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鷹魂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
2樓:匿名使用者
三皈五戒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為了教導**如律受持,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戒規雖對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四眾**制定的,其實對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同樣是應該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寶,為佛**,積累善根,趨向佛道。
然後更進一步受持五戒,為入道的根本行門,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礎。
(一)三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三寶**。
以佛法僧三寶為師,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法、是經律論三藏,戒定慧三學法門,能令眾生,返妄歸真,轉凡成聖。
‘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王函、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僧、是如法修持,以戒為師,弘宗演教,人天眼目,為世福田。‘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浮杯渡海剎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我們如能發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寶,一定能滅罪障、增福慧。更有一體三寶和住持三寶的道理,這都是信佛教徒應該皈依的。
(二)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
酒是屬於遮戒。這五戒並不僅是在家人應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應守之道德,不過後來卻把這五戒、與出家的戒律對比,而認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實正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薩戒的基礎。
真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諸善法’。以菩薩六度萬行、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產生出來的。‘優婆塞’翻為‘近事男’。
‘優婆夷’翻為‘近事女’。意思是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親近承事三寶就會廣修眾善,植種福田,行時時之方便,積種種之陰功。
在印度男眾佛教徒,稱為‘鄔婆斯迦’。五戒按律稱為‘學處’,是信佛教徒所應學之處,又稱為‘學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由此便升大智慧殿。
五戒又稱為‘路’。就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運轉而成。又稱為學本。
就是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為‘五大施’,就是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這就是三皈五戒的名德行相的道理。
(三)殺盜淫妄的微細分別
對於五戒殺、盜、淫、妄、酒要進一步來分析一下。一是殺戒。殺生有二種不同區分。
一是故意要殺害眾生。二是無意之中發生誤殺眾生,不論是故殺或誤殺,同樣都是叫做殺生。對持戒教徒說來,都犯了殺戒。
在國家尊嚴的法律,殺人放火同樣是犯罪行為,定要治罪,受到刑罰。二是盜戒。不與而取之叫做盜,佛教信徒對於他人錢財東西,金銀寶貝不論多少大小,都不可偷盜。
他人不給你,絕對不要暗暗偷取盜竊。可是盜戒,有八種差別,相當複雜。(1)、公然劫取;(2)、祕密竊取;(3)、詐術騙取;(4)、勢力強取;(5)、訴訟巧取;(6)、恫嚇脅取;(7)、受寄不還;(8)、應稅不納。
上面八種就是屬於偷盜的範圍。三是淫戒,在家居士受持的稱為邪淫戒。男女接觸,相親相愛,擁抱交媾,津血混雜,稱為淫,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叫做邪淫。
以在家教友,男婚女嫁,傳宗接代,天倫所許。合法夫妻天倫以外,夫愛他妻,妻愛他夫,貪戀淫慾,稱為邪淫。但是邪淫方面,亦有三種複雜情況。
按季性一居士在《四十二章新疏》提到:‘邪淫有二大種,一為非偶間之邪淫。有三:
(1)、他夫他妻。(2)、未婚嫁之童男童女。(3)、娼妓等。
二為配偶間之邪淫。有四:(1)、非時而淫,如寒暑白晝,以及經期、孕期、疾病中等。
(2)、非處而淫,如室以外之所有諸地。(3)、非道而淫,如***之外其他內體區域性。(4)、非量而淫,如不問老幼強弱,為過量之房事。
’上面所說稱為邪淫,這是在家信徒所受持的不邪淫戒。四是妄語戒。就是虛妄不實的說話,叫做妄語,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種不同的性質。
(1)、妄語就是任意隨便虛妄不老實的講話,如看見說沒有看見,是說成非,非反而說為是。顛倒黑白,混亂是非。另外一種妄語,就是在修道人所修所證的道果上胡說八道。
未得羅漢果位,妄說我已得了羅漢道果。未證得無學聖人道果,瞎說我已得證了聖人果位。謠言惑眾,欺騙眾生,妄圖供養,成大妄語深重罪惡,現在世界上竟然就有些人,自說我有神通,我能看見什麼,聽見什麼,許多不實虛妄狂語等就是一例。
(2)、綺語,綺就是綢緞綺羅,花紋織得非常花妙,十分好看。這個人說起來好像十分動聽,內心又是另一回事,實是‘口頭甜如蜜,心裡利如刀’。花言巧語,暗箭傷人。
(3)、惡口,就是以粗惡之言,汙衊謾罵傷人父母,咒詛害人等。(4)、兩舌,就是搬弄是非,挑撥造謠,向張說李什麼,對李說張什麼,無中生有,惡意中傷,使彼此不和,破壞團結。真是罪大惡極,害人不淺。
上面所講叫做妄語戒。這是口的四惡,為佛**一定要把妄語戒嚴格受持,不可毀犯。
殺、盜、淫、妄四條戒法稱為性戒,以其本性是惡的緣故。五是酒戒。酒就是平常人們所飲的各種名酒,但是酒是米糟制釀成功的,稱為遮惡,修道的人因為吃了酒或飲太多,發生酒醉,頭暈腦脹,心神糊塗,就會做出種種不合理事情,講出許多胡言亂語,發生種種罪惡行動,甚至如上面所講,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
現實生活中因吃酒而發生事故、車禍等等實在太多了,舉不勝舉,乃至喪生失命。修心持戒的佛**要下定決心,堅持不飲酒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請三思之,這就是五戒的戒條和他的細則。
佛教說的三皈五戒是什麼?
