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2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3樓:匿名使用者
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6月1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
2023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4樓:李志活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傳統節日。時在夏曆五月初五。因此日又稱端
五、重五、端陽,故亦稱「端午節」、「重五節」、「端陽節」。因是節正值夏季,又是夏季最大節日,故稱夏節;節日中有用蘭湯林浴之舉,故又稱「沐蘭節」、浴蘭節;節俗活動中有裝飾小兒女及請嫁女歸寧之俗,故又稱女兒節,按陰陽家之說,是日稱天中、朱明,故亦稱天中節;在道教則為五臘之一的地臘;晚近以來也稱詩人節,是抗戰時期的文化人為紀念屈原而確立的。此外尚有蒲節、五月節、棕包節、龍船節、女媧節的稱謂。
端五節的**有諸種說法。一說源於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一說起源於惡月、惡日之說。這兩種說法可以解說端五節闢五毒、浴蘭等節俗,為端五節部分節俗的信仰基礎。
聞一多以吳越民族圖騰祭解說賽龍舟等俗。最為流行的端五起源說是漢末以後逐漸定型的紀念屈原說,且已逐漸被人們認可。屈原為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生於湖北秭歸,少有抱負,決心革新政治,曾任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後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了他。
西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入汨羅江自盡,包粽子及賽龍舟之俗即為紀念屈原而來。在民俗傳說中,端五節還和介於推、伍子胥、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有關。
端五節的活動很多,有闢五毒、賽龍舟、食粽子等。闢五毒之俗儀節很多。最初的方法是浴蘭驅瘟,屈原《楚辭》即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大戴禮記》亦雲:
「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艾和菖蒲也是除毒用物,屆時人家多採摘作艾人、艾葉符、蒲人、蒲劍等懸掛在門首或插在屋內或身邊,用以除毒。《荊楚歲時記》雲:
「五月五……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此外,還有做艾虎、艾糕及艾酒、富蒲酒之俗,《荊楚歲時記》雲:「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闢瘟氣」,《遼史·禮志·嘉儀》亦雲:「五月重五日,午時,採艾葉和棉著衣,」……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
又有喝雄黃酒及給小孩。畫額之俗,也有做五毒符、戴五色縷、穿。五毒背心等俗。
與闢毒相應,尚有採百藥、捕蟾等採製草藥的習俗,以及鬥草、踏百草等娛樂活動。端五節最主要的節俗活動是食棕子和賽龍舟之俗。俗傳屈原死後,當地人民曾划船奮力搶救,也有拋公尺飯於河中餵食之舉,相沿而成龍舟競渡及包食棕於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雲:「按五月五日競渡,俗傳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雲。「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
常若為墳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柬葉縛之。」後世的粽子自唐宋時已經有許多花樣,如筒粽、益智粽等,且不僅自家食用,也用以饋贈親友;不僅在端五吃,也成為一種流行的夏令食品。龍舟競渡則發展出不同的風格來,荊楚等地以勁力競技為主,蘇杭等地則以畫舫弋遊為主。
除廣大漢族地區以外,邊疆少數民族也多過端五節。蒙古族有端午打大圍之舉,故亦稱是日為端午獵日。拉祜族端五要種樹種竹,相傳這天是撒在地里的包穀種子脫離穀殼的日子,也是種植樹木最易成活的日子。
此外,還要準備灑肉,宴請親朋好友。布依族每年端午節時;各家懸菖蒲、艾葉於大門兩側,人們把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裝在香袋裡繫於胸前。俗說此舉可避邪祛病。
這天人人要喝用雄黃、大蒜、姜、蔥泡成的雄黃灑,或吃用雄黃酒泡過的大蒜,預防痢疾和其他疾病。節日裡,還用雄黃酒噴灑房屋四周,或在牆角灶邊撒上雄黃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蟲肆虐。節日,各家包各種粽子,如獨具清熱解毒功效的羊耳艾萊粽,既助消化又易存放的草灰粽等,作為節日三餐的主食。
貴州荔波縣城關一帶,每年端午節時還要舉行爬山、校草馬、賽龍舟、搶鴨子、搶彩球等傳統文娛活動。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祈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
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乙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帳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已房簷上插上艾篙,可以躲過瘟災。」者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溫災,人們都得救了。
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簷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眼,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
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准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納西族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公尺飯,喝雄黃酒。
門前插白蒿、三根菖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
續命線需戴乙個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皆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裡,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此外,其他少數民族也多過端節。現在,我國大部份地區和民族仍然視端午節為主要節日,活動以食粽子及龍舟競渡為主,而迷信活動則多被革除。
端午節的習俗(200~300字左右)
端午節的來歷左右急急急急端午節的來歷。。。80字左右。。。急急急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 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 飛龍在天 吉日拜祭龍祖 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 祛病防疫 風尚 把端午視為 惡月惡日 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節起...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有乙個水上運動賽艇,跟我國的端午節賽龍舟很像,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同乙個運動,只是造型不一樣,是這樣嗎?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專門設立的乙個較為隆重的節日。各地的風俗習慣差不多主要有吃粽子,劃龍舟,還有大門掛艾草。端午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 祭龍 採草藥 掛艾菖 打...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與 午 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時為 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