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2樓:愛上月的傻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表現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所謂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
唐太宗說:“君,舟也;水,人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對君民關係的重視,這種思想
3樓:曾飛非
持互相依存的觀點,君主為所欲為將危及國家的存亡。
原因: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響;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4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君良人們才會擁待他啟示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5樓:手機使用者
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現唐太宗怎樣的思想
6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現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所謂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唐太宗也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基礎上,實行了開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其表現為:
唐太宗派兵攻打東突厥,俘其首領頡利可汗,不殺反而給予優待;在東突厥設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貴族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設安西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地區;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親。
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西域地區。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與尺帶珠丹成親。
唐玄宗先後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皮羅閣為雲南王、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7樓:匿名使用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體現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
為了避免覆舟,唐太宗實行以下政策:
從諫如流,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8樓:gold橙汁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表現唐太宗對人民力量的重視,體現了他重視君民關係的治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民為邦本”的傳統指導思想。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意味著以民本與農本合一為特色的“民為邦本”思想已經成為指導當時執政的主導思想,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導致了在百廢待舉、民生凋敝幾近廢墟的基礎上創造了初唐貞觀之治的奇蹟,開啟了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通渠。
唐太宗“民為邦本”的指導思想直接產生出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當時的撫民主要是撫農民,靜民主要是安靜農民和農業生產。
他們通過推行均田,獎勵墾荒,改革賦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違農時,增殖人口、興修水利等措施使農民得到修養生息,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恢**展,從而保護和發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9樓:安
後世所稱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話說明唐太宗認識到了什麼?
10樓:貞觀之風
說明唐太宗認識到了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大體意思就是:把船比作君主,把水比作百姓,百姓能擁護一個君主,也會反對一個暴君。這是在告誡自己要關心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鞏固自己的統治。
為此唐太宗採取了統治措施:舒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同時唐太宗既重視加強國防,平息邊患,又致力於改善民族關係,與邊地少數民族來往交流,和平相處。
唐太宗還能居安思危,時時以長治久安為念,他經常鼓勵臣下敢言直諫,指出皇帝的過錯,自己也能虛心納諫,勇於改過。
11樓:匿名使用者
體現了唐太宗對老百姓
的重視態度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咬腹,腹飽而身弊”。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促進社會安定的措施,使唐朝國內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外則國力強盛,四方夷服;是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
大體意思就是:把船比作君主,把水比作百姓,百姓能擁護一個君主,也會反對一個君主。 他是在告誡自己要關心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鞏固自己的統治
12樓:唯愛志龍
根據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必須以民為本,施行仁政,國家才能安定,統治才能長久。
13樓:夜色與陽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創立“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知人善任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名臣魏徵與太宗議論治國之策時,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英明論斷,闡明瞭一個治國安邦的深刻道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裡的水是指“人民”,這裡的舟是指“皇權統治”。意即:人民群眾可以維護封建政權,也可以推翻封建政權,關鍵統治者是否順民意、得民心。
14樓:愷色大神
人民是水,君主是舟,人民能讓君主浮也能讓君主沉。所以人民才是根本,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5樓:忻亦水
認識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16樓:為情殤的
意識bai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du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zhi社會的dao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
回治地位能答
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
他作為統治階級的成員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策,因此在他統治時期政治較為穩定,經濟發展,出現“貞觀之治”
17樓:匿名使用者
據歷史教科書記載說這話的意圖是唐太宗經歷了隋末農民起義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反正意思就是告誡後來人要珍惜民力愛護民生
18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說得都
復是有一點很重要的地方不制對。這裡必須點明,水指的是世家,而不是百姓。打擊隋朝的主要力量是世家力量,而不是普通百姓的起義。
直到黃巢起義,世家才退出歷史舞臺,換成文人集團登場。唐初的名臣,名將基本都是世家的人。最底層與王朝靠世家做連線,王朝的聲音很難傳到底層,反之亦然。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說的還是魏徵說的
19樓:
荀子第一次說的 他是戰國時期的人 “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荀子說的。
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66135原文見《荀子.哀公》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 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 有一次,李世民與魏徵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麼?
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
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麼關係?魏徵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
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來的歷史大舞臺也在不斷的證明著這一道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順民心、不斷修德於天下的賢君,都使國家昌盛興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反之,逆民心,而最終走向毀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的例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誰說的
唐太宗李世民,創立 貞觀之治 的太平盛世,知人善任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名臣魏徵與太宗議論治國之策時,提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的英明論斷,闡明瞭一個治國安邦的深刻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裡的水是指 人民 這裡的舟是指 皇權統治 意即 人民群眾可以維護封建政權,也可以推翻封建政權,關鍵統治者是否順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哪個說的
這句話的出處是 荀子 裡記載的孔子對魯哀公說的話,但按照那個時代諸子著作的寫作手法,也可能是荀子自己虛構出來的。唐太宗教育太子李治時引述過這句話,也因此廣泛流傳。 吹起狂風 最早出自孔子 一 原文見 荀子.哀公 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映了什麼原理?有什麼意義
體現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才可以相互轉化。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係。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