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騾車、騾馱轎、牛車、驢車、羊車、騎驢、駱駝、馬、船、人力車、三輪車、喜轎和白橋、扛肩、擔挑、騎馬等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馬在人類生活、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於評價功績比喻為“汗馬功勞”。可見我國馬是古代的一種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詩為證: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有許多佳名美譽:千里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錫以嘉號。
髫齡讀《三字經》,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錄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鋪,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以企盼經營順利,生意興旺。
2樓:宰苓昝痴旋
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種類很多,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
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
到了20世紀初,城市裡出現了雙輪的人力黃包車,作為主要的“客運”工具。黃包車又分“路車”和“街車”兩種。“路車”的任務是“長途客運”;“街車”專門在城內“行駛”跑“短途客運”,可以全城跑,但也設有“站口”,相當於現在工交車的車站。
人力客三輪歷史並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現的,它比黃包車又進了一大步,也可以說翻開了城市客運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行便捷,觀市井浮華鬧市,比小汽車更悅目爽心,頗受旅遊者青睞。再後來,汽車普及,火車,飛機也成為常用的交通工具
3樓:湮沙滿地
馬車,轎子,有幾個朝代用牛車,額,差不多了吧
4樓:
車 馬 船 轎子
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5樓:紅色獵人
古代復交通工具有很多,出行的
制話陸地上是馬車
bai 牛車du
驢車 等或者是直zhi接騎馬 ,騎
驢或者騎牛,還dao有就是轎子,滑桿(類似轎子的人抬工具),水上有竹筏,帆船,木船等,兩座山之間的江面通行的話還有滑索等作為交通工具。
中國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轎子·馬車·牛車·木筏·竹筏·帆船·木船還有多人抬的一張毯子。皇親國戚用的。在《古代戰爭館》裡,陳列著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前邊的一輛編為1號,後邊的一輛編為2號,均為復
製件)。銅車馬原件系 2023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發掘出土,每輛車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
車馬的系駕革皮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這是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我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
1號銅車馬通長2.25米,高1.52米,雙輪單轅,轅長1.834米。
轅的前端接衡,衡上置雙軛。駕四馬,兩驂兩服。車輿平面為橫長方形,寬740毫米,進深485毫米。
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欄板,前欄板頂端有軾,後面闢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腰繫絛帶,斜佩劍,站立在車輿內。
傘蓋正好籠罩了整個車輿和御官俑。車輿欄板左側上部焊接著二件銀質承弓器,上置銅弩。車輿內建銅矢66支;車輿左欄板外焊接銅矢箙1件。
車輿前欄板背面與軾間中部空間縛結銅矢匣1件。車輿右欄板內側插有銅盾l件。車馬革皮具上發現文字29處,共49字,均為小篆體,其內容均是編號。
2號銅車馬除了一些金銀飾件外,其餘全部為青銅鑄件。車馬通長3.17米,車高1.
062米。雙輪單轅,轅長2.46米。
轅的前端接衡,衡上有兩軛,套駕四馬,即兩服兩驂。車輿分為前後兩部分,平面呈凸字形,通長1.24米。
輿的前部是御手駕車之處,內有跽坐的御官俑一件。御官俑腰間束帶,帶後佩一柄扁莖圓首劍;輿的後部四周立有箱板,前有軾,後邊闢門,左右兩側及前邊各有一窗,上有魚脊形的弓橑,弓橑上覆蓋著橢圓形的拱形車蓋,把車的前後兩部分罩於車蓋之下。輿的後箱內出土囊狀的帶蓋銅方壺一件,四折銅頁一件。
車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從秦陵銅車馬的形制和結構來看,1號銅車較為輕巧靈便,車輿上又配備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應是從屬2號車的前導車。2號銅車車體較大,有車篷,安穩舒適,富麗典雅,除御官俑的佩劍外,無其他兵器裝備,應是主人的乘輿。東漢蔡邕《獨斷》載"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
《後漢書·輿服志》載:"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晉書·輿服志》有"座乘者渭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的記載。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它結構複雜,僅二號銅車馬就有3000多個零。它們厚的達6釐米,薄的如紙僅0.
12-0.2釐米粗的直徑達5釐米,細的如髮絲直徑僅有0.05釐米,它的合金成份為銅82-86%、錫8-13%、鉛0.
12-3.76%。它的製造工藝十分精巧。
零部件基本上都是鑄造成型,還使用了嵌鑄、焊接、鑲嵌、銼磨、拋光、鏨刻等技術。本上各活動部分至今仍很靈活,車窗開啟自如,牽引轅衡還能使車輪轉動,使車輛前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駕出行,作為儀仗隊的大駕"鹵簿",屬車就有81乘之多。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是秦代高階乘車的具體形象,為研究秦王朝的輿服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7樓:蒯讓寶靜
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種類很多,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
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
到了20世紀初,城市裡出現了雙輪的人力黃包車,作為主要的“客運”工具。黃包車又分“路車”和“街車”兩種。“路車”的任務是“長途客運”;“街車”專門在城內“行駛”跑“短途客運”,可以全城跑,但也設有“站口”,相當於現在工交車的車站。
人力客三輪歷史並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現的,它比黃包車又進了一大步,也可以說翻開了城市客運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行便捷,觀市井浮華鬧市,比小汽車更悅目爽心,頗受旅遊者青睞。再後來,汽車普及,火車,飛機也成為常用的交通工具。
古代有哪些交通工具?
