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年輕人都不想種地的社會現象

2021-10-15 04:57:26 字數 5743 閱讀 3883

1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關於年輕人不願種地的現象確實值得關注,但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在城鄉是自由流動的,沒人規定農村年輕人就一定要種地。想清這一點,就能冷靜分析了。

在具體看待上,一定要弄清楚年輕人究竟是怎樣想的,為什麼會不願意種地;年輕人不願種地究竟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哪個更多;如何能讓更多年輕人提公升務農意願,為農業發展注入有生力量。對此,應該從以下幾點加以分析。

年輕人並不是簡單地不願種地,只是不願意繼續當老式的農民。種地意願變化的背後,表現出的是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緊迫性。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農民,農村的年輕人可以到城裡變成城市人,城市的年輕人也可以到農村創業增收。這裡的關鍵是,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待在農村,不願意從事種植產業。至少有四個原因:

一是農民收入普遍偏低,吸引力不足。前兩天我在另一篇文稿中做過測算:按國家統計局數字,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020億元,只有城市人均收入的1/3強,月均不足1400元。

如果走出去到一二線城市打工,平平常常的月薪也會在5000到8000元。那該種地還是走出去,結果比較明顯了。再看下圖,是這幾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相對城鎮人均的收入增長幅度也是偏低的。

這樣乙個收入絕對值和增長速度,怎麼可能對年輕人形成吸引力。

二是農村人均耕地少,沒有施展空間。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在耕地資源上並不樂觀。目前,我國耕地總面積是18.

2574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誰都不走出去,都靠著人均一畝多的土地,就算你幹出花來,能有多大的空間,能有多大的發展?

這樣的狀況如果不改善,農村是無法留住年輕人的。

三是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後,投入產出率不高。我們的農業生產,縱向自己跟自己比有了很大進步,主要是在良種的使用和機械化的推廣上。橫向和農業發達的國家地區比,按現代化要求,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大部分地區農業主要還是靠天吃飯,農業基礎和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集約化特色種植不普遍,公尺、稻、豆這些主栽作物大路貨仍在唱主體。就算用了好種子、用了大機械,每畝仍然是產不出多少錢。

四是部分鄉村環境差,不適合品質生活和長遠發展。我們在參觀學習和電視片兒中經常能看到一些現代化的新農村,經濟發達和城裡不相上下,而且環境特別優美。但這畢竟是少數,我國的大多數農村不僅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而且基礎設施不配套,路水電訊等都跟不上,孩子上學的條件、老人就醫的條件都不高(如下圖顯示城鄉醫療差距)。

從環境差的地方流向環境好的地方,這是人才流動的窪地效應,是無法人力阻擋的。

2樓:阡陌上花開

年輕人,現象,種地,看待

1關於年輕人不願種地的現象確實值得關注,但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在城鄉是自由流動的,沒人規定農村年輕人就一定要種地。想清這一點,就能冷靜分析了。

在具體看待上,一定要弄清楚年輕人究竟是怎樣想的,為什麼會不願意種地;年輕人不願種地究竟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哪個更多;如何能讓更多年輕人提公升務農意願,為農業發展注入有生力量。對此,作為乙個在農村長大、又相對熟悉三農工作的人士,我覺得應該從這樣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方面:年輕人並不是簡單地不願種地,只是不願意繼續當老式的農民。種地意願變化的背後,表現出的是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緊迫性。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農民,農村的年輕人可以到城裡變成城市人,城市的年輕人也可以到農村創業增收。這裡的關鍵是,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待在農村,不願意從事種植產業。我覺得至少有四個原因:

一是農民收入普遍偏低,吸引力不足。前兩天我在另一篇文稿中做過測算:按國家統計局數字,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359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020億元,只有城市人均收入的1/3強,月均不足1400元。

如果走出去到一二線城市打工,平平常常的月薪也會在5000到8000元。那該種地還是走出去,結果比較明顯了。再看下圖,是這幾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相對城鎮人均的收入增長幅度也是偏低的。

這樣乙個收入絕對值和增長速度,怎麼可能對年輕人形成吸引力。

二是農村人均耕地少,沒有施展空間。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在耕地資源上並不樂觀。目前,我國耕地總面積是18.

