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高中賀老師
這是要情況的,一般來說這個爵位不會被收回的。
01、嫡長子已有爵位,爵位會由嫡次子繼承。嫡長子是從周朝開始的,當時為了周朝的統治,所以就搞了個嫡長子繼承制。從此之後這個制度就一直盛行,甚至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影響。
咱們言歸正傳,這個問題的這種情況,其實也分很多「小情況」的。
首先長子立功封爵,就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長子立功是在父親在世的時候,這個時候這一家子是兩個爵位的,至於爵位到底怎麼分配,我們後續詳細說。
第二種情況,如果這位長子是在其父親去世了立功的,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家族也只有乙個爵位,因為這個時候皇帝只會將其爵位提高作為獎勵。
我們再詳細的說說第一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也可以分為多種情況。一種:如果這個家庭內只有乙個兒子,也就是嫡長子,那麼在其父親去世後,其父親的爵位就會被收走。
但是這樣的情況太少了,古代都是一妻多妾制的,一般人都不會只有乙個兒子。而且有時候皇帝也會念及這個家族的勞苦功高,可能會將爵位轉給其妻子,這也是一種方式。
二種:如果其有多位兒子,那麼這個爵位就順承下去,嫡長子憑自己的本事拿到了爵位,其父親的爵位就會順承給嫡次子,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會說這家族一門多爵位,了不得。
三種:古代有些人比較點背,可能只有乙個嫡子,畢竟嫡子只能是正妻所生,所以多少也看運氣的,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就會讓庶長子來繼承爵位。但如果這個時候庶長子沒有從家族分開出去,那麼這位庶長子可能還是會聽嫡長子的話,因為嫡長子除了爵位外,通常也是乙個家族未來的話事人。
02、也看天子的「臉色」。除了這些情況外,在我個人看來其實也是看在那個朝代或者那個天子的。因為爵位這個東西決定人始終都是在天子手中,如果天子針對某個人,那麼上面的所有情況都是白說。
爵位最早是為了封賞功臣而建立的,一般會有封地和錢財各種賞賜,當然這個時候是為了收買拉攏人心的,讓人覺得這皇帝看起來像是個明君。但是一般在朝代後期這些有爵位的人就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這些封爵的人雖然是聽天子的命令,但在他們的封地上,他們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他們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勢力,這樣的人君王怎麼會不忌憚,最好的例子就是東漢末年,哪些諸侯本身就有大漢的爵位,但這些人最後卻在為自己爭奪天下。
所以在這之後,皇帝在封賞爵位時,也會非常謹慎,甚至有時候皇帝會削爵,比如這一代人沒什麼作為,那麼爵位就降級。因此這個問題其實也是看在什麼年代,或者看在什麼皇帝所處的時代。
2樓:夏目歷史君
關於爵位的繼承也有很大的學問,各個爵位的繼承都是以秉承嫡長子繼承制為基礎來實行繼承,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戰國時期以實行分封制為主,就是將各位有功之臣或者是同姓家族之人分封爵位和封地,除此之外,在封地上的王爵擁有絕對的封地控制權,甚至可以擁有獨立的軍隊。但是分封制制度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一起被完結。
除此之外,秦始皇為了防止再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面,便採用丞相李斯的意見採用郡縣制對天下進行嚴密的管理。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時期,則是實行分封與郡縣並行的制度,只分封同姓諸侯王,但是卻並沒有在削落諸侯國的基礎上進行,從而導致了同姓諸侯國的強大,造成了對皇權極大的掣肘。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集權便推出了推恩令將各諸侯的權力進行變相削弱,推恩令規定,諸侯死後由嫡長子進行爵位繼承後,需要再將諸侯權力分於其他兒子,這樣就將諸侯權力變相分散,逐漸削落,從而加強了**集權。
唐朝時期,爵位的實際權力變得越來越小,封爵也漸漸變為榮譽上的職銜,並沒有太多的實權,在軍隊上也只允許受封的王爵供養些私兵以做防衛目的,王爵的性質變化也逐漸形成了當時所謂的上流社會,王公子弟。
到了宋朝,為了防止世家獨大,宋太祖便提出受封爵位的侯爵死後由嫡長子繼承之後便要削爵一級爵位,比如:父親是王爵但到了兒子這一代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但是必須要削落一級繼承,王爵也就變成了國公,依次類推。
古時候各個王朝對繼承權都十分看重,不管是哪個朝代都將儲君繼承作為國之根本,但是隨著君王因為子嗣過多而出現「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催生了一種黨爭現象,像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就是鮮明的代表。
古代的社會以宗族直系為主,直系子孫將直接會繼承父輩所留下的爵位,只有在沒有直系的子嗣的情況下才會從旁系挑選進行繼承。
但是隨著爵位繼承制的發展,也衍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就比如如果嫡長子因為功績受封爵位,在自身已經擁有有爵位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呢?
