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並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師都是聲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賦於日本茶道以濃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強了日本茶道的權威性,特別是自千利休之後,形成了嫡子繼承的「家元制」,使其權威性更為穩固持久。
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後是作為一種高階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後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
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係。如15世紀的幕府第八大將軍足利義正,讓高僧村田珠光撰寫茶湯法則《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廟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禪院式茶禮,竭力以飲茶方式來改善人際關係,並且祈禱天下太平。後來的統治者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更將茶道作為一種新型文化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企圖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一統天下。
因此他任命千利休為專職茶頭,要他繼續制定和完善茶道的儀式和規則。豐臣秀吉還常在重大政治活動前後舉行規模盛大的茶會,進一步擴大了茶道的社會影響。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茶道成為日本統治者駕馭民眾的一種思想**。
茶道在日本社會中能產生巨大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後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民間的飲茶風習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公尺鹽」、「遠近同俗」、「難捨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舊唐書·李珏傳》)的程度,這是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剝奪的。
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養生,以茶自娛,以茶敬客,以茶贈友,以茶定親,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風俗習慣,無需教導,無需勸說,人們自然而然會遵守。整日裡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麼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養的文人雅士們則醉心於品茗技藝的探研,他們都具有詩人的浪漫氣質,品茶時追求詩意的審美境界,很少人會從社會學和哲學的角度去考慮茶道精神問題。古代的官吏們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歷來遵循儒家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仕途得意時忙於政務,自然無暇來過問茗飲瑣事,倒霉失意時則隱退山林不問政事,只以茶來排憂解悶,尋求解脫,不會過問社會道德教化問題。
而中國的佛門僧侶向來不干預寺外塵俗世界的事務,他們出來參加茶事活動,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現,除了個別像皎然那樣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會去考慮茶道問題。
至於歷代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於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以茶宴、賜茶的方式來招待群臣,但僅是作為宣揚皇威籠絡臣下的宮廷禮儀而已,並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們看來,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足以成為統一全國民眾思想的強大**,區區茶道,實在是無足掛齒。這是豐臣秀吉們統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備的。
儒道大於茶道,這可能就是中國茶道觀念不發達的最重要原因。
二、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茶葉的製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製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製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於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
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卻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
比如,最早將中國宋代寺廟中的飲茶禮儀引進日本的是對日本茶道的創立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浦紹明(1235—1309),他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人宋遍參名師,師從杭州淨慈寺虛堂智愚禪師。咸淳元年(1265)秋,虛堂智愚奉旨為餘杭徑山寺萬壽禪寺住持,南浦紹明也跟著上山,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咸淳三年南浦紹明回國,臨行前得到一套茶台子。
他將茶台子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授禪院茶禮。南浦紹明回國後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禮被**大德寺開山宗峰妙超所繼承,帶回的茶台子等茶道器具也轉移到大德寺。
大德寺的茶禮後來就傳至對日本茶道的創立都有很大貢獻的一休宗純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據日本學者西部文淨在《禪與茶》一書中的考證,南浦紹明帶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劉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規章」和「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為《茶道經》。從《茶道經》中可知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岐派二祖白雲守端的**,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派三祖)為同門。
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見,日本的茶道四規本是來自中國五祖山的松濤庵,一直傳到千利休的手裡,再次被發揚光大,成為日本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從而名揚世界。[3]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後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卷首就記錄千利休的一段話:「草庵茶的第一要事為:
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
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中說得更明白:「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依歸,專門作為禪僧的行為準則,珠光、紹鷗都是禪宗的門徒。」
後來的《澤庵和尚禪茶錄》也記載另一位茶道大師澤庵宗彭的話:「茶意即禪意也。因此捨掉禪意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
既然茶道是作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它的教義和儀式以及信徒們的虔誠與專一。他們可以為舉行一次茶道連續坐上幾個小時,至於茶湯的色香味就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了。因此,儘管日本的茶道經過歷代大師們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藝術文化體系,在國際上也產生過很大影響。
但是與中國茶藝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對茶道形式和教義的重視遠遠勝過對茶湯香味的追求。
這是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我們無須強分軒輊。但是了解了這一區別,卻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中國茶文化歷史的發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繼續為他們的茶道而驕傲,我們卻應該為中國的茶藝而自豪。
也正因如此,中國的茶藝今天又開始走向世界,不但在西方有一大批的歐美人士在學習中國茶藝,驚嘆中國的茶葉會有如此美妙的香氣和滋味,像發現新大陸似地欽羨中國人把飲茶變成一門藝術。[4]就是在茶道王國的日本,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士對自己的茶道失去興趣,而在學習芳香襲人充滿藝術情趣的中國茶藝。
植根於生活和人性土壤之中的中國茶藝,永遠與時俱進,永遠煥發青春!
2樓:土匪情未了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
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
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公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
「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
英國的茶文化和中國的茶文化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英國喝紅茶,茶文化主要以下午茶為代表 而中國自明清以來形成六大茶類,不過目前消費量最大的還是綠茶,茶文化博大精深。以大唐煎茶為代表的中國茶道在習禮的推動下正在迅速崛起 英國的茶文化和中國的茶文化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1 相同之處 二 不同之處 1 茶種類不一樣 英國多喝紅茶,茶種包括英國早餐茶 ...
窗花和春聯在內容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窗花,春聯貼了應該什麼時候摘你知道嗎?2015 02 21 一得書屋 文章 閱 992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過年的主食了。各地風俗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八過年,而太原人要蒸好 糕兒饃饃兩笸籮 河北人則是...
兩首卜運算元詠梅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bai點 1 都寫出了梅花不畏du嚴寒的特zhi點。2 都表dao 現梅花不與群內 芳爭春的特點。3 都讚頌 容了梅花的高潔的品格。4 都以梅花自比。不同點 1 梅花的形象不同 陸 遊 寂寞淒涼 飽受摧殘,象徵屢受排擠的主戰派。傲寒俊俏 積極樂觀。象徵革命者的堅貞不屈鬥爭的精神。2 感情基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