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夏朝是我國第乙個奴隸制國家,為進行征戰.夏王採用民軍制,即把兵役寓於田畝之中.凡有受田權利的男子(十六歲至六十歲)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平葉耕收為民,戰葉出征為兵。夏以後的商周兩朝仍襲民軍制,但西周規定:每家出一人為「正卒」,隨時準備出征.
其餘為「羨卒」,服後備兵役。
2樓:
奴隸社會時期主要實行徵兵制,當兵是義務,而且**裝備還得自備。
例如周代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這在兵役制度中同樣得到體現。
一方面是不同兵種的軍士由不同階層的人充任,即周天子和諸侯的「虎賁」兵(親兵、警衛兵)是從「王族」或「公族」中徵集,屬於貴族子弟兵;軍隊的主力——「甲士」「徒兵」是從「國人」和「庶人」(自由民和農業奴隸)中徵集;為軍隊服務的廝徒則是由從事皂、隸、牧、圉等其他行業勞動的卑賤奴隸中徵集。就各級建制單位的長官而言,亦有等級之分。旅以上的軍官都是從奴隸主貴族、卿大夫中選拔,《周禮·夏官·司馬》:
「軍將皆命卿」、「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而「伍、兩、卒」的長官,則多由介於貴族與自由民之間的「士」中選拔,如「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等。另一方面是實行「正卒」、「羨卒」兩級兵役制度。《周禮·地官·小司徒》說:
「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賈公彥疏雲:「一家兄弟雖多,除一人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為羨卒」。可見「正卒」是準備服現役的「卒」,一家僅出一人。
據《孟子·滕文公》謂每家出一人稱「正夫」,其受役則稱「正徒」,受兵則稱「正卒」。而「羨卒」則是一家之中「正卒」以外的成年男子,他們與正卒一道於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參加田獵和捕捉盜賊,但不服現役,只是在「國有大敵」時才被呼叫,因此他們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預備役人員。「羨卒」又稱「余子」,《周禮·地官·小司徒》載:
「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關於「余子」概念的內涵,有論者認為「余子,卿大夫之子」(鄭玄注),又有認為「弱齡未壯為余子」(成玄英《莊子·秋水》疏),但從《周禮》文中把「民」和「余子」相對加以敘述以及有「大故」方「致余子」來看,「余子」即是「羨卒」,對此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孫詒讓等論辯甚為詳明,見王引之《**述聞》卷八和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二十中的有關論述。
我國古代實行的主要五種兵役制度
我國古代曾實行的兵役制度主要有哪五種?
奴隸社會的奴隸們是如何活下來的,古代奴隸制社會,奴隸都是怎樣生活的?
在封建奴隸主時期,很多家境貧寒且地位低下的農民都會淪為奴隸,他們飽受著風雨的折磨,日復一日地做著難熬的苦力,生活似乎從來沒對他們友好過。但他們是怎樣活下來的呢?這不僅需要乙個強大的身體,還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靠著堅強的意志力活在不平等的世界上。他們活著,必須得具備足夠的勇氣。奴隸們有自己的主人,他...
世界上奴隸社會的起始時間(大概)及主要的國家急急急急
銀子很值錢 古代兩河流域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下游的早期居民蘇美爾人約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建立的一些奴隸制城邦國家。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產生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公...
禹把原始社會進化為奴隸社會是進步還是後退論據是什麼
進步,論據如下 因為原始社會進化為奴隸社會,致使社會的生產力有了很版大的進步,乙個時期轉化為權另乙個時期要判斷是否是進步,要從國家社會的生產力來判斷,我們做乙個假設,如果禹沒有建設夏朝,那麼我們現在依舊停留在原始社會,吃穿住行都是問題,需要狩獵,捕魚 沒有現在穩定的經濟 等等,所以,禹把原始社會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