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夏子晗**
崇禎十七年(2023年),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當時的八旗兵還未腐化,是世界一等一的精銳,故而橫掃天下。
順治六年(2023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漢人將領領兵南下,清除南明軍隊,由於表現出色,被清朝封王賞爵,世襲罔替。
南方大部分地區被清朝平定之後,孔有德被清朝派往駐守廣西,封為定南王,順治九年(2023年)病死於桂林。孔有德的兒子孔廷訓繼承定南王爵,被南明第一將領李定國所俘獲,直接被處死,只有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逃回清朝,清朝為了籠絡孔有德殘部,孝莊太后收孔四貞為乾女兒,冊封其為和碩格格,孔四貞也成為清朝唯一的漢人和碩格格。
順治十八年(2023年),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於昆明,他所謂的為明朝君父報仇的偽裝徹底被撕下,成為清朝的一條忠犬。
清朝也給予吳三桂高回報,讓吳三桂家族世襲雲南。
到了康熙時期,吳三桂的權勢更進一步,可以說是不遜於任何滿蒙親王,這時候的吳三桂其實更想安度晚年,但是沒辦法,清朝不會允許漢人裡面出現不聽指揮的諸侯,就算是忠犬也不行,畢竟只要是犬就有可能反噬主人,決定進行削藩。
吳三桂看到削藩令下來之後,就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可選,於是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決定先發制人,起兵造反。
他知道溫水煮青蛙最為致命,還不如賭一把,反正自己和清朝早晚都會動手。
康熙進行削藩也有屬於自己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三位藩王的實力的確太強大了。
孝莊太后和滿蒙大臣更希望求穩,因為削藩削的主要就是吳三桂,只要吳三桂死了,削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他們認為吳三桂老了,拖上幾年說不定就死了,所以不希望演變成兵亂。
但是他們小看了吳三桂,吳三桂雖然是已經年邁,但是他梟雄本性依舊在,根本不給清朝穩的機會,直接起兵造反。
而且清軍的戰鬥力特別是八旗兵的戰鬥力在北京城這和平環境下呆久了是不會有任何提公升的,甚至可以說是大為退步。
雖然說出兵打仗,生靈塗炭,但是對百姓不好,不代表對清朝不好。
吳三桂、耿精忠、康熙、孝莊太后、滿蒙大臣都不是考慮百姓死活的人。
清朝每年投到三藩的財力,物力都是十分巨大的,這給清朝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
雖然清朝給予三藩如此巨大的支援,但是三藩畢竟是著名的反骨仔,加上清朝對漢人的防備與敵視,三藩怎麼可能全心全意為清朝做貢獻呢?
在當時,吳三桂的「西選」的**們不僅西南方、南方,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北京城和北方地區。
而清朝也天天在三藩地區摻沙子,給三藩上眼藥,在開戰前,雙方已經進入水火不容的狀態。
如果三藩謀反的時候能夠同心齊力,絕對是可以推翻清朝的,因為三藩的精兵雖少卻依然活躍在前線,清朝的軍力雖多卻天天泡在和平環境下。
可惜當時的三藩並不同心,尚家父子首鼠兩端,對清朝和吳三桂分頭下注,尚可喜裝著誓死不同意造反,並且願意以身示忠,主動卸任回家,不參加朝廷紛爭,兒子尚之信卻堅決要造反,這樣兩頭得好處。
耿精忠倒是對吳三桂的謀反事業大力支援,但吳三桂卻一直只是利用耿精忠,壓榨耿精忠,不斷地向耿精忠索取,最後搞得耿精忠腹背受敵,到了危急關頭,吳三桂也並沒有伸手去支援,被逼無奈,耿精忠只能投降清朝。
早一點撤藩的好處也有,那就是不給三藩更多的準備時間,畢竟吳三桂本身就是地方大員出身,不僅擅長軍務,更擅長政務、民務。吳三桂對百姓屯田增強財政力量和激勵軍隊壯大軍隊實力的能力是非常厲害的。
其實康熙的早點出兵也不能說是錯誤的選擇,早點出兵雖然讓清軍倉促出戰,但是也讓三藩倉促應戰,何況康熙年輕看不清形勢,難道吳三桂、孝莊太后和清朝那些征戰四方的滿蒙大臣會看不清形勢嗎?
