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予意在山水
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兩機構分別掌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宋朝的“中書”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
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的名號雖存,但已是外朝,不是宰相機構。
宋初,沿襲唐朝後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從尚書丞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為宰相或副相。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省長官,品高位重卻常常“缺而不置”。
宋朝分割宰相權的另一箇中樞機構是樞密院,樞密院源於唐代,唐朝有左、右內樞密使,由宦官擔任。唐朝後期的樞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復有一省,內樞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復有宰相,是正常國家機構之外的多餘機構,是君主**制度下宦官擅權的產物。唐末朱溫在奪取政權之前,把掌握朝廷實權的宦官殺掉,改用文人為樞密使;同時樞密使由全面掌權變為專管軍事。
宋朝繼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設立了專管武事的樞密院這一機構和樞密使這一職官。“二府制” 下的樞密使設定,分了宰相的權,形成文武分權;同時又侵奪了原來專管軍事的兵部的權力。
宋代宰相監察百官之權,也被分割出去。宋代設立“。臺諫” 以分割宰相監察百官之權。
“臺” 指御史臺,宋朝的御史臺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 ,以御史中丞為臺長。御史中丞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宋朝規定,宰相親戚和由宰相推薦任用的官吏不得為臺長,以避免宰相與臺長勾結為禍。
“諫”指諫院,宋初諫院隸屬門下省,但所起作用很小,仁宗初年,諫院得以發揮其職能,常常**大臣。在宋代,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與樞密院正副長官,合稱“執政”。宋朝習慣,御史中丞**宰相,宰相必須辭職,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則得以晉升為執政。
宋代御史臺和諫院的長官,大多是以學術才高者充任,他們控制言路,權力氣勢,幾與宰相分庭抗禮,從而使相權進一步受到剝奪和牽制。所以,宋代的臺諫制度制約相權,保證了中樞決策中心統歸皇帝一人控制。
2樓:人若轉蓬
就我所知,一般三省首腦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併為宰相。但隨著發展,肅宗以後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可稱為宰相。雖然唐時宰相職權已開始分責,但是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權責還是很大的。
像**的考核任免、軍事的決策、外交、國家大政方針等。宰相還是有很大的參與影響空間的。特別是玄宗開元之後,諸路的大都督、節度使也往往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見其權責之大。
宋朝嘛,由於本身是通過政變的方式取得政權的。所以太祖趙匡義之後的歷任帝王深知權力集中的危害。雖然兩宋時一直很倚重文官,但是文官之多是後世也很難比的。
而這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分權。宋初宰相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其主要負責政事,軍事則有新設的樞密使負責,財政則有三司掌管,後來太宗時又受參知政事權力,作為副相。宰相的權責進一步被削弱。
像有名的范仲淹、王安石就任過此職,並進行了改革,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這與北宋相權過分削弱不無關係。總的來說。宋初的宰相權力要低於唐代。
唐朝的丞相制度與宋朝的有什麼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 宋朝的“中書”,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
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名號雖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機構。 宋初,沿襲唐朝後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為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從尚書丞。
郎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為宰相或副相。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省長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
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 宋朝的“中書”,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名號雖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機構。
宋初,沿襲唐朝後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為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從尚書丞。郎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為宰相或副相。
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省長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為首相;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事,為次相。名義上恢復三省,實際上趨於一省,次相以兼中書侍郎因請旨而更接近皇帝。
副相,包括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和尚書左、右丞。徽宗時,一度將首相改為太宰,次相為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
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併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
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宋朝還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稱。蔡京權勢最盛時曾任“太師總領三省事”,文彥博、呂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
南宋韓侂冑當權時,曾任“平章軍國事”。他不用軍國“重”事稱號,因為加上“重”字測權力受限制,只能過問重事;用“同”則權力不專⑴。蔡、韓的稱號都是權臣耍弄權術的一種伎倆,並非宋朝常制。
樞密院的由來,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內樞密使,向由宦官擔任。唐朝後期的樞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復有一省,內樞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復有宰相,是正常國家機構之外的多餘機構,是君主**制度下宦官擅權的產物。
唐末朱溫在奪取政權之前,把掌握朝廷實權的宦官殺掉,改用文士為樞密使;同時使樞密使由全面掌權改變為專管軍事。宋朝繼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設立了專管武事的樞密院這一機構和樞密使這一職官。二府制下樞密使的設定,分了宰相的權,形成文武分權;同時又侵奪了原來專管軍事的兵部的權力,宋朝樞密院長官自稱“本兵”。
樞密院長官的官稱,宋初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或稱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籤書(署)和同籤書樞密院事。元豐改制,專用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等官稱。改制時,曾討論樞密院機構是否繼續存在,有人建議把權力合併於兵部。
神宗強調祖制,他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互相維制,何可廢也?”⑵因而元豐改制時唯獨把樞密院這一機構保留了下來。
宋朝的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職有時用武人,充分體現了重文輕武的政制特點。 宋朝有“宰執”這一提法,是宰相和執政的合稱。宰指宰相,只限於同平章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及南宋的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
副相包括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與樞密院正副長官,合稱“執政”。 宋初,中書和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權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無宰相兼樞密使的情況。後來因用兵西夏,宰相與樞密院長官不相通氣,對軍事指揮不利,於是在慶曆年間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
西夏用兵結束,又恢復原狀,兼職沒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權臣如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樞密使,但還不是定製。寧宗以後,宰相兼樞密使才成為定製。
宰相不能兼樞密使,是防止大臣權重威脅皇權。後來權臣兼任兩職,確實曾使皇權受到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制度是唐朝。 文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制度是宋朝。
5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宋朝都沒有丞相。
正弦函式裡的相位和初相分別是什麼?應該怎麼求
1 在y asin x 中,a稱為振幅 x 稱為相位 x 0時的相位 x 0 稱為初相。2 有具體的函式就可以求。y是x的函式,a 是定值。擴充套件資料正弦函式y sinx 余弦函式y cosx1 單調區間 正弦函式在 2 2k 2 2k 上單調遞增,在 2 2k 3 2 2k 上單調遞減 余弦函式...
宋濂和唐太宗共同的治學態度是什麼(在澠水燕談錄和送東陽馬生
稀硝酸 宋濂和唐太宗共同的 治學態度是治學需要虛心請教並且持之以恆。在 送東陽馬生序 中宋濂寫到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其他人之過哉。就寫出了宋濂的治學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 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
血吸蟲和水螅在獲取營養的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血吸蟲是扁形動物,水螅是腔腸動物,二者進化層級不一樣。血吸蟲成蟲在人體腹部靜脈裡吸血,而水螅是在水體中捕食單細胞生物。沒有什麼區別就是水質 水螅和渦蟲獲取食物的方式和消化食物的方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血吸蟲在營養方式上屬於?營養方式屬於寄生,因為血吸蟲只能寄生在腸壁的血管或者肝臟的血管中靠吸血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