除此之外,通過皇帝或者宗室的認可也可以由嫡長子進行繼承所謂的雙重爵位。嫡長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大功進而受到皇帝的封賞而擁有自己的爵位的情況在古代還是較為頻繁出現的,就比如在唐朝時皇帝會對有大功的臣子的兒子進行封賞,所以有些人出生就可能是男爵,而他依舊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其實這兩個爵位也並不會有太大的衝突。
所以從古代的繼承制度上來看總體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而嫡長子無法繼承才會由順位的其他子嗣繼承爵位,如若沒有子嗣則會從旁系中挑選有才德的人爵位繼承。
3樓:匿名使用者
從古代的繼承制度上來看總體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而嫡長子理工封爵,無法繼承才會由順位的其他子嗣來繼承爵位,如若沒有子嗣則會從旁系中挑選有才德的人繼承爵位。
4樓:媽媽不好惹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古代是顯得那樣的神秘和有魅力,因為古人作為處於封建思想中的人物,但是卻有著屬於古代人的文化和制度,所以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會去**歷史的真面目。
對於我們現代而言,因為一夫一妻制度的法律約束,所以我們都是乙個老公乙個妻子,而孩子也最多不過兩個。但是對於古代人卻是不同的,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法律,古人崇尚的是男尊女卑,所以男人可以娶很多老婆,而老婆一多,生的孩子也就多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古代男人雖然可以娶很多老婆,但是在這些老婆胸卻只有乙個正妻,也就是嫡妻。而其他的都屬於妾室,也就是庶氏。所以,嫡妻生的孩子叫做嫡子。
而庶氏生的孩子則是叫做庶子。
在古代如果是達官貴人有權勢爵位的,那麼這樣的都是屬於名門望族是大家庭,而大家庭對於嫡庶是非常在意和講究的。一般來說,在這樣的大家庭中,沒有娶正妻之前是不允許先有側室的,而嫡妻未生孩子之前,側室也是不能生孩子的。所以,嫡長子在古代就是屬於除了男主人,第二個位置的存在。
所以,古代爵位是這樣繼承的。而如本該繼承爵位的人如果自己立功也封爵位了,那麼可能會有其他的兒子繼承本來的爵位。其實,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本來有爵位,那麼可能會封賞,給出權勢,但不會另立爵位。
而如果真這樣立了,那麼本來的爵位可能不會再繼承下去,也就是到這一代為止了,下一代就從新立的爵位開始繼承了。
5樓:超級
雙爵啊,明朝有乙個就是啊。不過也存在過長子授爵超過父親的,那就傳給嫡次子了,不過很多時候都不是鐵帽子,一般幾代以後就沒有爵位只有官位了。
6樓:梔梔推文
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皇帝下聖旨,嫡長子仍繼承爵位,有兩個爵位,一種是由其他子嗣繼承,一般是從嫡次子開始選。
7樓:姜宇輝
晉朝丞相王導就遇到過這個問題。他爺爺王覽在西晉時候的爵位是即丘子爵。而王導憑藉自己的本事封到了始興郡公。
那麼一門雙爵怎麼繼承呢?王導長子繼承始興郡公爵位,次子繼承即丘子爵爵位。
8樓:歷史分析解讀
這個爵位,依舊是長子繼承,在古代,乙個人是可以擁有兩個爵位的。
9樓:南柯國王
如果父親的爵位更高,那還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爵位。如果自身爵位更高,那就一般嫡次子去繼承父親的爵位,如果沒有其他嫡子,那就皇帝和父親意願決定了。
一些回答廢話真多,什麼降等什麼聖旨,什麼父親在世與否,還在世你繼承個什麼
10樓:
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世子(爵位繼承人)立功需要封賞,一般只封、加官職,物質賞賜等。假如立的功勞太大,則會重新賜爵位(與父輩的相同或者高)另開一支,父輩的爵位由第二順位繼承人繼承。不然,世子豈不虧了。
11樓:鐘隱遺風
嫡長子繼承爵位,然後由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繼承兩個爵位
12樓:酒色各半
父親的爵位由次子繼承。長子自己另外傳承
13樓:潘增飛
皇位可以說繼承,誰家活膩歪了敢跟皇帝爭詞用
14樓:匿名使用者
以徐達為例,大兒子一系留在南京繼承徐達爵位,小兒子立大功,這一系的嫡子到北京封定國公,一家兩公。再講戚繼光。戚繼光的先祖是朱元璋牽馬的親兵,明朝建立後封登州衛指揮僉事。
戚繼光立大功後,世襲的世職公升為登州衛指揮使。
15樓:沒事別找我有事也別找我
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武成候王離?