三藩之亂爆發,對於清朝來說未嘗不是好事,畢竟受災的是漢地百姓,削藩的也是漢人藩王,滿洲人沒有任何損失,那對於滿洲皇帝來說,早點爆發早點結束,早點高枕無憂。
2樓:乙隻路過瓜地的蝸牛
因為吳三桂死了,還有他的兒子會繼承他的位置,一天不削藩,吳三桂就都有可能造反,必須早日把吳三桂手中的權力給奪走了,才能確保大清江山的穩固。
3樓:小鄧同學
因為康熙年輕氣盛,急於想早日解決掉吳三桂和其他兩個藩王的威脅,於是急於執行削藩政策,加上康熙知道吳三桂一定會造反,不會自然老死,要早做打算。
4樓:騎馬逛大街
因為康熙少年皇帝想做出一番事業。而三藩牽扯他很大的精力。他認定吳三桂不敢反。所以才下決心要削藩。也反映出年少康熙不穩重。
5樓:bat誰主沉浮
康熙之所以不等吳三桂老死是因為吳三桂的勢力已經很大了。而且此時不削藩會後患無窮。
6樓:石焱焱
因為康熙等不到那時候了,各藩王佔據領地時間太久了,晚一日削藩就多一分風險。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呢?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7樓:熊熊說歷史
康熙削藩引發了「三藩之亂」,最後康熙通過戰爭平定了「三藩之亂」,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康熙做的這件事,在歷史上是引發了很大爭議的,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康熙的做法有些操之過急。戰爭也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正是由於康熙操之過急的做法,讓不該發生的戰爭爆發了,給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不光歷史學者們這麼說,其實當時康熙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包括孝莊太后在內的很多朝中元老重臣,都反對康熙這樣做。他們認為,「三藩」的力量太強,如果貿然行動,很可能打不贏「三藩」,招致失敗。那時候,很可能在北京屁股還沒坐穩,又不得不退到關外去了。
事實上,歷史上對於削藩這件事,一向是非常謹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實都不敢隨便削藩。漢武帝只能採用頒布「推恩令」的方式,變相削藩。
其他與漢武帝一樣變相削藩的,還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金錢購買權力。光武帝則採用大面積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釋諸侯們的權力。
而因為削藩造成失敗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乙個削藩失敗的典型例子。而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時期,之所以國家頻頻變換,皇帝頻頻變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削藩造成的。所以,古代有見識的君王,不到萬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慮周全,他們一般都不會輕易削藩。
那麼,為什麼康熙皇帝卻要冒著很大的風險來削藩呢?他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魯莽的性格呢?
說康熙有急躁魯莽的性格,顯然是不對的。事實上,康熙做事情,還是比較有智慧型的。他想要把鰲拜拿下來,也是採用摔跤的方式智取。
後來他選太子,三番五次,反覆斟酌,直到死,都沒有敲定。可見他做事情有多麼謹慎。
那麼,本來性格謹慎有智慧型的康熙,為何卻急於削藩呢?我認為,康熙一定要急於削藩,其實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實際上,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在加強**集權。
皇太極之前,一直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皇太極採用加強皇權的方式,試圖把權力從皇室成員那裡奪過來。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很成功。
後來又由於皇太極的猝死,多爾袞執政,清朝的政治形勢,又回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去了。這種情況,一直到多爾袞死後,作為皇帝的順治才得以掌權。而且順治繼續採用皇太極的辦法,限制宗王們的權力,把一些非宗室成員的大臣提拔起來,讓他們掌權,替代宗室成員。
但是這樣做,相當於只是一種權力的轉換,權力還是沒有回到皇帝的手裡。
康熙上台以後,整個國家已經建立了中原王朝。康熙深刻地意識到,要想在中原站穩腳跟,必須要採用中原王朝的方式,實行皇權集中制。否則的話,在關外時那樣權力分散的局面,又將出現。
而康熙實際上面臨權力分崩離析的局面。一方面,朝廷中有鰲拜這樣的大臣壟斷權力,讓康熙無從插手。另一方面,地方上,尤其是南方,面臨著吳三桂等「三藩」擁兵自重的情況。
如果康熙不能迅速從其中突圍出來,那麼他的處境將是很不妙的。
朝廷中的四大輔臣,康熙已經用智慧型把他們擺平的。他先是縱容鰲拜獨掌權力,讓鰲拜搞死蘇克薩哈,同時讓索尼不滿。而索尼因此在死前倒向了康熙,提出了還權的主張。
這樣,康熙就解決了四個輔臣中的兩個。剩下的兩個,遏必隆只是跟著鰲拜跑的,不足為懼。只要把鰲拜擺平,事情就解決的。
所以最後,康熙採用了摔跤的方式,來解決鰲拜的問題。朝中權臣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下地方上藩鎮的問題了。
而且在康熙看來,地方上的藩鎮,是乙個大問題。為什麼說是大問題呢?那是有現實例子的。
比如南明政權,本來其實並不強大,但依然能夠存在半個世紀。而「三藩」的力量比南明強大多了,如果不及時解決,他們必然會做大。
而且,要解決「三藩」的問題,歷史上並沒有恰當的經驗。畢竟他們身在外地,又擁兵自重。除了用戰爭的方式,沒有更好的方式。
既然戰爭是唯一選擇,早遲要打一仗,顯然遲打不如早打。早打的話,「三藩」的態勢還沒有形成。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康熙毅然發動了戰爭。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8樓:鑑客江湖
康熙為什麼不聽孝莊的話等吳三桂老死,而是急於削藩?
康熙,為何不坐等吳三桂老死,而是要急於去削藩?