2574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誰都不走出去,都靠著人均一畝多的土地,就算你幹出花來,能有多大的空間,能有多大的發展?

這樣的狀況如果不改善,農村是無法留住年輕人的。

三是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後,投入產出率不高。我們的農業生產,縱向自己跟自己比有了很大進步,主要是在良種的使用和機械化的推廣上。橫向和農業發達的國家地區比,按現代化要求,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大部分地區農業主要還是靠天吃飯,農業基礎和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集約化特色種植不普遍,公尺、稻、豆這些主栽作物大路貨仍在唱主體。就算用了好種子、用了大機械,每畝仍然是產不出多少錢。

四是部分鄉村環境差,不適合品質生活和長遠發展。我們在參觀學習和電視片兒中經常能看到一些現代化的新農村,經濟發達和城裡不相上下,而且環境特別優美。但這畢竟是少數,我國的大多數農村不僅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而且基礎設施不配套,路水電訊等都跟不上,孩子上學的條件、老人就醫的條件都不高(如下圖顯示城鄉醫療差距)。

從環境差的地方流向環境好的地方,這是人才流動的窪地效應,是無法人力阻擋的。

第二方面:年輕人不願種地不是乙個簡單負面現象,它深層揭示了走向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矛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新農村的必經階段。

我們分析了原因之後,還要認真分析年輕人不願種地這件事兒究竟有多少影響是正面的,多少影響是負面的。

首先,年輕人不願意種地,確實影響了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任何產業,都需要年輕人來接續,有一代又一代新力量投入進來,才能更有前景。農業也一樣,如果年輕人不願意進來,就沒有前途。

雖然說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種地不是絕對的,也有個別對農業和農村比較熟悉,家庭和身邊創業有基礎的願意留在農村,但總體上這個現象確實對農村的長遠發展有不利影響。

其次,不願種地的結果是走出去,客觀加速了城市化和土地規模經營。

3樓:年憶之

以前農民只有種地一條出路的時候,如果你不想種地,全村所有人都會看不起你——因為你這叫懶漢二流子。

但放到現在,如果你還只想著種地,很多人都會覺得你是榆木疙瘩,腦子不靈光——因為誰都知道,辛辛苦苦種地一整年,不算自己和牲口的勞動力工資,只刨除種子、化肥等易耗品,一年人均毛收入能到1萬算是很厲害了,能賺到2萬肯定頂天了。

但乙個農民工到了城市做農民工,再差一年除去吃穿用度,到年底都能結餘個3萬多。

所以,只要不傻的人,都能明白農民為什麼不想種地。

可怕的是到了現在,還有人覺得農民就應該綁在農村的土地上,就因為他是農民,所以明明他可以憑能力賺到3萬,但應該趕回農村埋頭耕作拿1萬多。

中國將近3億農民工,別說每個農民帶回3萬,即使打折,平均每個帶回1萬,也給農村家庭增加了3萬億的收入。而為人稱道的中國免除農業稅,其實只不過在全國範圍內免除了不到2千億。孰多孰少,還算不清楚嗎?

3億農民工進城,把6000萬留守兒童和6000萬留守老人放在了農村,這不僅僅是農民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的農民工,大多是經歷過饑荒的70後,還有家境連富裕都算不上的80後,還有家裡勉強小康的90後,時代遺忘他們,甚至可以欺負他們,不讓他們享受城市的教育、醫療,年紀一大就趕回農村。

可他們的後代,也就是現在留守在這6000萬人孩子,他們雖然成長在農村,但網際網路一定程度上讓他們看到了世界的精彩,中國便利的交通又讓他們隨時能來到城市人身邊,如果他們只能隔著無形的鐵絲網與城市相處,而找不到過上這些美好生活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面向黃土背朝天",雖然己成過去,但是農村年輕人不願種地的問題雖然不是全部,也是普遍存在。

原因很清楚,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提倡農民在農閒時可進城打工掙錢,還能彌補工礦企業人員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時間以長,城鄉收入對比,城市在不斷的擴大,實際也需要這些人留在工礦企業裡,他們也成了主力軍的一部分,所以就形成了很多年輕人棄農經商,當工人,而且生活條件比農村好,誰又能不向高處走呢?

