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薑齋詩話》說:「關情者景
2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裡表現的是乙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悽愴處境。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乙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淒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
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彷彿在水的**。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痴想著,直到太陽公升起,把秋露曬乾。
至此,乙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捨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
詩歌採用反覆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淒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3樓:匿名使用者
【新解】
秋風輕輕吹拂,蘆葦飄搖著柔柔的腰肢。愛戀的心如霜如露,似夢似幻——我到**去追尋你呢,我的愛人?你總是若即若離,日暮時分飄飄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蕩漾,我彷彿看到了你在臨水梳妝。解挽柔長的秀髮垂落水裡,河面波紋裡流動著你嬌羞的面龐。
我痴痴地遠望著你,渴望相伴你身旁。你和我只有這一水的距離嗎?我沿著堤岸尋你,踏過泥濘沼澤涉過碧荷池塘,卻總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蘆葦抽穗,蘆花飛揚,冰冷的河水,無情地流淌,讓心兒盪起雙漿,尋遍每一寸岸,尋遍每一處沙汀,只見白鷺向天飛,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結霜,濃霧迷茫。思念的淚光裡,總有你深情的凝望。是幻覺嗎?你是一朵清蓮,在我的心湖裡悄然綻放。我只能隔岸望著你——我夢中的新娘。
【品評】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乙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溯游從之,宛在水**」那就從水路遊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可望而不可即。
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乙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
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
「躋」,公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舊解】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淒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淒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淒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薑齋詩話》說:
「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乙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遊也遊不到她的身邊。
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乙個痴情者的心理**,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
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詩經蒹葭是什麼文體
4樓:快樂無限
詩經·蒹葭文體:古詩
《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中的「伊人」是詩人愛慕、懷念和追求的物件。本詩中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淒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淒迷朦朧的美。
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原文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成。
所謂:所念.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遊,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宛,彷彿,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現在寫作「淒淒」。
晞(xī):幹。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登,上公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採採: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裡的意思是「幹,變乾」。
涘(sì):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裡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譯文蘆葦茂密水邊長,深秋白露結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崎嶇又漫長。
順流而下去追尋,彷彿就在水**。
蘆葦茂盛水邊長,太陽初公升露未幹。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險峻難攀登。
順流而下去追尋,彷彿就在沙洲間。
蘆葦茂密水邊長,太陽初公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邊立。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彎曲難走通。
順流而下去追尋,彷彿就在沙洲邊。
5樓:香薰流蘊
蒹葭從文體出發可以有幾種理解?
一、政治說
《詩序》說:「《蒹葭》,刺蘘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鄭箋》說同,謂詩中所追慕的「伊人」,為「知周禮之賢人」.最接近詩作的年代,對詩歌的解讀往往是最準確的.政治說的解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喪失上古傳統的社會擔憂,閃耀著「天下為公」的積極入世思想之光輝!
二、愛情說
針對政治說,朱熹斥為穿鑿,朱熹雲:「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但對詩中「伊人」未能作出解釋.陸化熙說:「通詩反覆詠歎,無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見之難耳.
一篇俱就水說,故以蒹葭二句為敘秋水盛時景色,而蕭索淒涼,增人感傷之意,亦恍然見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氣.『所謂』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難向人說,懸虛說個『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會得此意,則連水亦是借話.」故而今人大多認為這是追尋意中人之作.詩篇通過「溯洄」「溯游」的執著追尋,反映了純真的愛情!
三、理想說
由於「伊人」形象和詩作之中客體形象的不確定性,所以人們根據對「伊人」的執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演繹出了「理想說」,即人們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荊棘叢生的,但對理想的態度應是堅持不懈的!
四、惜時說
詩歌之中反覆的「白露」「流水」意象,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乙個共同點:轉瞬即逝.而「伊人」又飄忽不定,因此就告誡人們,
面對「逝者如斯」的日出日落,應珍惜時光,上下求索.後世樂府詩《長歌行》就以「朝露」(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起興,引出珍惜時光的主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五、距離說
《詩經》是我國的我文學源頭.源頭的文學總在記錄著乙個民族形成的集體無意識,而詩經正是通過一些作品來傳遞古老民族的無意識.因此,按照這種觀點來解讀,我們回發現,全詩重章疊句,用白露、流水等暗示時間的意象,用一客體對「伊人」意象的苦苦追尋而又不能的看似悲劇的結局,實則充滿了飄逸自然、空靈之美「水**、水中坻、水中沚」的優美意境,來闡釋著我們民族幼年時期的美學思想──距離產生美!
不論怎樣的追求尋覓,總不能占有,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正是這距離使我們獲得了審美體驗.
你認為蒹葭一文的中心意像是什麼、這一意像有何象徵意義?
6樓:葶汀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深青色。
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這裡指所懷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遊,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宛,彷彿,好像。
淒淒:茂盛的樣子。現在寫作「萋萋」,與下文「採採」義同。
晞(xī):幹。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公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島。
採採: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裡的意思是「幹,變乾」。
涘(sì):水邊。
右:迂迴。
沚(zhǐ):水中的沙灘。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
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
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效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乙個藝術范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
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詩經蒹葭》是什麼意思《詩經蒹葭》中的所謂是什麼意思
你好!詩經 蒹葭 出自 詩經 秦風 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中的 伊人 是詩人愛慕 懷念和追求的物件。本詩中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淒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淒迷朦朧的美。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 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 在水一方 可望...
火燒雲一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火燒雲 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從時間顏色形狀的變化特點,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動靜結合,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火燒雲美的變化的感嘆。火燒雲 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作品。課文描寫了日落時晚霞的美麗景象,全文以 變 字統領全篇,且節節有 變 使自然之美 人與物之美在 變 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瞬息萬變的火...
莫泊桑《項鍊》一文中對女主角評價是什麼
泊桑 項鍊 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她是乙個愛慕虛榮的傻蛋與可憐蟲。瑪蒂爾德真的只是乙個愛慕虛榮 追求享樂的傻蛋嗎?這是對她的全面而中肯的評價嗎?就此,我有話要說 我覺得瑪蒂爾德是乙個既可悲又可敬的人物。一 瑪蒂爾德的可悲 1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瑪蒂爾德美麗動人卻嫁入小戶人家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