3樓: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為了教導**如律受持,是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戒規雖對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四眾**制定的,其實對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同樣是應該遵守的。
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寶,為佛**,積累善根,趨向佛道。然後更進一步受持五戒,為入道的根本行門,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礎。
4樓:
三皈五戒的含義如下:
1、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不妄語、不飲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目的是為了教導**如律受持,是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
5樓:匿名使用者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就是——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y in,四、戒妄語,五、戒飲酒。
6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三皈依: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7樓:匿名使用者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為師“皈依法”,以法為律“皈依僧”。與僧為友
五戒就是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 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8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為了教導**如律受持,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
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三寶**。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
9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皈依 皈依,其字面意思是認同、信賴、嚮往和歸投並可得到保護而產生安全感。佛教不是一種教派組織,而是佛陀給人類的關於真理的教導,我們可以依照佛法進行學習和求證真理,並用以改造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身心得到高度的覺悟和自在。皈依佛教並不是加入什麼黨派組織,既不是要從中獲取世俗利益,也不因皈依三寶而受到限制。
佛教講解脫,也就是教會人們去獲得真正的自由。皈依自然是自願的,皈依之後要放棄對佛教的信仰或去信仰其他宗教也是自由的。即使放棄之後又返回來皈依也一樣受歡迎。
我從不主動勸人皈依,我只想提醒與我有任何緣份的人一句話:你可以不相信三寶,但不要去說任何誹謗三寶的話,也不要做任何有損三寶的事。皈依的物件 皈依佛教,不是一個空洞的信仰或只是尋求一種精神寄託。
佛教的皈依要落到實處,即有明確的皈依物件。所皈依的物件要給皈依者以切實的利益(減少煩惱,趨入善道等),而且不是暫時的利益(財富、名譽等),是究竟的利益(智慧與解脫)。按大乘佛教的傳承,皈依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
金剛乘的傳承中,皈依的物件是上師、佛、法、僧、本尊、**和空行。 這裡依照金剛乘之傳承從簡單的層面對皈依物件進行介紹。 上師:
即修行者依持他學習佛法和修證的導師。金剛乘中特別注重上師在整個學佛過程中的作用。上師是諸佛在人間的具體化現,他具有諸佛的功德和殊勝加持力。
把上師放在皈依物件的首位,不是說上師比諸佛地位更高,而是突出他對**的成就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佛: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他便是住世的佛。
佛涅槃之後,一切雕、塑、繡、畫的佛像即是住世的佛,代表十方三世諸 佛。 法: 佛陀住世時所說的一切法,後結整合佛經(包括經部和律部),加上歷代成就者的論著,合稱經律論三藏,具體 的佛法經典即代表法。
僧:鸌∈朗彼娣鴣黽業姆彩サ蘢櫻�胺鵡鶚勩�舐浞⒋�賣牡哪信�黽抑詡詞巧�>烤溝牟憒紊轄玻��切〕說納�啪跽摺⒈僦х鷙痛蟪說鈉腥�ブ凇?br> 佛法僧合稱三寶。