有關農村土地閒置,勞動力缺乏這只是暫時,隨著國家農村政策的改革完善,一切問題都順利解決。國家支援土地交給懂農業經營的能人承保,不但不會土地荒閒,將把中國農業追趕世界農業經營經驗進一步深化,讓中國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又不會閒下勞動力,可為是二全齊美。

隨著農業機械化向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城市化,過多的勞動力沒有必要都在一畝三分地里浪費勞動力無實勞作,科學種田也無需太多的人去掌握農業現代科學,全方位的機械化,電氣化可全面取代勞動力,只需少數有現代農業知識的人員就足矣。良知的擔心可以理解。

展望未來,現代科技農業展現美景的時候,農業收入不比城裡差,甚至高於城市,空氣新鮮,道路寬又長,住宅別墅化,生活設施齊全,這樣的景象不會遙遠。再看城市與農村還有差別嗎?這個看法不是誤空的,都好了怎麼能剩下農村呢?

土地又寶貴,想想發展速度就可得知。在農村的田野上,幸福的歌兒唱不完,美好的生活節節高,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會景上添花。

什麼是社會學?

5樓:實用文章分享

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一門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社會學主要涉及科學主義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絡,共同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巨集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物件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

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中文名社會學

外文名sociology

屬性研究人性與秩序的關係、現代性

起源19世紀末期

研究方式

功能論/批判論/解釋論等

快速導航

定義學科性質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社會理論

學科地位

學科關係

主要學派

重要人物

院校排名

歷史背景

思想理論淵源

人類對由自身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及其思考,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論述過「人生不能無群」的思想,他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會」。

中世紀**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和a.奧古斯丁從宗教神學立場也曾對此做出過論證。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用人性反對神性、用個性解放取代封建**、用快樂主義反對禁欲主義,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宗法制度的鬥爭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階級的社會倫理觀。

從社會學的學科歷史上考察,這些理論觀點都屬於社會學史前階段。社會學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後,它的產生有其直接的社會歷史背景。

社會結構變遷

各國學術界傾向於認為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法國,它是歐洲社會、經濟、政治、科學長期發展的產物。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發展新的一頁。商品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的擴大,加劇了為獲取原料和產品市場而的世界性**競爭和掠奪;宗教組織面對市民社會的經濟活動逐漸失去往昔的神秘性和絕對權威,逐漸進入世俗化;法律由維護原有貴族特權而轉向以調節經濟活動為目的。

總之,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18世紀的經濟變革,使歐洲從過去的禮俗社會變成工業社會。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生孩子了

前幾天看新聞,說全球都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很多發達國家你都會看到,滿街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甚至餐館的服務員,便利店的店員,這些本來應該是年輕人幹的活,在那些國家,也有很多老人在做。一方面,老人越來越多,而另外一方面,年輕人也越來越不願意生小孩。甚至在那些高福利的國家裡,即使,承諾有多少福利,年輕人也...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老想著玩

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討厭上班。否則為什麼職業倦怠症一般都出現在那些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應屆畢業生身上。相反,剛剛離開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反而對上班的積極性最高,因為新鮮好奇 沒有經驗。在對上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體會之前,我們往往會把 上班 和 工作 混淆一體,想從上班中獲取工作才能帶來的快...

適合年輕人的助聽器有哪些年輕人如何選擇助

年輕的耳聾患者 與年老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年輕患者往往心理壓力比較大,配戴版助聽器,尤其是顯式的如權盒式這些的助聽器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那麼適合年輕人的助聽器有哪些,年輕人如何選擇助聽器呢?年輕人一般都用耳道式助聽器,因為體積小,不容易引起別人注意。近年來,又出了一種 助聽器就是深耳道式助聽器,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