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蜀軍戰前總兵力大約有11萬人,戰後僅有6.3萬左右了(或許略多)。燒掉劉備5萬人左右
蜀軍方面——應由四部分軍隊組成:
1、 馮習為大都督的前軍兵團:總兵力4萬多人,將領有:
中領軍吳班、護軍馮習、前部督張南、將軍劉寧、杜路、胡王沙摩柯(可能後加入)等;
根據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七月,……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這時劉備的中軍還未到秭歸(六月決定東征)。
2、 劉備統率的中軍兵團:兵力無記載(估計2.5萬左右);將領有:
治中從事黃權、將軍(水軍)陳式、將軍趙融、傅彤、輔臣、廖淳(即廖化)、從事祭酒程畿、侍中馬良等;
此軍乃劉備的精銳,黃權、程畿、馬良開始均不是帶兵的官。其中,馬良、黃權後來分兵到南北兩個方向。馬良主要是去發動蠻夷部族,所以兵不會很多,估計千人左右。
黃權軍乃用於監視魏軍,防止魏軍從北面偷襲,兵力估計5000人左右。
3、 700裡沿線的留守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僅為低階軍官;估計5~7千人(見另一文《為劉備七百里連營正名》);
4、 江州一帶的后軍接應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為翊軍將軍趙雲,估計3000人;
所以估計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
蜀軍這個時期的總兵力分析:
在另一文《劉備攻蜀之戰》中,已經分析過,劉備在占領益州(不含漢中)後,軍隊可有11.4萬人,再減去與劉璋作戰的**數千人,大致在11萬左右。這時是214年5~6月。
接著215年5~7月,劉備率軍東進與孫權爭奪荊州,但是沒有發生戰鬥。
215年11~12月,劉備率張飛、黃權軍擊敗張郃軍(包括樸胡、任約等)於三巴。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劉備主要工作是穩定民心,整頓內務和保護現有的地盤。
其後,217年10月開始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直到219年5月才結束。這個戰役,劉備雖然逼退了曹操,占領了整個漢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很大的(在另一文《漢中爭奪戰》中有詳細分析):不僅犧牲了三員大將吳蘭、雷銅、任夔,估計陣亡也在1萬多人(其中吳蘭、雷銅、任夔軍是基本「盡沒」,陳式軍在攻擊馬鳴閣道時也損失慘重,加上與夏侯淵、張郃精銳部隊的血戰)。
2 吳、蜀夷陵之戰實際兵力**
這其後,有兩年的恢復期,估計也就恢復到11萬左右。在這兩年裡,蜀軍有兩次大的作戰,襄陽戰役和上庸戰役。襄陽戰役的損失與益州的總兵力無關,暫且不提。
上庸戰役損失的劉封軍則是漢中戰役後由漢中派去的,人數估計5000左右(因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又是孟達的上司,而孟達有兵4000人)。因此,大約兩年恢復了2萬的兵力。
221年戰役開始時,蜀軍的分布大致為:
漢中:3萬人。考慮到漢中直接面對魏軍的威脅,蜀軍在漢中一直保持3萬以上的部隊防禦,即使在姜維最不重視的蜀國末期,也有2萬多人。
成都和其它郡:1萬以上,成都至少留兵5000,李嚴抽調郡兵平息叛亂也有5000人的記載。
夷陵、江州一線:7萬人。
或許蜀軍總兵力超過11萬,達到12萬或13萬,那麼在夷陵一線的蜀軍可能有8~9萬人。但是
在《資治通鑑》和《三國志》中,沒有任何蜀軍兵力大大超過吳軍的記載,連吳軍主帥陸遜多次給孫權的軍情報告中,也根本沒有提及「敵眾我寡」之類的問題。相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均有明確的記載或話語表明雙方兵力有較大差距。所以,實際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和陸遜的兵力是很接近的,屬於基本實力相當。
根據前面的分析資料,可以大致得出:
在夷陵之戰最後決戰時(222年閏6月),劉備在夷陵戰場上有5.9萬人,陸遜有5.3萬人左右(兩方均不包括遠離戰場的部隊以及後軍部隊)。
其中,吳軍所有兵力均集中於夷陵地區,蜀軍則有1.3萬人分散在其它地區(700裡後路防守7000人,監視魏軍的黃權軍5000人,南方馬良的1000人)。
蜀軍中,張飛的原部隊1萬人當在前軍之中,劉備的中軍2萬是他開始自荊州帶來的精銳,數年來跟隨其南征北戰,訓練有素、忠心耿耿、戰鬥力很強。
二、戰役的詳細過程是如何的?
