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絲織業有何新的發展,明清時期中國海外貿易有何新變化

2021-05-02 10:54:09 字數 5221 閱讀 3945

1樓:小刺蝟狐

絲織技術的進步

到隋唐時期,絲綢工藝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度。留傳至今的一本阿拉伯遊記中,曾記載了乙個故事:乙個阿拉伯商人在廣州採購絲綢時,碰到了一位穿著絲綢服裝的**,他透過絲綢看見**的胸口有一顆痣,無限感慨地說:

「中國的絲衣真是了不起,隔著一層還能看見裡面的黑痣。」**聽後哈哈大笑,撩開領口和袖口數著:「我**是一層絲衣?

我穿了五件絲衣啊!」

不錯,這就是唐朝的絲織技術。不但是唐朝,南北朝時期開始,緯線起花錦已經非常考究。這種緯線起花工藝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的毛織品工藝,後傳入中原,運用於絲織物上,較之經線起花織機複雜,但操作方便,能織出比錦更繁雜的花紋和寬幅的作品。

在「絲綢之路」沿途出土的北朝時期的絲綢中,不僅有精緻的平紋經錦,還有不少經斜紋綺,如「套環對鳥紋綺」,「套環貴字紋綺」,不僅紋飾較漢綺複雜,而且質地更細薄透明。出土的各種五色絲線織成的織錦用色複雜,提花準確,錦面細密,質地也較薄。

現在儲存在日本正倉院的絲綢實物中,也有唐代的各種織錦,如用染花經絲織成的「廣東錦」;用很多小梭子根據花紋著色的邊界,分塊盤織而成的「綴錦」;利用彩色緯絲顯花,並分段變換緯絲的彩色「緯錦」;以及利用經上顯露花紋的「經錦」;其中「廣東錦」就是現在流行的「印經織物」的前身。綴錦是日本的稱謂,在中國叫「緙絲」。用經絲牽扯成暈色彩條的方法在現代紡織中也大量應用。

經絲顯花的經錦在漢代就有。而用緯絲顯花,分段變色,可以使織物更加密實,花紋也更加精細,色彩變換更加自由。

最能代表唐代絲織工藝的就是雙面錦和緙絲。

雙面錦的織法是經線和緯線各自相交織成兩層平紋織物。據專家研究,至遲在公元685-688年間,唐代織工就已能夠熟練地織造這種雙面錦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種雙面錦,由兩組不同色的經線和兩組不同色的緯線交織而成,正反兩面花紋相同,區別僅僅是花紋和地紋的著色互相轉換,即正面花紋的顏色,在反面就是地紋的顏色,而正面地紋的顏色正是反面花紋的顏色,這還是現代「雙層平紋變化組織」的織法,它的特點是正反兩面都能使用,而且組織牢固,使用效能好。

緙絲織法是「通經斷緯」,由彩緯顯現花紋,以花紋為邊界,以滿幅透空針孔,懸而視之,猶如萬縷晶珠,如雕似鏤,被譽為「雕刻了的絲綢」,緙絲不受著色的影響,可以隨心所欲地織造出各色圖案,顯得古樸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壞的質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緙絲,以及更早時期的樓蘭漢代遺址中出土的採用「緙」法織成的毛織物,都足以說明這種獨特絲織工藝在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緙絲工藝一般用於製作高階工藝品,身價高昂,大多出現在貴族帝王的生活中。

唐代刺繡工藝也發展較大,新創有直針、纏針和平金,以及齊針、套針、貼絹、堆綾和綴珠等技術。為了顯示富貴,當時還流行在綾羅上用金銀兩色線來刺繡,或以金銀色來描花,而鋪絨繡技法則已能表現顏色退暈和暈染的敷彩效果。赤峰遼代附馬墓中曾出土有晚唐五代時期的織金錦、提花紗、平金鳥紋織物殘片等物,表明這一時期的繡品大量使用金線金片,而且捻金技術相當高超。

唐代絲綢圖案也有許多新異的樣式,特別精美。其圖案組織有「陵陽公樣」的對稱式,有團窠式、散點式、幾何紋式等。陵陽公是唐太宗(公元599-649年)時的竇師倫,曾創制了不少花式,有對雉、鬥羊、翔鳳、遊麟等,一直流行了幾百年,因竇師倫被封為「陵陽公」,這些花樣就被稱為「陵陽公樣」。

