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許光偉. 《道德經與資本論關係簡說——論中國經濟學的思維和語言》 .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第5-13頁
二、總論:《資本論》架構——基於《道德經》的闡釋
《道德經》強調:「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②無獨有偶,在檢閱《資本論》目錄時我們發現:
無論《資本的生產過程》還是《資本的流通過程》,都有關於「資本的再生產」的闡述。究竟是怎樣的關係,會不會是一種重複呢?熟悉《資本論》的人知道,這不是重複,兩者是工作遞進和相互包涵的關係。
從內容上看,前者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實體狀況」的描述。即動態描繪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歷史實體關係(資本的「簡單再生產」)以及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歷史實體關係(「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規模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相對而言,後者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社會運動條件進行彙總意義的闡述。
即進一步工作刻畫資本簡單再生產的運動條件和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運動條件。前者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決不限於「工廠制」,它的深一步的本質內容是「社會再生產」;在此基礎上,後者則進一步要表明:
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本質是追逐「擴大再生產」,而絕不侷限於再生產本身。概言之,這就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道」和「德」。
扼要而言,「資產階級社會有一部特殊歷史:資本主義『道』和『德』的發展。它扎根在生產史中,顯露在流通史中,最後和生活史合而為一。
」由此可見,「『道』和『德』的形成中已經包含了它的發展規定。」[2](p429)《道德經》第四十章的內容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兩句看似無關,在工作邏輯上卻有著內在的關聯。例項就是《資本論》。用《資本論》的體例看:
勞動生價值,價值生**,謂「有無學說」。道的運動方式是「反」,類共同體的集體話語是「弱」,謂「體用之分」。而關於「反」,《道德經》作出的詮釋就是: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是「養德」。且看《道德經》的系統說明: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③如此看來,上述的第一句是講述「德」(《資本論》第二卷的工作內容和邏輯),第二句是追溯「道」(《資本論》第一卷的工作內容和邏輯)。說確切些,這意味著第一卷總體上尚且隸屬「勞動價值論」,而第二卷則要超出這個範圍,直接是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出發點的,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實有」開始。這裡的「無」當然不會指存在上的「虛無」,而指的是「有的正在生成」(狀況或發展過程)。
這一章內容鳥瞰了「德」和「道」的關係,表明德是道的必然延續和護衛,就把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定」活脫脫的給表現出來了。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說:「在本書第一卷,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既作為孤立過程,又作為再生產過程來分析,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
」然而,「現在,我們就要考察作為社會總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單個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的總體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4](p391-393)因此整體看,「『企業資本-社會資本』表述方式就是『資本-資本積累』的再說一遍」。[5]
如此看來,生產行動→再生產行動(流通行動)→交往行動→自覺的認識批判行動這樣的行動鏈條,構成了資本主義的行**型——特殊的「邏輯學」。其工作意蘊在於:建立真實的探求,所謂以「邏輯」求「真實歷史」!
馬克思這麼總結自己的工作:「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我的方法……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達到這一點,他的方法一般地比較適合於那些不是辯證地分解了的整體的著作。」馬克思提出了「辯證敘述」:
「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乙個長處,即它們是乙個藝術的整體」;並且,「最後這一冊大半是以歷史的形式重述一遍。但是我不能下決心在乙個完整的東西還沒有擺在我面前時,就送出任何一部分。」[6](p196)
於是,筆者這樣闡述:「《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
《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公升到具體)』。
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7]這是把歷史作為「行動」來摹寫的行動者之客觀邏輯,而產生對行動的辯證認識,實現了客觀邏輯與主觀邏輯之有機統一。
作為「附論」,我們創造性運用「陰陽(《資本論》第一卷邏輯)——五行(《資本論》第二卷邏輯)——八卦(《資本論》第三卷邏輯)」的復合工作邏輯體式(圖1,「復合」指相互包含關係),完成對上述「行動主義」的乙個簡要形態的刻畫。
圖1 《資本論》體系的架構
所謂「陰陽」,即確立勞動二重性邏輯。《保衛《資本論》論述:「這是中國『家本位』的特殊語言外觀。