我經過歸納、總結和分析,認為戰役的實際過程是:
1、 221年6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決定東征孫權,趙雲、秦宓和群臣勸諫皆不聽;
2、 221年7月,蜀軍前軍4萬餘人由吳班、馮習率領進攻吳軍的巫山、秭歸地區,擊敗吳將李異、劉阿的部隊,推進至秭歸一線;
3、 同月,孫權遣使求和,未准;命陸遜為大都督統兵5萬迎戰;
4、 221年8月,孫權為防止兩線作戰,向魏國稱臣;
5、 劉備的中軍隨後到達這一帶,但是劉備沒有繼續進攻,而是離開了秭歸,原因不明;
6、 222年1月,吳將宋謙在秭歸地區攻破蜀軍5營,斬殺了蜀將;劉備馬上回到秭歸,命令吳班、陳式的水軍推進至夷陵;
7、 222年2月,劉備率陸軍沿長江南岸向東進攻,推進到夷道、猇亭一帶。黃權建議劉備的中軍應留在後面,以免前軍不測時便於機動,劉備未採納。蜀軍分兵:
黃權部向東北推進至臨沮一帶,馬良向南進入武陵號召蠻夷軍響應。陸遜將大軍也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其中孫桓據守夷道城,出戰被蜀軍張南擊敗;
8、 222年3~6月,兩軍相持於夷道、猇亭一線,吳軍堅守不出,劉備使用誘敵之計也未能成功,蜀軍自巫山到夷陵連營700裡,50餘座軍營;
9、 222年閏6月,吳軍開始反擊:先試探攻擊蜀軍乙個營壘未成功;接著,陸遜部署以火攻同時進擊蜀軍各營,首戰即切斷蜀軍前軍,將其基本全部殲滅:馮習、張南、沙摩柯等戰死,劉寧、杜路投降,40多個軍營被攻破,士兵死傷、投降數萬;
10、同月,劉備率中軍主力退守馬鞍山,被吳軍四面圍攻,蜀軍崩潰,戰死萬人以上。劉備連夜突圍,派人燒毀鎧甲阻斷道路來延緩追擊,斷後的將軍傅彤以及從事祭酒程畿均戰死。
11、222年7月,劉備退至秭歸,由於三峽逆水撤退水軍困難,乃遺棄所有船隻,率軍沿陸路撤退到魚腹縣(後改名永安)。途中遭到抄小道趕來的孫桓的截擊,劉備越山嶺而走。吳將李異、劉阿追擊而來,屯軍南山。
黃權軍被隔斷在江北。江州的趙雲軍趕到永安接應。
12、222年8月,吳軍撤回巫山一帶。黃權率部投降魏國,馬良在武陵被吳將步騭擊敗而死。戰役全部結束。
3 吳、蜀夷陵之戰實際兵力**
以上即為吳蜀夷陵之戰的簡略過程。其中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a、 221年7月進攻巫山、秭歸的蜀軍4萬人,應是前軍,而不是總兵力。劉備6月決定東征,這時他還在成都。其後又有許多大臣提反對意見(處置了秦宓),而後再率中軍開向江州前線。
b、 《細說三國》認為222年1月,劉備是從前線回到秭歸,有誤。當時蜀軍只推進到秭歸一帶,秭歸乃是前線,劉備回來後才部署繼續推進到夷陵一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的:
「先主軍還秭歸,」應當是劉備從後方又回到前線。
c、 此戰蜀軍的前軍是差不多是全軍覆沒,所有將領非死即降,因為被吳軍切斷了後路的緣故。僅有吳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於前面劉備用誘敵計失敗後,可能跟隨劉備回駐在中軍了。
d、 劉備的前軍由於被切斷退路,無法機動,大部分在營壘中被消滅(當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嶺逃回)。劉備的中軍位置靠後,雖然營壘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營壘,跟隨劉備進行機動作戰。這就是為什麼四十餘營壘均被攻破,前軍死傷殆盡,而劉備的中軍能夠跑的馬鞍山堅守,且損失相對小一些。
e、 劉備的中軍將領除了斷後的傅彤以及不聽勸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隨劉備逃了回來。其中陳式、廖化還在以後參加了其他戰役,但是畢竟是劉備的精銳,前後戰死1.3萬以上,沒有什麼投降的。
