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用到“我”“你”兩種人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021-08-04 03:36:23 字數 6041 閱讀 9074

1樓:摩靖瑤

什麼叫“文中”。

作文?**?散文?詩歌?你想問什麼文體。

我說說**吧,我是沒覺得“我”有什麼好處,“我”是第一人稱,因此你寫東西就只能按照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換句話說就是角度狹窄,你不能寫到別人的心理,或是像“上帝視角”那樣來寫。(當然,有些高手還是可以在不同視角穿插的,這主要用來寫意識上。)而且因為是以“我”作為主視角的話,會容易起因讀者排斥心理。

主視角的“我”越優秀,引起反感的可能性越高。

說到“你”字,前提當然是需要一個主視角,第三人稱視角恐怕沒人會用“你”來稱呼劇情中的角色的,除非是幽靈。

2樓:畢翠花之衣

從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

這樣的變化讀來感覺拉近了距離,和山裡的“朋友”真正有了深情厚誼,倍感親切、熱烈。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3樓:你有我也有

那只是人的代稱很正常丫!第一個人用“我”代表第二個用“你”!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增加親切感,便於抓住讀者情緒,和讀者交流

5樓:漃瘼尛

採用第一.二人稱 增加文章可信度

文中的“你”指誰?作者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銀杏?與《白鷺》對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6樓:課文你來說

1、用託物寄情、詠物寓志的手法寫銀杏。

2、好處:這種寫能夠生動形象的表達出,銀杏這種美麗的樹是中國、以及中國人的代表。作者說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讚美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美麗,真誠與善良。

人稱物件一樣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7樓:

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寫文章各有什麼好處? 敘述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也就是故事是由誰講的,故事裡發 生的事是誰親眼看到的,或者是誰想的。根據作者與所敘述物件的關係,敘述 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也有第二人稱。

在**中,作者還可 以通過**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來敘述事件,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敘述公司 祕書主任到格里高爾家,作者就是從格里高爾的心理角度敘述的。這樣寫,避 免了**寫作上的單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為真切。 下面著重說說三種敘述人稱的表達作用。

每一種敘述人稱都有其侷限性, 下面所談主要是其優點。 第一人稱敘述,即敘述者以當事人口吻來進行敘述。敘述者敘述的事件都 是“我”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

閱讀時要注意, “我”並不是作者本人,而 只是**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有時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 “我” 就是郁達夫本人;有時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魯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 車伕;有時指所敘述事件的見證人、次要人物,如魯迅的《孔已己》的“我”—— 酒店裡的小學徒;有時指全文的線索人物,如《祝福》中的 “我”,祥林嫂的故 事通過“我”貫穿起來。第一人稱敘述的優點是,便於作者抒發自己或人物的思 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懷,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

如《孔乙己》通過小 學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物的嘴臉,從而展現孔乙己命運的可 悲和世態的炎涼。以 “我”為見證人,就比用第三人稱敘述更為真實地揭示人物 的性格、遭際和命運。 第三人稱敘述,即敘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把“他”或“他們”的經歷 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

採用這種人稱敘述,敘述者無所不知,事 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內心祕密等等,敘述者都瞭如指掌。《阿 q 正傳》《邊 城》採用了這種角度。它的優點是,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時空 的限制,敘述者如冷眼旁觀,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寬廣。

因為這兩種敘述方法各有長短,為了發揮各自的優勢,文章常常交叉採用 兩種不同的敘述人稱。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 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進人物的獨白、對話等, 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 述的物件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

第二人稱敘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為視角敘述。但這種視角的作品少之 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個人稱而不是敘述人稱。這裡必須區分一下人稱與敘 述人稱。

兩者並不是一回事。人稱指人物的一般代稱,如你、我、他;而敘述 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從敘述者、讀者和被敘述者三者間的關係 分析,作家很難站在 “你”或“你們”的角度進行敘述,絕大多數文章中的 “你”或 “你們”常常是指文章的讀者或被敘述物件,也就是人稱稱謂。