唐代還有一種「狩獵文錦」,團花之中有人物騎射、走獸飛奔,以及花草樹木,而團花之外,又點綴串珠形圖案,層次分明,十分流行。

不僅絲織工藝有了進步,印染工藝發展到這一時期,蠟染、夾染、絞染等染色工藝也已經相當成熟,還興起了多色染纈,漢代蠟纈的顏色多為藍地白花,比較單純,晉以後已能印出十幾種顏色,至唐朝開始可以說就已經五花八門了。

2樓:水魚豬豬

美麗的法袍時裝,各種美食,凡是有名字的或想到的美麗事物都會出現。

會講人話的鳥,比人還聰明。智者身邊都有乙隻會講人話的鳥《伴生因果術》

明清時期中國海外**有何新變化

3樓: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引者注:這裡指的是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曾德昭《大中國志》

到了明中葉以後,市舶**的出口商品,其品種和數量比朝貢**的賞齎品就更加繁多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36之多,包括手工業品、農副產品、礦產品、動物和肉製品、乾鮮果品、中草藥品和文化用品等八大類,其中手工業品共127種,佔總數一半以上(明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展)。

明末,中國出口商品中,手工業品佔總數一半以上,其中最大宗貨物是生絲,絲貨,棉布。當時從廣州出口商品的航線有三條,一,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印度、非洲和歐洲各國,二,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日本,三,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菲律賓馬尼拉而轉口運往拉丁美洲,從萬曆八年到十八年(1580—1590)的10年間,每年運往印度果阿的絲貨為3000擔,崇禎九年(1636)達到6000擔,崇禎年間(1628—1644)每年由廣州經澳門輸往長崎的生絲2460擔,從這三個資料可以看出明末絲貨的出口數量之巨大。

「2023年菲律賓總督發現,菲律賓群島上土著居民因為服用中國衣料,不再種棉織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服用中國的絲綢和其他中國衣著原料。2023年這個總督報告西班牙國王說,中國商人收購菲律賓的棉花,轉眼就從中國運來棉布。棉布已成為中國貨在菲律賓銷路最大的商品。

但土著居民如果採用自己種植的棉花自行紡織,可以向墨西哥輸出肆十萬披索的布匹。這只不過是一紙空文,以後土著居民還是大量服用中國衣料。「中國紡織品還經過馬尼拉銷售到西屬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紀末葉,中國棉布已經在墨西哥市場上排擠了西班牙貨。

有的文獻說,因為中國棉布價廉物美,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國貨而不用歐洲貨。中國絲綢就更為暢銷了。嚴中平說,實際上,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關係,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流向中國的關係。

至遲到2023年代初,中國的絲綢就已經威脅到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銷路了。17世紀初,墨西哥人穿絲多於穿棉,所謂穿絲,大多是穿中國絲綢,以至於墨西哥總督於2023年呼籲禁止中國生絲的進口。但是到了2023年情況愈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都以中國絲為原料,墨西哥本土蠶絲業實際上被消滅了。

鄰近墨西哥的秘魯也是中國絲綢的巨大市場

,中國絲綢到秘魯的**只抵得上西班牙製品得三分之一。從智利到巴拿馬,到處**和穿著中國綢緞。中國絲綢不僅氾濫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銷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晚明史》)。

從《晚明史》一大段話中,可以看到中國絲綢和棉布對西班牙紡織業的衝擊,很顯然,如果沒有明末中國紡織業的衝擊,西班牙人的紡織業不會衰弱。

再看看清代前期,

2023年,荷蘭人首次從萬丹將茶葉輸往歐洲,在此後一百餘年間,茶葉並未成為輸往歐洲的重要商品。2023年英船「根特」號(kent)在廣州購買470 擔茶葉,價值14000兩**,只佔其船貨價值的11 %,而所載絲綢則價值80000兩。2023年,英船「達特莫斯」號(dartmonth)前往廣州,所攜資本52069鎊,僅5000鎊用於茶葉投資。

2023年,茶葉開始成為中英**的重要商品。兩艘英船從廣州攜回3000擔茶葉,價值 35085鎊,佔總貨值的80%。18世紀2丨0年代後,北歐的茶葉消費迅速增長,茶葉**成為所有歐洲東方**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當時活躍在廣州的法國商人robert constant 說:

「茶葉是驅使他們前往中國的主要動力,其他的商品只是為了點綴商品種類。」(茶葉、**和鴉丨片:1750—2023年中西**結構 )。

從17世紀2丨0年代起,英國東印度公司(eic )在絕大部分年份中,所購買的茶葉都佔其從中國總進口值的一半以上。在1765—2023年十年平均每年從中國進口的總貨值中,茶葉佔71%。在1785—2023年中,這一比例提高到85%。

