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計量長度的單位都有哪些,古 代 的 長 度 單 位 有 哪 些 ?

2021-05-04 23:35:59 字數 5302 閱讀 2248

1樓:暴走少女

古代度量單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長度或者重量單位等。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

1、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2、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3、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4、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古代容量單位: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2、豆:容量單位。

3、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4、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長度單位的古今換算:

1 裡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歷代不一,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釐

1 釐 = 10 毫

1 毫 = 10 絲

1 絲 = 10 忽

換成現今單位:

2 裡 = 1 公里(古代的「裡」和「市裡」長度不同)3 丈 = 10 公尺

3 尺 = 1 公尺

3 寸 = 10 厘公尺

古 代 的 長 度 單 位 有 哪 些 ?

3樓:四捨**入

1、寸這是小篆中「寸」的寫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橫為指事符號,指出中醫學上診脈之處,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長度單位「寸」就是古人根據這一距離來確定的。

「寸」在長度單位中是較小的長度單位,因此又引申出「極短」或「極小」的意思。如「寸步難行」的「寸」,就是比喻「極短」的意思,還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裡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尺的長度是伸開右手,張開拇指與食指後其間的距離。許慎則認為「尺」是在「寸」的長度基礎上確定的。《說文解字•尺部》:

「尺,十寸也。」一尺等於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公尺到三十幾厘公尺的長度。

3、尋、仞

「尋」也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說文解字•寸部》:「度人之兩倍為尋,八尺也。

」這是說「尋」相當於乙個人兩臂張開所示的長度,一尋等於八尺,大概是一公尺五六到兩公尺四五的長度。《說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尋。

」說明仞和尋的長度是一樣的。

4、丈《說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從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兩公尺到三公尺多的長度,根據古代的尺碼,乙個成年的男子約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稱成年男子為「丈夫」,而稱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為「大丈夫」。

後來妻子稱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稱之意。但是實際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長到兩公尺,所以這是一種略為誇張的說法。

5、常常與尋有關,「尋味八尺,倍尋以常」,因此,常是尋的兩倍,大概是三公尺到四公尺多的長度。正是因為尋與常有關,後來,它們就經常被用在一起,組成「尋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寫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釐、跬、咫、裡等長度單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這些在使用古代長度的同時,還對它的意思進行了引申,表達了更加深遠的意思。

4樓:龍捲風

古 代 的長度單位:肘、虎口、掌。

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中東如此,中國不能不如此,其實全球如此。《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

以色列"肘"就是乙個身體單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種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長度單位,自肘至中指端,約長等於18至22英吋。1英吋大約2.

54厘公尺,換單位後"1肘"大約為46-56厘公尺。確實腕尺這一長度單位會在不同的地區有所變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種族和身材相對比較矮的黃種人那裡的尺度會不一樣。這或許就是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戰國)2尺= 46厘公尺。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肘"本身的不確定性,已無法獲得準確的資料了。

後面大家將會發現,古代度量衡單位之間"2進製"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有人認為"1肘"等於"52厘公尺"。"肘"單位是否在古代發生過大的變動還是個疑問。

《聖經》中還有乙個從人身體發展出來的單位:"虎口",英語為"span"。這完全是個中國人同樣使用的古老概念:

"一扠(za)"--手掌全部開啟後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最大距離。在官方正式使用場合"虎口"是個有具體固定尺寸的度量單位:1 span = 23厘公尺。

中國的"1尺(戰國)"恰好是"23厘公尺"!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國戰國1尺。

換句話說:以色列1肘= 2虎口=戰國2尺。

以上中國長度單位與以色列古代單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讓我們繼續。

在古代中東地區(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乙個長度單位是"掌寬"(hand、hand breadth),大約7.7厘公尺。中國的1(商代)尺恰好是15.

8厘公尺,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2(以色列)掌寬= 1(商代)尺。

現在的公尺製來自法國,"一公尺等於光在真空中時間在1/299792458秒內所通過的距離",相當於定義光速為299792458公尺/秒。起源於法國2023年法國科學家鮑爾德等人建議"取北極到赤道通過巴黎子午線的長度的十萬分之一作為單位",之所以稱呼為"公尺",則是因為meter的緣故。

英國長度單位是"foot",英呎,很明顯最初這是乙個自然尺度。英吋也是乙個"自然"度量單位:**於三個大麥粒的長度,約合2.

