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羅寶運營官
河上龍燈又稱龍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舞蹈。
龍燈起源於漢代;
一、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彩,線條剛柔相濟。
在歷史條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耍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
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
二、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以求得風調雨順,四季豐收。人們舞起用竹、鐵結紮,外用綢緞或布匹製作的彩龍取樂,表現歡快的心情,經過民間藝人不斷加工製造,到現在“耍龍燈”已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漢族民間舞蹈藝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2樓:
河上龍燈
民間藝術龍燈(板龍)是河上鎮上百年的民間風俗。龍頭、龍尾由民間組織“老龍勝會”制扎。龍頭有1.
5米左右高,50多公斤重,造型十分精緻複雜,需要巧匠的精心扎制,河上鎮只有溪頭村幾位老人保留著這一手絕活。龍身部分(龍段)按統一尺寸由各村參加者精製彩扎,各顯其藝。一般有龍段200餘個組成龍身。
在河上的舞龍傳統裡,每到年關前半個月左右,幾個村的村民就會湊份子買材料開始製作,到正月十三這天開始舞龍。舞龍時由三支高照(注)和三匹彩扎高頭大馬領先,近千位壯實青年參加,舞時,引者揮動珠球,合著粗獷的鑼鼓節奏,引龍逗“搶珠”,逗龍遊舞。板龍舞到**,村裡的男女老少都來**,並且還吸引了遠道的客人,真是熱鬧極了。
八三年杭州舉行燈會,特邀河上龍燈去表演。老人們接到邀請後,夜以繼日地趕製板龍,用了一個多星期製作了一條四百多米長的板龍,足足裝滿了三輛大卡車。在武林廣場舞起了板龍贏得了觀眾一次又一次拍手叫好,在當時引起轟動。
舞龍的狂歡一直要持續到元宵節,在元宵節夜裡12點,人們會把龍頭燒掉,以祈求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富裕安康。
注:高照為表演時引龍燈的竹梯,兩端掛數十盞紅燈籠,高達近20米。
舞龍燈的來歷?
3樓:大璦
龍這種生物在我國地位很高,中國人都稱以及是龍的傳人。舞龍燈也就是為了祈求龍能保佑大家,希望來年能風調雨順。早在我國漢代時期,舞龍燈這種行為就已經很普遍了。
關於舞龍燈還有個傳說:傳說有一年晉陽大旱,玉帝讓金角龍王布雨施救,可他卻降雨到南方,淹死很多人,玉帝知道夠很生氣,重重處罰了金角龍王。老龍王也非常愧疚,每年新春就下凡拜訪百姓,許諾來年一定風調雨順。
人們為了讓龍王能施恩於己,於是就有了舞龍燈這種行為。
迎龍燈的來歷是什麼
舞龍燈的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
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描寫舞龍的作文100多字,描寫舞龍燈的作文
正月十五晚上,我們全家吃完湯圓,隨後爸爸媽媽就陪著我去街上看舞龍燈。街上早已人山人海,特別是圓盤處,者更是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我好不容易鑽進了人群。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在五彩繽紛的烟花中,出現了一條 板凳龍 它是由許多板凳連線而成的。雖然它不能像 龍燈 一樣舞出各種花樣,但是,它整整齊齊...
八月十五看龍燈是什麼意思,八月十五看龍燈的歇後語是什麼
歇後語 八月十五看龍燈 遲了大半年 比喻太晚來不及了。八月十五看龍燈的歇後語是什麼 八月十五看龍燈 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吃月餅 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殺韃子 人心齊了 八月十五生的糍粑心 服軟不服硬 八月十五辦喜事 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放木排 趕朝頭 八月十五種花生 瞎指揮 八月十五的團圓餅 不給外人...
紋身的來歷是什麼紋身來歷是怎麼來的
紋身歷史起源 一 國外 紋身作為一種藝術,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它最開始的來歷是為了美化自己和震懾敵人。紋身開始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水滸傳 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 花和尚魯智深 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紋身 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