f、 劉備實戰經驗豐富,突遭此等大敗,還是比較沉著——先是集中其中軍主力撤離**的營壘,隨後轉移到有利地形馬鞍山一帶堅守,在遭到吳軍四面圍攻時又及時突圍,而且突圍時部署也很正確:不僅利於夜暗的掩護進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斷後,還燒毀鎧甲阻擋追兵;接著又果斷遺棄難以撤退的船隻,快速撤向永安。大約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遠遠強於袁紹在官渡(不顧一切的自己逃命)、關羽在襄陽的撤退(方向性錯誤)。
g、 此戰蜀軍的損失為:前軍的3萬(原有4萬,吳班帶到中軍0.5萬,黃權帶走0.
5萬),中軍在馬鞍山損失的1萬,突圍時斷後軍3千,黃權的5千,馬良部1千,估計在4.7萬左右。另外,所有軍需輜重全部損失,戰船全部遺棄,好象也來不及燒毀,大約全部給了陸遜。
有名的將軍或謀士戰死6人,投降3人。大約是僅次於官渡戰役的大敗仗了。至於《吳書》所說8萬大概有些誇張吧。
h、 劉備帶回的軍隊有;中軍剩餘的11000人左右,700裡沿線的防守部隊7000人,零散逃回估計2000人,大約2萬人。到永安後,趙雲的部隊也加入近來,劉備在永安有2.3萬兵防守。
最後的結論:
1、 夷陵之戰基本是一場兵力相當的交戰,而不是以前所認為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2、 蜀軍戰前總兵力大約有11萬人,戰後僅有6.3萬左右了(或許略多)。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中,蜀軍共計八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所剩無幾。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在逃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時,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
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朋友,3樓說的非常詳細,我仔細看了下,很不錯的,我自己都不知道,看了之後感覺非常棒,也是增加知識了,在此也要謝謝你的提問。呵呵。
三國殺陸遜張春華為什麼被黑,為什麼三國殺中,陸遜似乎被黑得特別慘
陸遜 謙遜技能免疫順樂,在單挑中是不錯的技能,但在群戰中無力,敵人可以順樂陸遜的隊友,而連營是吃人品的技能,而且有很多玩家為了連營對隊友使用殺 順手牽羊 兵糧寸斷,使必勝局被翻盤,甚至有 陸遜三國殺第一輔助,迅速輔助敵人取得勝利 的說法,技能過於被動,如果無腦發動極可能帶來負收益。身份適應性也很狹窄...
三國裡的陸遜和諸葛亮比,那個更聰明
諸葛亮聰明,書裡說陸遜的才略不亞於周瑜,也就是說陸遜,周瑜在乙個層次上,司馬懿屢敗諸葛亮,因天時,魏沒有亡,所以說陸遜,郭嘉,徐庶,周瑜,司馬懿在第二層次上,諸葛亮,龐士元 龐統,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早亡 在第一層次上,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忠德,還有袁紹的田豐,沮授在第三層次上,況且陸遜自己...
三國志陸績傳全文解釋,三國志 陸績傳全文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也。父康,漢末為廬江太守。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 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 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孫策在吳,張昭 張紘 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 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