54厘公尺。但1英呎卻等於30.48厘公尺。

基本上是個"整數"換算。中國的三尺恰好等於一公尺。

英國還有為"碼"(yard)的長度單位,1碼= 0.914公尺=中國清朝"2步"。

中英兩國的長度單位會隨著歲月而改變,所以它們今天的些微差異不能作為否定它們有共同文明淵源的證據。這方面還有更多例證。

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還有:"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幾、軌、雉、裡、毫、釐"等。

雙臂伸展後的長度為"庹",傳統說法是"1庹"大約合今天的"5市尺"。

中國還有乙個長度單位叫"墨"也等於5尺。那麼看來:1墨= 1庹?這是不是古代人由於語言的不同,來到中國後對同一種長度單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複呢?存疑。

中國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後出現,戰國比較紛繁,秦以後相對統一。

中國1尋= 8尺,與"步"接近。"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這看起來十分雜亂,我得到的基本資料是,1中國尋= 1公尺6。萬里之外的英國也有一長度單位"英尋"(fath)。

1英尋= 2碼= 1.8公尺。英尋與中國尋之間僅差0.

2公尺!他們是否在古代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約合1.8公尺),漢制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上面幾個單位,又都與中國古代的乙個單位"引"接近。中國1引= 1.8公尺,實際上,1中國引= 1英國尋!

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有定製,為古八尺。後引申車輪過後的印痕為"軌"。這又是乙個"尋"的翻版:1.8公尺。

中國的"步"是動態的的距離,英國的英呎(foot)實際上為靜態一腳的長度,他們有本質上的差別。

中國1步= 1尋= 2跬。

"倍尋為常",所以:1常=2尋。

古人明顯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進製的習慣,並且偶有以"5"進製的習慣,再然後是"8進製","10進製"似乎並不多見。這些度量衡單位上的進製習慣在以色列地區也一樣,可視為全球有文化淵源的另乙個例證。之所以多採取"2進製"是因為它最簡單,選取"5進製"則是由於人手5指為最方便的計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四指併攏的寬度為"1扶"。既然是四指併攏的寬度即為"扶",那麼很容易回憶起來上面的乙個以色列單位:

"掌寬",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同時,我們在英語詞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寬)= 4英吋。

換句話說:不僅中國"扶"=以色列"掌寬",而且中國"指(寬)" =英國"英吋"!

1(以色列)掌寬= 7.7厘公尺;1(商代)尺= 15.8厘公尺;1英呎= 30.5厘公尺,完全可以說:1英呎= 2商代尺= 2 x 2掌寬!

長三丈、高一丈為"稚"。這真是個奇特的長度單位。

矢、筵、幾,這幾個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我沒有查到。我想他們可能來自於生活,比如"筵"、"幾"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幾旁得來的長度。古代中東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們與中國古代一樣使用筵、幾。

他們的坐席筵幾肯定有定製,會引申出固定的長度單位。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舊使用塌塌公尺的日本情況。

中國傳統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尋味。中國的2華里約等於1公里(1000公尺)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單位中,長度單位應該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種,並且也應該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然後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碼在2023年前就應該有比較固定的長度單位了,因為那個時候不僅天文很發達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經出現,沒有精確的長度單位是難以想象的。假如讓我推測,長度單位至少應該早於2023年前出現才符合乙個科學的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長度單位

1 裡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歷代不一,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釐

1 釐 = 10 毫

1 毫 = 10 絲

1 絲 = 10 忽

換算:2 裡 = 1 公里(古代的「裡」和「市裡」長度不同)3 丈 = 10 公尺

3 尺 = 1 公尺

3 寸 = 10 厘公尺

6樓:我心如詩

古代的長度單位,都以黍為準。

長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乙個縱黍為一分,一百黍為一尺。

《核舟記》一文中有 :「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二黍許」,即「二分左右」。

十分為一寸。《核舟記》中有:「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即「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可見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語:「咫尺天涯」,即「比喻距離雖近,像遠在天邊一樣」。

匹:四丈。絹以四丈為一匹。

《賣炭翁》有詩句:半匹紅絹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高萬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shè)。

成語:「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上寫道: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

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關於古代和現代的計量單位之間的換算的幾個問題

1 你問的古抄代是哪個朝代bai,各個朝代度量不一樣的du秦代 西元前221年後 統一中國 zhi,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當時 dao1斤 16兩,1兩 24銖,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的1斤約為現在的250克到270克之間.在商周,人們就使用重量單位,按重量的起源說,1銖等於100粒黍的重量.銖以下還有錙,...

古代官職有哪些,古代的官職都有什麼

和現在一樣,只改了名,古代的尚書,就是現在的部長,古代的官職都有什麼?文官 1 丞相 2 太尉 3 光祿勛 4 大司農 5 廷尉 6 衛尉 7 尚書令 8 大鴻臚 9 太僕 10 太常 11 御史中丞 12 執金吾 13 少府 14 侍中 15 散騎常侍。武將 1 大將軍 2 驃騎將軍 3 車騎將軍...

古代的計數單位有哪些

萬 代表的是10的四次方。億 代表的是10的八次方。兆 代表的是10的十二次方。京 代表的是10的十六次方。垓 代表的是10的二十次方。杼 代表的是10的二十四次方。穰 代表的是10的二十八次方。溝 代表的是10的三十二次方。澗 代表的是10的三十六次方。正 代表的是10的四十次方。載 代表的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