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天地是什麼意思,混沌是什麼意思?

2021-10-12 14:58:16 字數 4706 閱讀 4474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團的狀態。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什麼叫“天地玄黃”。

《易·坤》曰:“天玄地黃。”《小爾雅》中曰:“玄,黑也。” 《說文》中曰:“黑而有亦色者為玄。”

很顯然“天玄地黃”或“天地玄黃”,這兩句話的直接意思就因該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有學者認為這兩句話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其中必有深層的含義。

然而,筆者認為,這兩句話只是遠古人類對史前“混沌”記憶最直接最簡單的描述。即使有什麼含義,也是後人在前**傳下來的“記憶”上添枝加葉的結果。

自從“語言”的產生,人類就已經具備了,對大自然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記憶”,以口傳的形式傳誦下去的能力,然後有了“文字”再將這種“記憶”記錄了下來。

遠古人類的思維雖然已經達到很聰明的地步,但與現代人相比還是比較樸實直接的,也就是說還不至於聰明到有什麼深刻含義的地步。所以說,“天地玄黃”這句話也只能是古人對史前“混沌”狀態的記憶最直接的描述。

說到“混沌”,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白茫茫的大霧,空氣中充滿了水氣,四周模糊一片,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近不見物,遠不見山。難道這就是古人說的“混沌”狀態時期?

彝族史詩《查姆》中記載:遠古的時候,天地連成一片,上面沒有天,下面沒有地,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只有雲露一團,只有霧露滾滾翻。

哈尼族史詩《天地人的傳說》中記載:遠古時代,世間只有一片茫茫大霧,……。類似的說法在中國各民族創世史詩中均有出現。

我們不禁要問:遠古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混沌時期呢?如果說沒有那回事,這只是古人吃飽了撐的慌,編造出來的。

那麼為什麼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對於遠古天地開闢以前的情景有如此相似的描述呢?

要知道,遠古人類是不會有現代人那樣“幽閒自在”的生活條件的,他們不但要整日地為填飽肚子而四處搜尋食物,還要時刻準備著抵禦野獸和敵對族群的襲擊,哪有這個心思和閒工夫去編造美妙動聽的故事,來“忽悠”你們這些幾千年以後的人啊。

其實,遠古時期的人類只有當他們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為了讓本族裡的後人牢牢記住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才會以口傳方式把“重大事件”流傳下來。由於遠古人類知識的貧乏,他們對所見到的大自然裡發生的事件往往會“神魔化”並加以崇拜。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有意無意地又會添枝加葉,使故事變的更加容易記憶,甚至是以唱歌的形式,最終把“重大事件”流傳了下來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聽到的史詩和神化傳說。

所以,無論是歷史史詩還是神化傳說,古代人類是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的,一般都會蘊藏著他們所見到的“真實事件”的痕跡,“混沌”現象也是如此。

大約在公元前7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全球性冰河期,氣候最冷,海洋水位比現在下降了100多米,北半球冰川南端延伸到中國大陸的太行山尾、秦嶺一帶。然後,在公元前12023年前, 達到了頂峰,地球上處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的最寒冷的時期,想必那時比現在的西伯里亞甚至北極還要寒冷的多。到了公元前12023年,數百萬平方英里的冰原卻開始迅速消退;到了公元前800o年,冰河時期才真正結束。

“一聲閃電沙泥動,霹靂交加雷轟轟,……黑暗出世有混沌,混沌之後黑暗明,……一日來把砂石吞,一口噴出滿天星。此龍追趕忙飛騰,五色祥雲來包住,結成一團出混沌。砂石包龍龍追石,砂石把龍包中心。

日月星斗包在內,將來萬物從此生。砂石飛出天河外,日後此龍化崑崙。萬物包在山中心,砂石日後多變化。

哪位歌師講得真?油波滇汜消沸化,口張吐水放金霞,……”      (摘自胡崇峻蒐集整理的漢族史詩《黑暗傳》)

