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江木葉
「三伏(dog day)」是 初伏 、 中伏 和 末伏 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 夏至 後第三個 庚日 開始為 頭伏 ( 初伏 ),第四個庚日為 中伏 (二伏), 立秋 後第乙個庚日為 末伏 (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 中伏 」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三伏 (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 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
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 特點
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三伏 一共多少天
三伏 一般為30天,但有的年份為40天,這主要取決於中伏的天數。
初伏(頭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
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六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乙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 的推算
要想推算哪天是 三伏 ,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庚日?庚日是按照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一天的日期都是由天干地支(簡稱干支)順序排列組成。
庚為十個天乾中的乙個,十個天乾為: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地支為: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第一日,為甲子;則第二日就為乙丑:第三日,為丙寅……以此類推,六十天為一輪,迴圈往復。
怎樣才能找出某一日的干支?檢視《通書》、《陰陽曆書》或《萬年曆》就可推算出來。例如:
2023年6月18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6月28日即為夏至後第乙個庚日,7月18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入伏。7月28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為夏至後第五個庚日,而8月7日立秋(庚日在立秋當天,不能算為立秋之後),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就是8月17日,即為末伏。2023年「 三伏 」為40天。
2023年6月13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7月13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初伏;7月23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立秋,8月12日為立秋後第乙個庚日,即為末伏。所以2023年「 三伏 」為40天。
還可以用乙個簡便的方法推算。初伏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由於十天乙個庚日,而一年為365天,雖然不是10的整數倍,但相差5天,這樣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
比如,2023年的7月18日是庚日,則2023年的7月13日就是庚日,而2023年的7月18日又是庚日,以此類推,很容易推算庚日。但要注意,每四年有乙個閏年,閏年多一天,這也好算,遇到閏年就提前一天,比如2023年7月17日是庚日,而不是7月18日。
按以上方法就可推算出每年的 三伏 日期。
更方便快捷的方法
當然還有不需要自己推算的方法,那就是檢視電子萬年曆。但並不是所有的電子萬年曆都支援 三伏 的推算,飛度網在這裡推薦一款 ,這款電子萬年曆不但詳細列出了每年初伏、中伏和 三伏 的具體日期,讓您省去了自己推算的麻煩,而且還有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等好多實用功
好極啦萬年曆
的具體日期,讓您省去了自己推算的麻煩,而且還有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等好多實用功能
2樓:夏汐棠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乾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23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六月三伏怎麼算的?
3樓:秒懂五千年
都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麼為什麼要分這「三伏」天?每乙個伏又有什麼區別呢?
4樓:匿名使用者
伏天的第一天為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三伏是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
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5樓:美觀水晶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初伏(頭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乙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
立秋後第乙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6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乾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23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7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間。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是怎麼算的,三伏天怎麼計算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 夏至三庚 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 庚 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 干支紀日法 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
三伏天是從什麼時間開始計算的,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農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伏天是怎麼來的呢?伏是隱藏的意思。史記 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中國古代創立的農曆是用天乾 地支排列年 日的。天乾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而伏天的第一天為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今年夏至的6月22日是丙寅日,6月2...
六月上旬是什麼意思,六月中上旬是什麼意思
旬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時間單位。十天為一旬。十日為旬。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為上旬。旬的概念從夏朝開始已經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國古代使用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因此專門用一個 旬 字來表示這個概念。現在中國人仍然使用旬來表示十天這個時間段。一個月的第一個十天為上旬,第二個十天為中旬,第三個十天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