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是由宋神宗在熙寧年間,主持任命王安石為宰相,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雖然當年上課不怎麼聽,可是學過的東西居然現在想起來都記得),我們的歷史書是這樣介紹的:王安石,是個改革家,為了民眾的疾苦而日夜操勞,然而在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一群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下,最終失敗。
結論:王安石,很好很偉大;舊社會,很壞很封建;舊社會的**,很黑很保守。
當然,對於乙個電腦房的吸引力遠大於書本的孩子來說,以上結論,是沒有道理不相信的。所以直到高中畢業前,我都沒有懷疑過書上對王安石變法下的定義。直到後來,我讀了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我才開始逐漸產生了疑惑。
讀過《資治通鑑》的同學都應該知道,除了敘述冗雜的歷史事件之外,這本史書和其它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時常出現在書本裡的「臣光曰:……」。每當我看到這些畫龍點睛的評價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司馬光那種希望以歷史為鏡,正天下人之心的抱負。
我相信,那個砸缸的司馬光,絕對不是乙個思想迂腐守舊,置蒼生百姓生計於不顧的官宦。
後來看到司馬光在王安石死後寫給皇帝的悼念詞,才知道司馬、王二人曾經是私交深厚的好友,只是因為政見不合而彼此決裂。
前些日子粗讀了宋史,王安石的列傳我也沒有細讀,一眼帶過。後來偶然翻到那篇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重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去還原一千年前的那場改革,和王安石、司馬光這對好朋友的真正面目。
於是,就有了此文。
若不夠,請來王安石貼吧!!!!!
2樓:匿名使用者
或曰:「孟、荀、楊、韓四子者,皆古之有道仁人。而性者,有生之大本也,以古之有道仁人,而言有生之大本,其為言也宜無惑,何其說之相戾也?吾願聞子之所安。」
曰:吾所安者,孔子之言而已。夫太極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極也。
性者,五常之太極也,而五常不可以謂之性。此吾所以異於韓子。且韓子以仁、義、禮、智、信五者謂之性,而曰天下之性惡焉而已矣。
五者之謂性而惡焉者,豈五者之謂哉?孟子言人之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惡。夫太極生五行,然後利害生焉,而太極不可以利害言也。
性生乎情,有情然後善惡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此吾所以異於二子。孟子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謂人之性無不仁。
就所謂性者如其說,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無之,然後可以言人之性無不善,而人果皆無之乎?孟子以惻隱之心為性者,以其在內也。夫惻隱之心與怨毒忿戾之心,其有感於外而後出乎中者,有不同乎?
荀子曰:「其為善者,偽也。」就所謂性者如其說,必也惻隱之心人皆無之,然後可以言善者偽也,為人果皆無之乎?
荀子曰:「陶人化土而為埴,埴豈土之性也哉?」夫陶人不以木為埴者,惟土有埴之性焉,烏在其為偽也?
且諸子之所言,皆吾所謂情也、習也,非性也。楊子之言為似矣,猶未出乎以習而言性也。古者有不謂喜、怒、愛、惡、欲情者乎?
喜、怒、愛、惡、欲而善,然後從而命之曰仁也、義也;喜、怒、愛、惡、欲而不善,然後從而命之曰不仁也、不義也。故曰,有情然後善惡形焉。然則善惡者,情之成名而已矣。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吾之言如此。
然則「上智與下愚不移」有說乎?曰:此之謂智愚,吾所云者,性與善惡也。
惡者之於善也,為之則是;愚者之於智也,或不可強而有也。伏羲作《易》,而後世聖人之言也,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孔子作《春秋》,則遊、夏不能措一辭。
蓋伏羲之智,非至精至神不能與,惟孔子之智,雖游、夏不可強而能也,況所謂下愚者哉?其不移明矣。或曰:
「四子之云爾,其皆有意於教乎?」曰:是說也,吾不知也。
聖人之教,正名而已。
急求王安石的《性說》及譯文 謝謝
求王安石《取材》的原文與翻譯求王安石《取材》的原文與翻譯
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 梅花 堪稱一首饒有特色 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
《善呼者》的原文及譯文,急
善呼者 原文 昔者公孫龍在趙之時,謂 曰 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遊。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 臣能呼。公孫龍顧謂 曰 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 無有。公孫龍曰 與之 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下,而航在一汜 si 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來。故曰 聖人之處世,不逆有技能之士。故老子曰 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
求陶淵明《擬古》的原文譯文賞析
擬古九首.其七 魏晉 陶淵明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釋義 日暮長天無纖雲,春風微送氣溫和。佳人喜愛清澄夜,到曉酒酣歡唱歌。歌罷淒然長嘆息,此情此景感傷多。皎潔明月在雲間,綠葉之中鮮豔花。雖有一時風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