通過這段描述最能讓你聯想到的是什麼呢?雷電交加、地動山搖、火星四賤、煙霧繚繞,砂石飛舞。其實,這就是遠古人類對**與火山噴發的記憶描述,雖然有些誇張和神魔化,但透過這些外衣我們仍然能從這段古人的記憶描述中看到“真實事件”的痕跡:

“一聲閃電沙泥動,霹靂交加雷轟轟,”——這裡描述的是大地在震動,以及火山即將噴發前的現象。

“黑暗出世有混沌,混沌之後黑暗明,”——這裡描述的是火山已經噴發後,先有混暗一片的漫長時期,然後進入混沌朦朧時期,再後來黑暗一片才漸漸的明亮了起來,但還是見不到天日,估計比現今的陰天還暗一些,並伴有濃烈的煙霧。

“一日來把砂石吞,一口噴出滿天星。”——這裡描述的是火山正在噴發的情景,從火山口噴出大量的砂石和火焰,噴濺出漫天的火星。

“此龍追趕忙飛騰,五色祥雲來包住,結成一團出混沌。”——這裡古人可能把火山煙描述成龍,遠古時期的人類對神奇的現象總是恐懼中夾雜著崇拜,而且常將巨大的會動的比作“龍”。然後就是火山煙的千變萬化,包裹著“龍”在空中漸漸散開,形成渾濁昏暗的混沌朦朧狀態。

《黑暗傳》中的這些描述可不是魔幻**中的虛構描寫,也不是古人用來說教的寓言故事,而是古人一代傳一代以口傳的形式傳唱下來的史詩。《黑暗傳》中關於“盤古開天”以後的內容,在眾多文獻中均可見到類似的敘述。但在《黑暗傳》中“盤古開天”以前有關“天地混沌”的這段描述,在國內的歷史文獻中卻很少見到有相同或相似的記載。

故此,這段描述顯的格外珍貴,它很可能是那些居住在相對封閉的大山裡的人們一代代靠傳唱的形式保留下來的“口頭歷史記載”。

我們再來看一段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的描述:“……天地的一代,混沌演變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霧濛濛;天地的三代,水色變金黃;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天地的五代,星星發出聲;天地的六代,發聲後平靜;天地的七代,平靜後又變;天地的八代,變化來勢猛;天地的九代,下界遭毀滅;天地的十代,萬物毀滅盡。……”,而《勒俄》一詞的直接含義正是“歷史真相”的意思。

現在我們來解析一下這段“史詩”中所隱含的歷史真相:

首先,“天地的一代,……天地的二代,……”等等因該是指不同的時間段。

“混沌演變水”是在暗示或者說是古人的語言描述能力比較簡單直接所致,其真實的意思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因該是指“水”的起源是“混沌(時期)”變過來的。

“地上霧濛濛”這一句描述的就比較直截了當了。

“水色變金黃”是指**或火山爆發前的水文前兆。

“四面有星光”因該指已經可以看到從火山口噴的火星四濺了,當然,這只是剛開始。如果說這句是指天上的是星星發出的星光的話,那麼,當你再讀下一句的時候,可能就會把它當作童話故事來讀而不是創世史詩了。

“星星發出聲”指從火山口噴出的火星在空中發出“劈啪”的爆裂聲。

“發聲後平靜”在幾次小規模的噴發之後的短暫的平靜。

“平靜後又變”在短暫“平靜”的之後,大地發出“隆隆”的轟鳴,預示著一場更大的火山爆發即將發生。

“變化來勢猛”在人們為火山恢復了暫時的平靜而感到慶幸的時候,霎那間,一場巨大的噴發終於發生了。大量的岩漿和火山灰從火山口噴出,拋灑在空中,瞬間覆蓋了大片森林。

“下界遭毀滅”當然這裡的“下界”並不是指“地獄”和“陰間”,因該是指山下古人居住的區域。一場巨大的火山噴發連一座城市都能被掩埋,何況幾個小小的原始部落呢,一定是被徹底毀滅了。

“萬物毀滅盡”這裡是指古人所見到的這種“毀滅”的力量,包括森林樹木、野生動物、乃至土地、河流等等一切的一切全完了。

以上這幾句史詩片段因該是古人對原始火山群大噴發記憶印象的生動而細膩的描繪。

而在另一篇彝族史詩《天地論》裡有“遠古的時候,天象始分明。在天地之間,霧罩茫茫深。”、“它是一道門,乃是霧罩成。

”等等。在此篇史詩中“霧罩”一詞反覆出現了二十二次,而“霧”字反覆出現了五十四次。這又說明了什麼?