親王世襲罔替嫡長子繼承王位,次子有爵位繼承嗎?只有世襲不替的次子
16樓:中原小象
根據我國古代爵位一般的繼承規則,世子繼承父親爵位後,其餘兒子也會根據宗法制度獲得一些別的爵位,雖然沒有封地和藩國,但可以領乙份俸祿,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比如按照明朝制度,親王之嫡長子封世子,長孫封世孫,其餘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封長子,其餘各子封鎮國將軍。
清朝宗室制度,親王除了世子繼承爵位外,其餘諸子可以獲得不入八分鎮國公爵位。
我想知道,關於歐洲貴族,一位公爵的長子在繼承父輩的爵位之前,是否還能再被封爵?比如說立了重大戰功。
關於爵位繼承問題
17樓:艾子是攻6o稡
按制是長子襲親王,但遍觀清史,真正長子承襲的很少,而且可以看出多是由比較喜歡的兒子或比較受寵的妻妾所生的兒子承襲。
親王的兒子中除了乙個襲郡王外,其他兒子按出身的不同被授予不同的爵位,不過這個爵位要考封,而不是一定會封。如果考試不合格的話,就不會被授予爵位,等同閒散宗室。
按規定,親王嫡福晉所生的兒子考封為不入八分公,側福晉所生的兒子考封二等鎮國將軍,妾媵(另室所居)所生的兒子考封三等輔國將軍。無論是嫡、側福晉還是妾媵,都是要在宗人府登記的,如果與沒有登記的女子生下的孩子,那是不會被承認宗室身份,更不要說爵位。
不過,有幾種情況例外。一是鐵帽子王,那是世襲的王爵不降封;二是該親王比較受寵,他們的兒子經常仍然襲封為親王,再往後才降封郡王、貝勒等,比如裕親王福全、定親王永璜(他們的兒子、孫子都襲封親王),恆親王允祺、和親王弘晝(他們的兒子都襲封親王);三是不受待見甚至是得罪過皇帝的親王,兒子往往連郡王都襲不到,比如恭親王常寧(兒子襲封貝勒)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18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爵位繼承規則時嫡長子、其他嫡子、庶出長子、其他庶出子。
比如正妻生育長子、三子,側室生育第二子,那麼嫡長子死了,應該由第三子也就是其他嫡子繼承。如果沒有其他嫡子、只有庶出子,那麼就選擇庶出子中年齡最大的。
這就叫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歐洲高階貴族的兒子,只要是正妻所出的都有乙份,只是長子繼承的是最大的乙份,因為父親的產業多,所以分割就可以了.最重要的頭銜有長子繼承,次之的幾個頭銜由其餘的兒子繼承,就和兄弟分家沒有什麼區別.例如2023年去世的巴伐利亞公爵奧托二世有兩個兒子,就是這樣處理的,乙個叫上巴伐利亞公爵,乙個就叫下~~公爵.
還有乙個繼承了父親行宮伯爵的頭銜.
補充,英國允許女性系後裔繼承王位,這點法國和德國一般不允許,不過德國也有特例
古代日本沒有爵位制度嗎
古代日本設定爵位制度,目前廢除了。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之後,廢止原來的 公家 公卿,142家 大名 諸侯,285家 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四等 皇族 華族 士族 平民。華族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政治 經濟特權。1884年,日本頒布...
古代的長子 嫡子和嫡長子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時候,長子是男人跟小妾生的第乙個兒子,嫡子是男人跟正妻生的所有兒子,嫡長子就是男人跟正妻所生的第乙個兒子。長子是指年齡最大的孩子,長子不分嫡庶。誰大,誰就是長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正妻所生的第乙個兒子稱為嫡長子,之後所生的兒子稱為嫡次子。庶子是指所有妾室所生的兒子,妾室生的第乙個兒子...
古代為什麼立長子,古代為什麼要「纏腳」?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原則,通常實行公開的嫡長子繼承制。清代從康熙朝開始,沿用中原各王朝立嫡長子的做法確定皇位繼承人。康熙十四年 1675年 下詔冊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多子,在位時間又長,過早地公開冊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帝和太子間 太子和諸皇子間的矛盾和紛爭。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