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是什麼含義

2021-05-04 05:07:11 字數 4775 閱讀 6500

1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以來,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著,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而其挾持者甚大,其志甚遠也。

此句出於蘇東坡《留侯論》 ,原文: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巳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

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

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人事,故曰:

「孺於可教也。」

文中舉了張良狙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這三件事表面看來似無關連,但作者卻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由此提出了他的獨創見解。蘇軾這篇**還給讀者乙個啟示,好的素材還要善於運用,即使是文學大家也不能等閒視之,也需要有乙個深入分析反覆提煉的過程。

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一篇。

2樓:檢白凝枚葉

就是說天下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沒有原因而受到他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內心懷抱很大,並且他們的志向很遠。

古文「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意思是什麼?

3樓:活寶檸檬的心酸

意思是: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

原文:《留侯論》

宋代-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

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譯文:古代所謂的豪傑之士,必定有超過常人的節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寶劍跳起來,挺身去決鬥,這可談不上勇敢。

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志向又很遠。

張良從圯橋上老人的手裡接受了《太公兵法》,此事很奇怪。然而,又怎麼能斷定這位老人不是秦朝隱居的有識之士出來考驗張良的呢?觀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達自己意見的,都是聖人賢士相互間勸誡的道理。

世人未加細察,以為他是鬼怪,這就不對了。而且,老人的用意並不在那本兵書上。

當南韓滅亡的時候,秦國正強盛,用刀鋸、鼎鑊**天下的士人,安分守己而無罪被殺的人,多得數也數不清;這時即使有孟賁、夏育再世,也無所施展。乙個立法嚴厲、苛刻的政權,它銳利的鋒芒不能觸犯,而當它走到末路時就可以乘虛而入了。

但張良卻忍不住憤恨之氣,憑藉乙個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鐵椎的一擊來達到目的。當時,張良雖然死裡逃生,實在是已經走到了死亡的邊緣,真太危險了!擁有萬貫家財的富家子弟,決不肯死在盜賊的手裡。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身體寶貴,死在盜賊之手不值得。

張良有超過世人的傑出才幹,他不去規劃伊尹、周公那樣安邦定國的謀略,卻想出了荊軻、聶政那樣行刺的下策,完全因為僥倖才得以不死,這正是橋上那位老人為他深感痛惜的!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行為重重地刺激他,讓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後才可以去完成偉大的事業,所以說:「這小夥子值得一教的。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袒露著身體,牽了羊去迎接。楚莊王說:「鄭國的國君能低聲下氣地對待我們,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於是就從鄭國撤兵。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就投降吳國做吳王的臣妾,三年中絲毫沒有懈怠。如果只有報仇的志向,而沒有屈從忍耐的功夫,那不過是普通人的所謂剛強。

那位老人,以為張良的才幹綽綽有餘,就擔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挫折他青年人的剛強銳利之氣,使他能夠忍受住小的憤怒而去完成遠大的計畫。為什麼要這樣呢?老人與張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卻命令他做僕人、婢妾的事情,而張良卻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責怪老人,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觀察漢高祖劉邦所以取勝、而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就在於能夠忍耐或不能忍耐。項羽正因為不能忍耐,所以雖然百戰百勝卻輕易出兵。高祖劉邦能夠忍耐,儲存強大的兵力以等待項羽的衰亡,這是張良教會他的。

當淮陰侯韓信攻占了齊地,想自立為王時,劉邦勃然大怒,並且顯露於言辭和臉色。由此看來,劉邦還有剛強而不能忍耐的盛氣,除了張良,又有誰能替他補正呢?

太史公司馬遷曾猜測張良一定是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但實際上張良的身材、相貌就像**、少女,同他的志向和氣概並不相稱,所以我以為這就是張良所以為張良的特別之處啊!

4樓:北島無夢丷

這句話意思:是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留侯論》。

原文如下: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譯文如下: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開頭一段是立論,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命題。「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是泛言,舉凡忠勇、堅毅等等超乎常人的節操,全都包括在內。以下則扣住《留侯論》本題,加以申說,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字。

文中舉了張良狙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這三件事表面看來似無關連,但作者卻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由此提出了他的獨創見解。

第二段先從前兩件事說。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因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作真實。作者把這件事同張良狙擊秦王聯絡起來,把他為韓報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與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聯絡起來,指出這是秦時的隱士對張良忍耐心的考驗觀察,其用意並不在書的授受。

指出老人的行動所暗示的,都是聖賢間互相警示勸戒的道理。這幾層意思緊密鉤連,互為論證,結構非常嚴密。拂去老人贈書的神奇色彩,關係到基本立論,因為如果這真是神怪的行為而非人事,就無法按常理論之。

老人贈書的用意,則是從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這兩個方面來論證。

從張良講,他狙擊秦王的行動,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現,這種荊軻、聶政式的刺殺行為,在當秦勢方盛時無異於白白送死。老人因為痛惜其才,才「出而試之」,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舉動「無故加之」,極力摧折侮辱他,以磨鍊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其「能有所忍」。

從老人說,他對張良的一系列折辱舉動,顯然不是出於無心。當老人故意走到張良跟前墮履又命他取履時,張良「欲毆之」,仍有不能忍之心;因念其年老而下橋取履是「強忍」著,老人豈有不知,故又提出更帶侮辱性的要求:替我穿履!

張良想,既已為老人取履了,就再替他穿上吧。這「能忍」的程度又進了一步,但老人還要再看看。他以足受履,笑而去,行了裡許路,見張良只是目送著他,並無異常的表現,這才再走回來,對張良說:

「孺子可教矣!」這就自己道出了有意試察的用心。

太史公的筆墨也很傳神:寫張良「欲毆之」,「強忍」,「業為取履,因履之」,「殊大驚,因目之」,一連串帶動作的心理描寫把個「忍」字的深化過程刻畫得絲絲人扣。隨後因「平明」、「雞鳴」赴約仍然遲到而一再受到怒責,終於以「夜未半」即往,得到老人的首肯,完成了「忍」』的磨練。

這給作者取為立論主題提供了材料。如果老人的用意是在贈書,只須將書授與即可;之所以「深折之」,正說明「意不在書」。「且其意不在書」,而在使張良能忍,二者實為乙個意思。

古文翻譯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

蘇軾 留侯論 中有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 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 古代所謂豪傑人士,必定有過於常人的氣節,常人情感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就拔出寶劍站...

和天下有關的成語,與天下有關的四字成語

經緯天下 功蓋天下 包打天下 一統天下 天下為籠 勢傾天下 威震天下 一匡天下 譽滿天下 浪跡天下 天下無雙 平治天下 從天而下 天高聽下 天下大亂 天下太平 馳名天下 席捲天下 天下為家 無敵天下 天下旦伐測和爻古詫汰超咯第 一 掃除天下 天下無敵 縱橫天下 兼善天下 天下一家 天高地下 名高天下...

天下有情人的粵語版叫什麼天下有情人的粵語版叫什麼名字?

天下有情人 的粵語版名是 神話情話 歌名 神話情話 所屬 古天樂版神鵰俠侶主題曲 歌曲原唱 周華健 齊豫 作詞 林夕 作曲 周華健 合 愛是愉快是難過是陶醉 是情緒或在日後視作傳奇 愛是盟約是習慣是時間 是白髮也叫你我乍尺乍喜 完全遺忘自己 竟可相許生與死 來日誰來問起 天高風急雙雙遠飛 愛是微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