8樓:匿名使用者
騾車、騾馱轎、牛車、驢車、羊車、騎驢、駱駝、馬、船、人力車、三輪車、喜轎和白橋、扛肩、擔挑、騎馬等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馬在人類生活、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於評價功績比喻為“汗馬功勞”。可見我國馬是古代的一種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詩為證: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有許多佳名美譽:千里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錫以嘉號。
髫齡讀《三字經》,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錄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鋪,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以企盼經營順利,生意興旺。
9樓:農平心琴愜
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種類很多,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
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
10樓:留秀慧叔禹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對古代幾種主要交通工具效能的總結。
徒步是最原始最流行的交通方式,古人每以棒類手杖或長兵器為徒步中的交通工具,遠行時攜帶的行囊,有額負、頭頂、手提、背馱等,不拘一式,要以隨時取其便當省力而已。
獨輪車以只有一個車輪為標誌。由於重心法則,極易傾覆,奇怪的是,中國古代人用它載重、載人,長途跋涉而平穩輕巧,因此,它的創制者和第一個駕駛者必定是有膽有識的機械工程師。至於獨輪車的車轅,其長短、平斜,支桿高低、直斜及輪罩之方橢、幾乎隨地而異、隨人而異。
記裡鼓車又名記道車、大章車。它是利用車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組齒輪,使車輪走滿一里時,其中一個齒輪剛好轉動一圈,該輪軸撥動車上木人打鼓或擊鐘,報告行程,第一個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記裡車機械專家,是三國時代的馬鈞。
中國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11樓:手機使用者
除了轎子·馬車·牛車·木筏·竹筏·帆船·木船還有多人抬的一張毯子。皇親國戚用的。在《古代戰爭館》裡,陳列著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前邊的一輛編為1號,後邊的一輛編為2號,均為復
製件)。銅車馬原件系 2023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發掘出土,每輛車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
車馬的系駕革皮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這是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我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
1號銅車馬通長2.25米,高1.52米,雙輪單轅,轅長1.834米。
轅的前端接衡,衡上置雙軛。駕四馬,兩驂兩服。車輿平面為橫長方形,寬740毫米,進深485毫米。
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欄板,前欄板頂端有軾,後面闢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腰繫絛帶,斜佩劍,站立在車輿內。
傘蓋正好籠罩了整個車輿和御官俑。車輿欄板左側上部焊接著二件銀質承弓器,上置銅弩。車輿內建銅矢66支;車輿左欄板外焊接銅矢箙1件。
車輿前欄板背面與軾間中部空間縛結銅矢匣1件。車輿右欄板內側插有銅盾l件。車馬革皮具上發現文字29處,共49字,均為小篆體,其內容均是編號。
2號銅車馬除了一些金銀飾件外,其餘全部為青銅鑄件。車馬通長3.17米,車高1.
062米。雙輪單轅,轅長2.46米。
轅的前端接衡,衡上有兩軛,套駕四馬,即兩服兩驂。車輿分為前後兩部分,平面呈凸字形,通長1.24米。
輿的前部是御手駕車之處,內有跽坐的御官俑一件。御官俑腰間束帶,帶後佩一柄扁莖圓首劍;輿的後部四周立有箱板,前有軾,後邊闢門,左右兩側及前邊各有一窗,上有魚脊形的弓橑,弓橑上覆蓋著橢圓形的拱形車蓋,把車的前後兩部分罩於車蓋之下。輿的後箱內出土囊狀的帶蓋銅方壺一件,四折銅頁一件。
車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從秦陵銅車馬的形制和結構來看,1號銅車較為輕巧靈便,車輿上又配備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應是從屬2號車的前導車。2號銅車車體較大,有車篷,安穩舒適,富麗典雅,除御官俑的佩劍外,無其他兵器裝備,應是主人的乘輿。東漢蔡邕《獨斷》載"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
《後漢書·輿服志》載:"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晉書·輿服志》有"座乘者渭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的記載。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它結構複雜,僅二號銅車馬就有3000多個零。它們厚的達6釐米,薄的如紙僅0.
12-0.2釐米粗的直徑達5釐米,細的如髮絲直徑僅有0.05釐米,它的合金成份為銅82-86%、錫8-13%、鉛0.
12-3.76%。它的製造工藝十分精巧。
零部件基本上都是鑄造成型,還使用了嵌鑄、焊接、鑲嵌、銼磨、拋光、鏨刻等技術。本上各活動部分至今仍很靈活,車窗開啟自如,牽引轅衡還能使車輪轉動,使車輛前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駕出行,作為儀仗隊的大駕"鹵簿",屬車就有81乘之多。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是秦代高階乘車的具體形象,為研究秦王朝的輿服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新型的交通工具有那些,有哪些新型交通工具
新型的交通工具有 電動平衡車,導軌電車,磁懸浮列車,飛行汽車 電動平衡車在市場上主要有獨輪和雙輪兩類,它的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 動態穩定 的基本原理上,是現代人用來作為代步工具 休閒娛樂的一種新型的綠色環保的產物。導軌電車是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它是使用橡膠輪胎,其軌道嵌入地面,槽內鑲有高科...
古代的有錢人為什麼騎馬,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富人都是坐什麼出行的?
有錢人不是都坐馬車和轎子嗎?這樣才能顯示有錢吧。騎馬就兩種狀態 1 高中榜眼探花狀元什麼的,還有娶親什麼的,騎馬來接受祝賀的 2 代步工具。代步工具,就像現在的車 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富人都是坐什麼出行的?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是沒有現在一樣的汽車的,那麼古代人出行的時候一般都靠走路,其實他們...
中國古代傳統經典玩具有哪些,中國古代四大智力玩具是
風箏 撥浪鼓 九連環 陶響球 空竹。1 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資訊的工具 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 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2011年4月16日,英國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此間宣布,中國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以10465只同時放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