同樣說明了古人對火山群大噴發後長年“霧罩茫茫”的“混沌”狀態的記憶。

無獨有偶,在《戰國楚帛書甲篇》開頭描寫太初混沌狀態時有“晦水”二字。而《爾雅·釋天》曰:“霧,謂之晦。”故此,“晦水”既就是指霧水。

通過以上對“混沌”狀態的解析,我們已經可以初步地瞭解到真實的混沌時期因該是什麼樣子的了,現在讓我們再重新理一下頭緒:

大約在公元前42023年至12023年前,地球上正處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的最寒冷的時期,陸地上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冰天雪地。在中國,冰川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冰原從北極一直延伸到我國的.太行山尾、秦嶺一帶。

海平面比今天低大約100多米,使得朝鮮海峽、對馬海峽乾枯,黃海、東海地區成了大平原。

這個時期也正是火山頻繁噴發的時期,大片的火山群噴發出濃烈的煙霧遮住了太陽光的照射。隨著水蒸氣斷斷續續從地面噴出,夾雜著火山灰的煙柱直衝雲霄,高達三千多米,其中還會帶出大量的硫磺等物質。巨大的濃煙遮天蔽日,久久地漂浮在雲層中,使方圓幾千裡的上空都被煙霧籠罩著。

有些地方煙霧可以濃烈到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可想而知,在這種火山頻發的時期,天空始終是陰沉的,空氣中自然是充滿了霧氣,看不見天空,也看不見日月,到處都是霧氣濛濛的,這是個漫長的昏暗而且極度寒冷的時期,這種景象深深地刻在了遠古人類的記憶中,這就是人們傳說中的“混沌時期”的真實景象。

混沌是什麼意思?

3樓:新東方**網路課堂

混沌是在世

界各地廣泛存在的神話名詞,拼音是hùn dùn,其含義在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差異,在希臘神話中,混沌(chaos)則是孕育世界的神明。

在埃及神話中世界都起源於水。起初天地連在一起,即處於混沌狀態,直至陽光將他們分開。

4樓:匿名使用者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2.形容糊里糊塗、無知無識的樣子。

也寫作渾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對應於英文詞chaos。 道教稱為“元氣狀態”《淮南子•詮言》: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王充《論衡•談天》:

“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

在這渾沌的燈火裡,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蹟。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這個解釋沒有包括國外的用法,也沒有概括全現代漢語中混沌的用法。

3)糊里糊塗、無知無識的樣子。

混沌生無極,無級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混沌什麼意思,混沌是什麼意思

混沌 h n d n 釋義 1.我國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團的狀態 混沌h n d n 1 傳說中天地未形成時的那種元氣未分,模糊不清的狀態。西遊記 第一回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三國演義 第八十六回 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 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亦作渾沌。2 ...

混沌是什麼意思混沌的意思是什麼

混沌 的意思是指 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形容糊里糊塗 無知無識的樣子。糊塗 常用來罵人 混沌,讀音 h n d n 造句 童年像乙個謎,混沌初開 稚嫩好奇。心跳加快,手無足措,腦裡一片混沌,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將要去幹什麼。混沌何由鑿,青冥未有梯。高陽舊徒侶,時復一相攜。下里巴人在...

傳說當中的混沌是什麼?混沌一詞的起源是什麼?

皮裡麵包了餡的東西。最早的天帝,傳說他沒有七竅,等別人在他臉上鑿出七竅後就死了。什麼是混沌 釋義 1 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 模糊一團的狀態。2 渾然一體,不可分剖貌。3 模糊 不分明。4 糊塗。5 古代傳說 之帝混沌,又稱渾沌,生無七竅,日鑿一竅,七日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6 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