遠是外物同化於內部圖式。
內部圖式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
4、平衡
平衡是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識的發展從乙個平衡狀態向另乙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兒童認知最初處於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中。
當面臨新異刺激時,產生了不平衡。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同化或順應,使認識達到乙個新的水平,恢復平衡狀態。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平衡從三方面調節著個體的認知過程:一是調節同化與順應兩種技能之間的關係,使兩者保持平衡;二是調節個體認知結構中執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統;三是在個體知識的分化與整合中保持平衡。
參考資料
你現在對心理學的認識有什麼變化,談談你對心理學的認識?
做為一名職來業心理 師,在開始接觸源心理學bai時,覺得心理學很神奇 du,能夠解釋許多我們覺得zhi不可思議的現dao象,尤其是運用一些理論解決了問題時。隨著學習和工作的深入,慢慢覺得心理學脫去了神秘的外衣,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學相對於生活來講,仍然是乙個形而上的東西。它更多地是的反映人的意識 意志...
通過學習罪犯心理學 你對罪犯心理有什麼認識?作為一名監獄人民
你沒好好上警校啊 連這個都要找人幫忙,真要幫了你,還不是親手為國家機關抽磚嗎!原則問題啊,同志 自己來吧 才20分 要我給你600字 你也太.你學的犯罪心理學的書上就有答案 通過學習罪犯心理學.你對罪犯心理有什麼認識?作為一名監獄人民警察,今後你打算怎麼辦 那麼多年學心理學,要想學的透徹而保持自己心...
談一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和你的理想
理想是支援我們走下去的力量.沒有了理想,我們就不知道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努力。就像在大海浬航行的船,沒了方向,不知何去何從 我對理想看法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和你的理想 人生就像一場夢,是一次旅行 在旅行的路途中,你會看到美好的風景,當然了,你可能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色各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