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什麼詩句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021-05-07 13:53:41 字數 4422 閱讀 9164

1樓:鳶尾聊社會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中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樓:專注文化知識解答

這首詩是《題西林壁》,全詩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就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含義在裡面.

最能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自然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了.

3樓:介高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言身在此山中。

蘇軾寫過哪一首詩是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

4樓:泡泡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出自: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就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含義在裡面。

最能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自然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了。

蘇軾【sū shì】(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5樓:來自荊州古城鬥志昂揚的草原鷂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樓: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含有一樣哲理的蘇軾的詩句是什麼

7樓:小白家裡小白

蘇軾的這句詩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為: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符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

)”的哲理。

原詩:《題西林壁》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釋義: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8樓:匿名使用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出自詩句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另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釋〗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示例〗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三回 。

9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不清廠家直銷商業銀行卡呀!!!又沒說錯過的風景圖書館呢嗎啡網路遊戲了不起的蓋茨比義母親節快樂同樂1條困了就(இдஇ; )二胎政策開放了嗎啡色即是空凶你啊你好忙啊忙完沒啊!!!!!!一個月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詩人蘇軾的兩句詩{ , }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11樓:六月飛雷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 詩人道出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12樓:無尋眭紅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年代】:宋

【作者】:蘇軾

【作品】:題西林壁

【內容】: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的詩句中哪一句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

13樓:南山一直在等待

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

《題西林壁》

[ 宋·蘇軾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4樓:春秋大夢

巜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用蘇軾的什麼詩句來說明當局者迷,旁邊者清

16樓:忘記停留的過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蘇軾的《題西嶺壁》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18樓:淺暖莫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最高層

19樓:她的他會愛她嗎

我們可以用蘇軾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來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急!蘇軾的詩句哪個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

20樓:樓臺一別恨如海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年代】:宋

【作者】:蘇軾

【作品】:題西林壁

【內容】: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蘇軾用什麼詩句,告訴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21樓:課文你來說

此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22樓:數學旅行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用什麼詩句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

三國之長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鄭孟彤 此詩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意思。中國詩歌發展史略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原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說理,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不是古詩句

詞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發音 d ng j zh m p ng gu n zh q ng 釋義 當局者 下棋的人 旁觀者 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出處 舊唐書 元行衝傳 當局稱迷,傍 旁 觀見審。示例 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 當局者迷...

為什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指這是一種容易發生的現象,並不是說,當局者就一定迷,旁觀者就一定清。當局者迷時,會陷入其中,喪失綜合思維,視野變窄。這樣,就會只注意到了區域性的利益,太關注個別的目標等等,所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都是其表現形式。這樣的情形,哪怕是在智者身上,也會發生。而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