如 2006 年廣州一 模卷所選的安勇的《煙囪裡的兄弟》的第二人稱,就是稱謂被敘述物件 ——小 說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稱敘述的優點是,縮短作者和讀者,或者 “我”與被 敘述者之間的距離,有如促膝談心,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從而增加 作品的感染力。 文章的人稱和作用:

散文敘述的方式有很多種, 如果按照敘述主體的人稱不同,可以分為第一人稱敘 述、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述。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能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 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概念區別 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致答題錯誤。

特別是當題目問 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時,經常是問此答彼,怎樣區別它們呢?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 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 5 種,即:

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議論甚至描寫;議**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 法和技巧。包括:

對比、象徵、託物言志(託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 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讚》一文借讚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 來讚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記敘文 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 修辭手法, 也叫修辭方法, 是指在寫作過程中, 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 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 對偶、反覆等。 總之,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內容而言,寫作方法(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 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

因為角度不同,說法也就有一定差異, 對此,應注意區分。 詩歌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1、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虛實、動靜)、抒情、議論、鋪陳等。 2、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襯托(正襯或反襯)、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比、 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含蓄蘊藉等。。

3、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古代詩歌鑑賞題中“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這幾種提問方式的區別和解答方法 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 頂真 表達方式抒情 記敘 描寫 議論 說明 寫作手法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 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託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 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 相生,實寫與虛寫,託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寫作技巧包括:

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 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表達方式即為表達方法 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是寫作的五種基本表達方式,是人們運用語言形式來反映事 物、傳遞資訊時所用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高考語文題中“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這幾種提問方式的區別和解答方法 閱讀教學中,許多同學分不清“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與“表現手法”這三個概念,經 常張冠李戴,將其混為一談,進而影響自己正確地答題。

它們雖然都屬於表達技巧,卻有明 顯的區別: 1.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 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 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

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一般用於敘事詩的表達,以高 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 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

《孔雀東南 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 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詩歌鑑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

對人和事物的好壞、 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 有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在詩歌鑑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託物言志 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例析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

這首詩的

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簡析: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 第

三、 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於景, 情景交融。 詩人藉助對 “青 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 了冷寂、悽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例析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問:這首詩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簡析: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 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融情於景的特色。 一般說來,記敘文多采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多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 明文多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裡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裡同 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裡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於雜文、遊記、 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2.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 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

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 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

⑴、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

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 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

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追答:

藝術手法包括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 描述、 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 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 融情入景 、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 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擬人”\\ “借代”\\“誇張”\\“排比”\\“反覆”\\“象徵”\\“寄 寓”\\“ 寄託”等, 3 表現手法 卒章顯志:

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託物言志 象徵:

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 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

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 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有的人》課文中,哪兩種人?這兩種人結局是什麼

總寫 第一節 前一種是被人民 憎恨的人,後一種是被人民愛戴的人 分寫 第二節 前一種是殘酷剝削人民的人,後一種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第三節 前一種是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後一種是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第四節 前一種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後一種是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第五節 前一種是壓迫人民的人,後一...

你知道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好人一種壞人你覺得你是那種人

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完全的壞人。因為一件事德加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結果也就不同。第75回 開夜宴異兆發悲音 賞中秋新詞得佳讖 第76回 凸碧堂品笛感淒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你知道嗎 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好人 一種壞人 你覺得你是那種腦筋急轉彎 好像我看過乙個土味情話 你知道嗎?世界上有兩種人,...

愛動腦的人,想太多的人,兩種人有區別嗎

愛動腦的人 愛思考,愛鑽研,有很多點子 能舉一反三,能解決問題。想太多的人 一般都是想沒有用的東西 喜歡胡思亂想 愛猜疑,無中生有 有區別。愛動腦的人肯定強於想太多的人,愛動腦是指生活或者工作遇到難題勤於動腦,善於解決問題。想太多的人可能是心裡比較敏感,可能別人乙個無心的動作他就會想很多。我認為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