(茶葉、**和鴉丨片:1750—2023年中西**結構 )。

進入18世紀, 中荷茶葉**的規模進一步擴大。20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要荷印當局訂購6~7萬磅茶葉,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萬磅,到2023年,荷蘭的訂茶量達20萬磅(鴉丨片戰爭前中荷茶葉**初探)

18世紀對中國的歐洲主要**國是英國和荷蘭,這兩個國家在18世紀從中國進口的最大宗貨物為茶葉,英國東印度公司(eic )寧可讓這類商品的**由其船長和船員利用他們的「優待噸位」(privilegetonnage)去經營,本身則集中全力經營茶葉**;從18世紀2丨0年代到90年代,茶葉均是荷人從中國輸出的最重要的商品。在這一時期的大部份年代中,茶葉佔荷人輸出的中國商品總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過85%(茶葉、**和鴉丨片:1750—2023年中西**結構 )。

很顯然,明末到清代,中國出口的最大宗商品不再是絲貨棉布,而是茶葉。當然,如果絲貨和棉布在明末的基礎上大量增加,自然也無可厚非,但事實呢?

生絲,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為1833擔,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為19200擔,增加十倍多;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年(1780—1790)增至27128擔,又增加29%;到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增到51662擔,再增長90%(清代前期海外**的發展)。

初一看,數字似乎很大,可實際上呢,康熙三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698—1722),每年的生絲出口量為74擔不到,乾隆五年至四十四年(1740—1779),平均每年480擔,到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五(1780—1790),平均每年2467擔,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820一)829),平均每年為5166.2擔。也就是說,清代的生絲出口,直到鴉丨片戰爭前夕,才和明末相當。

至於清代的棉布出口則開始於18世紀30年代。如果從明朝滅亡的2023年開始,棉布出口中斷了近乙個世紀。

當十八世紀英國人的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棉布市場在美洲,這時候,英國人沒有遭遇任何的競爭對手,在一百多年前,先英國人走上海上**擴張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還有荷蘭人,他們都遭遇到了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品的瘋狂衝擊,然後走向衰弱,一百多年後,英國人的棉紡織業開始擴張,這個時候,中國只是在緩慢地恢復自己的傷口,那點可憐的棉布出口,其出口的航線的控制者也是英國,當中國的棉布出口瘋狂擴張的時候,中國走到了2023年。

十八世紀初,中國的茶葉出口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茶葉為中國換來了大量的**,但茶葉無法帶給中國工業革命。曾經,中國的棉布與絲貨毀滅了西班牙人的紡織業,但,當英國人的工業革命開始與棉紡織業的時候,中國的棉紡織業不過是在被摧毀的土地上,緩慢恢復。

那廣垠的市場,不是英國棉布擊敗了中國棉布,而是中國的戰亂摧毀了中國棉布。那個年代,中國並非沒有儲存手工業的機會,但清人的鐵騎南下的時候,江南很多地方選擇了放棄抵抗。他們放棄抵抗是無恥,但他們在試圖保住江南的手工業。

明初,常遇春北伐,明太祖為了防止常遇春濫殺無辜而親往其軍營反覆告誡,明末,在紫氣東來中,除了殺戮,剩下的就是廢墟,江南的繁榮,一夜之間,成了望不盡的廢墟。

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發展有何特點

手工業 1 明中期以後,官營手工業衰落,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江南地區手版工業部門權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以雇用勞動為標誌 但發展緩慢 2 金屬冶煉原料 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煉 3 棉紡織業 松江在元明時期成為棉紡織中心,明後期棉布成為主要衣料 4 制瓷業 明 鬥彩和五彩瓷 清 粉彩和琺琅彩 ...

中國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與同時期的西歐相比,有那些異同?你是如何看待明清時期的繁榮景象的

異 經濟都有很大發展,西歐經濟表現很有活力,它們已近致力於海外 工商業占國 版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已大權大超過農業,開始步入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得到很大發展,工業發展迅速 中國明清時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緩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是主體,男耕女織是當時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方式,而西歐已出現工廠,工...

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

政治 中國 極端的 集權 皇帝 西方 大多數為自由民主國家 或者君主立憲制內經濟 中國 傳統的封容建經濟 農業 加微小的資本主義萌芽西方 西方工業革命開始 文化 中國 傳統的儒家文化 西方 歐洲大陸文化為中心 政治 中國抄地方割據勢力,名存實亡,給國家造成動盪。西方 權力集中,權力公開競爭。經濟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