佛、法、僧之所以稱為“寶”,是因為佛已獲無上正等正覺,他傳授的佛法能指引迷失於生死苦海之中的眾生走上覺悟和解脫的道路。法告訴眾生解脫的道理和方法,使人平安幸福地生活在人間,乃至了生脫死、得究竟解脫。僧能保持佛法住世,能教導修行者如法修持而得成就。
佛法僧之價值非金銀珍寶可比,是寶中之寶。 本尊:修行者為了獲得疾速成就,而選擇與自己緣分很近的佛或菩薩作為自己修觀的物件,即自己修行的榜樣,當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完全相應時,自己也便登入覺者之列了。
**:是已獲聖果的覺者發願為諸法護持而化現成**神相者。 空行:
是修持已有相當證悟,在諸佛、本尊、上師與修行者之間作種種傳法授記或護持的聖者。他們常常扮演信使的角色。化現為女身相的稱為空行母,化現為男身相的稱為勇父。
在金剛乘裡,上師是加持的根本,他持有來自佛陀的教法和不間斷的直接加持。本尊是修行者獲得成就的根本,**空行是護持佛法事業的根本,合稱三根本。金剛乘的皈依物件是三寶和三根本,合起來是六皈依處(境)。
三根本包含在三寶中,在金剛乘裡分別列出,是為了強調其特別的功用,是修證和佛法事業的需要。 皈依的益處 三寶三根本具有殊勝的功德,能發揮無盡的妙用。皈依三寶三根本能使我們有正確的知見、明確的目標、鮮明的榜樣、正確的方法、強大的動力和有力的保護。
有人說:“我信佛但用不著皈依”,這不對。憑著在無始輪迴中做種種有漏業而積習染汙的凡夫身修法,僅憑自己微弱的力量要積聚得解脫成佛的功德資糧,那是很困難的。
只有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及**空行的護持,才能更快地聚集功德資糧並使之成熟而成正果。脩金剛乘者若離開三根本的殊勝加持力而想成就,則根本不可能。另外,善業功德如種子,皈依物件則是田。
只有皈依,種子才著土,才能生根發芽,加上依戒定慧三學處精進修持,善業才會成熟和增長,才有可能獲得正果。 也有人會說:“我只皈依阿彌陀佛就行了,因為我一心只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這也不對。阿彌陀佛以法身和報身住法界,業力深重的凡夫俗子直接和阿彌陀佛產生相應十分困難。上師是成就者,他化現人身再來,他能和諸佛法性合一,又以人身加持和指導**,**便可獲得與諸佛同等殊勝的加持。
瑪爾巴大師起初信佛修法多年,成效不大。因為他只信仰釋迦牟尼佛,他認為人間的上師不是佛,已經入涅槃的釋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佛。後來,他皈依那若巴大師,才體悟到上師具有與諸佛無二的加持。
有一次,瑪爾巴大師到印度向那若巴大師求法,並與上師共同住在一起。他修持本尊喜金剛多年,認為喜金剛才是他成就的根本,天天精進修法,向本尊虔誠祈請,但是一直不得見本尊。一天早晨,瑪爾巴大師還在睡夢中就被上師叫醒。
只聽那若巴大師說:“趕快起來看,本尊喜金剛九尊顯現在虛空的壇城注[1]中了。”當瑪爾巴大師見到本尊在壇城中顯現時,上師便問他:
“你是先給本尊頂禮,還是先給我頂禮?”瑪爾巴毫不猶豫地便向空中的本尊頂禮。突然,本尊和壇城全都化光,溶入上師心間。
他才領悟到,本尊只是上師心的化現,上師涵蓋了三寶三根本的一切功德。這時,那若巴大師說:上師未曾出現前,連佛名字也未聞,所有千劫諸佛陀,皆依上師而出現。
皈依三寶三根本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皈依三寶三根本之後就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因為天魔外道“法力”再高也還未究竟證悟,其說教和徒眾也不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引,故不是我們皈依的物件。
為了不受其邪知邪見的錯誤引導,凡皈依三寶三根本者應遠離之。所以皈依三寶之中就含有了上述“三皈戒”。 也許有人說,對外道瞭解一下無妨。
但我們應該知道,初學者自己不能分辨是非真偽,正法邪法不能分辨,這種“瞭解”只能徒添混亂和障礙。等到對佛法有精深的認識之後再去了解一下倒是可以。其實人生短暫,何必浪費精力呢。
守三皈五戒可以吃阿膠嗎
你好,守三皈五戒是不可以吃阿膠,因為阿膠是驢皮製做而成,屬於葷。東阿阿膠的吃法 可以做成阿膠糕吃。準備用料 紅棗1000g 阿膠260g 黑芝麻500g 核桃1000g 冰糖1000g 黃酒500g 1 紅棗去核剪下果肉備用。2 核桃仁備用。3 黑芝麻磨成粉備用。4 把以上三種放進大盆裡。5 上面加...
君子三戒是什麼意思,《君子三戒》翻譯
君子三戒,漢語成語,拼音是j n z s n ji 意思是儒客君子有三條戒規 少年時應戒萬事萬物的 壯年時戒爭鬥 老年時戒貪圖。出自 論語 季氏 成語出處 論語 季氏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
五勤三確認制度具體內容是什麼
五勤是指勤看 勤摸 勤聽 勤維護 勤保養。三確認是指確認對方姓名 確認防護有效 確認列車閉塞時分。望採納我的回答。安全生產工作,什麼叫 三確認制 怎麼開?賺錢嗎?賣什麼好呢?這應該是很多想加入網 什麼是安全確認制度?1 對曾經經歷過感受過的事物再度感知 認識叫 認知 準確的認知叫確認。為實現安全,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