以孔子之後理學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學說為例,我們引用來說明勞動價值論的『邏輯』和『思維』。即,要在說明『陰』(價值)『陽』(**),陰者為母,陽者為子,陰者靜,陽者動,陰者隱蔽,陽者顯露。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之,陰陽歸為太極,太極為理之本、陰陽之源,此處的『太極』即指化生價值之勞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故此,『太極之有動靜,是靜先動後。』對勞動,則必須遵循『理一分殊』學說,『理一』(道理同一)指的是抽象,『理一分殊』(事物各有其理)指的是具體。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本人用『月印萬川』證成這種學說,而本書作者則更為支援其『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證成方式。」[8](p7)
g、w、p、w′、g′是《資本論》設立的「五行元素」。《保衛《資本論》如此論證:「道亦守常,是為不變之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若董仲舒言『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這和馬克思用g、w、p、w′、g′來說明資本總公式流通形式所涵容的運動,道理是相通的,一為典型中國封建主義秩序,一為典型西歐資本主義秩序。」社會形態統治秩序之相通在於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相互貫通,於是,「所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不過是對g、w、p、w′、g′來說的運動,即運動方式和形式的連貫化。
核心的觀點是說明運動生構造,構造反過來維護了運動體制。德化為道,道化為德;這表明『變』和『不變』相生相剋、因循守一。道中有始終不變的因素,那就是『德』;反過來,德也充滿變數,本質上是一運動物。
在w-g-w體制中,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矛盾是潛在的,社會的分配和消費關係沒有受到它的嚴重影響;在g-w-g′體制中,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構造作為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的中心調節器,上述矛盾上公升為社會的顯在規定。資本主義生產以後的運動皆以此為本(某種意義上,《資本迴圈》和《資本周轉》是第一卷二至六篇的『再說一遍』,說明剩餘價值生產的社會實現手段、途徑和形式,言其運動條件;《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是第七篇的『再說一遍』,說明資本積累的社會運動條件),不斷派生、衍化,生出現象的諸多複雜性。從而,這可能也是馬克思關注的『父子關係』:
由資本之道發育出資本之德。其別於母子發展關係的地方即是經濟形態的衍生性,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據此馬克思堅持認為,現象運動在特徵上對於實體生產來說,依舊具有嚴格的依歸性。」[2](p395-396)
由此看來,「《資本論》和中國古老的《易經》學說體系亦是道理相通的。」《保衛《資本論》繼而這樣論述:「茲以剩餘價值理論和八卦圖的相通為例。
剩餘價值以兩種基本方式存在: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前者指明剩餘價值生產的本身(工廠是有形的),後者指明剩餘價值生產向社會剩餘價值生產(全社會都是工廠,工廠是無形的)進發的過程。由兩種基本方式演化出六種存在的運動形式:
一般利潤、特殊利潤、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利息、虛擬收入。『2 + 6』模式相生排列,象在其中。依次是:
乾一(絕對剩餘價值)、兌二(一般利潤)、離三(級差地租)、震四(相對剩餘價值)、巽五(特殊利潤)、坎六(絕對地租)、艮七(利息)、坤八(虛擬收入)。」生產性質和分配性質的貫通導致「第一流程:肇始於絕對的剩餘價值生產,由一般利潤(競爭性收益)起步,中經級差地租(這是絕對和相對剩餘生產之間的事實中介,正是由於社會上到處存有該種規定,『租金耗散』的結果產生了資本主義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以相對剩餘價值為結點;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不斷地抬公升了一般利潤的社會獲取水準,這時的資本猶如雨露之澤被萬物,又以轟隆隆的雷聲到處掀起革命。
」繼而導致「第二流程:由特殊利潤(經營性壟斷收益)起步,以絕對地租為鋪墊和作為堅實的生長底座(這是虛擬之源,級差地租→絕對地租的發展標識了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得到鞏固和社會深化),達成觀念化的利息一般,遂有產生『社會虛擬』之可能,收於虛擬收入;至此,資本獲得收益彷彿山石之穩固。由這個基礎生出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生產境界。
」於是,「形成兩條運動流程。」以第一流程作為堅實基礎,第二流程的持續起航,導致「一般利潤(剩餘價值總額)→平均利潤(本身是中介,對應平均生產和平均實現的『社會利潤』)→各種收入(虛擬的高額利潤或利息作為『收入』,乃是虛擬的超額個別利潤),這個過程遂有了虛實互為起點、相生相剋這一現實性發展條件。」最終的結局:
「復歸於起點的運動不斷反覆、充實和提高,從而,起點是不斷得到鞏固的起點規定。」[2](p440-441)
讀《資本論》有感讀《資本論》有何感想?
馬克思的 資本論 是一部與西方主 流經濟學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經濟學撇開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在財產 社會地位 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在一種人人平等 公平競爭的假設下,用一種把工人與物質生產要素相等同的辦法,推論出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是一種充滿和諧公正的經濟體制的結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同,...
資本論出版時間
1867年9月,資本論 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關於該書結構的構想,馬克思在1866年他給庫格曼的信中有過描述 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 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理論史。但 資本論 第一卷出版後,由於馬克思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 第三卷未及出版...
資本論為什麼在金融危機時期暢銷?
資本論 全稱 資本論 政治經濟學批判 是德國思想家卡爾 海因里希 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 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資本論 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