9樓:翻土何不鳴
崇禎十七年(2023年),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當時的八旗兵還未腐化,是世界一等一的精銳,故而橫掃天下。
順治六年(2023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漢人將領領兵南下,清除南明軍隊,由於表現出色,被清朝封王賞爵,世襲罔替。
南方大部分地區被清朝平定之後,孔有德被清朝派往駐守廣西,封為定南王,順治九年(2023年)病死於桂林。孔有德的兒子孔廷訓繼承定南王爵,被南明第一將領李定國所俘獲,直接被處死,只有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逃回清朝,清朝為了籠絡孔有德殘部,孝莊太后收孔四貞為乾女兒,冊封其為和碩格格,孔四貞也成為清朝唯一的漢人和碩格格。
順治十八年(2023年),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於昆明,他所謂的為明朝君父報仇的偽裝徹底被撕下,成為清朝的一條忠犬。
清朝也給予吳三桂高回報,讓吳三桂家族世襲雲南。
到了康熙時期,吳三桂的權勢更進一步,可以說是不遜於任何滿蒙親王,這時候的吳三桂其實更想安度晚年,但是沒辦法,清朝不會允許漢人裡面出現不聽指揮的諸侯,就算是忠犬也不行,畢竟只要是犬就有可能反噬主人,決定進行削藩。
吳三桂看到削藩令下來之後,就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可選,於是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決定先發制人,起兵造反。
他知道溫水煮青蛙最為致命,還不如賭一把,反正自己和清朝早晚都會動手。
康熙進行削藩也有屬於自己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三位藩王的實力的確太強大了。
孝莊太后和滿蒙大臣更希望求穩,因為削藩削的主要就是吳三桂,只要吳三桂死了,削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他們認為吳三桂老了,拖上幾年說不定就死了,所以不希望演變成兵亂。
但是他們小看了吳三桂,吳三桂雖然是已經年邁,但是他梟雄本性依舊在,根本不給清朝穩的機會,直接起兵造反。
而且清軍的戰鬥力特別是八旗兵的戰鬥力在北京城這和平環境下呆久了是不會有任何提公升的,甚至可以說是大為退步。
雖然說出兵打仗,生靈塗炭,但是對百姓不好,不代表對清朝不好。
吳三桂、耿精忠、康熙、孝莊太后、滿蒙大臣都不是考慮百姓死活的人。
清朝每年投到三藩的財力,物力都是十分巨大的,這給清朝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
雖然清朝給予三藩如此巨大的支援,但是三藩畢竟是著名的反骨仔,加上清朝對漢人的防備與敵視,三藩怎麼可能全心全意為清朝做貢獻呢?
在當時,吳三桂的「西選」的**們不僅西南方、南方,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北京城和北方地區。
而清朝也天天在三藩地區摻沙子,給三藩上眼藥,在開戰前,雙方已經進入水火不容的狀態。
如果三藩謀反的時候能夠同心齊力,絕對是可以推翻清朝的,因為三藩的精兵雖少卻依然活躍在前線,清朝的軍力雖多卻天天泡在和平環境下。
可惜當時的三藩並不同心,尚家父子首鼠兩端,對清朝和吳三桂分頭下注,尚可喜裝著誓死不同意造反,並且願意以身示忠,主動卸任回家,不參加朝廷紛爭,兒子尚之信卻堅決要造反,這樣兩頭得好處。
耿精忠倒是對吳三桂的謀反事業大力支援,但吳三桂卻一直只是利用耿精忠,壓榨耿精忠,不斷地向耿精忠索取,最後搞得耿精忠腹背受敵,到了危急關頭,吳三桂也並沒有伸手去支援,被逼無奈,耿精忠只能投降清朝。
早一點撤藩的好處也有,那就是不給三藩更多的準備時間,畢竟吳三桂本身就是地方大員出身,不僅擅長軍務,更擅長政務、民務。吳三桂對百姓屯田增強財政力量和激勵軍隊壯大軍隊實力的能力是非常厲害的。
其實康熙的早點出兵也不能說是錯誤的選擇,早點出兵雖然讓清軍倉促出戰,但是也讓三藩倉促應戰,何況康熙年輕看不清形勢,難道吳三桂、孝莊太后和清朝那些征戰四方的滿蒙大臣會看不清形勢嗎?
三藩之亂爆發,對於清朝來說未嘗不是好事,畢竟受災的是漢地百姓,削藩的也是漢人藩王,滿洲人沒有任何損失,那對於滿洲皇帝來說,早點爆發早點結束,早點高枕無憂。
吳三桂為什麼做叛徒,吳三桂是漢奸嗎
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個人認為,沒有人喜歡屈居人下,誰不想獲得更大的權利,既然謀內不成自然就趁外勢而起了 吳三桂是漢奸嗎 當然是漢奸,當時國的觀念其實不深,因為朝代更替,所以老百姓認民族,也就是漢族,不管朝代怎麼變,民族不會變,而吳三桂不是叛國,而是背叛了整個民族,滿清入關,燒殺搶掠,更有揚州十日,嘉...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倒戈的三個原因
吳三桂明明投降李自成,為什麼又要引清兵入關的?原到底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吳三桂覺得跟著清軍更有前途,大明已經不可能再堅持下去了。吳三桂要引清兵入關是因為他的家道中落了,並且被明朝的 抄了家等等都是他引清兵入關的原因。因為此時李自成已攻下北京城,吳三桂為了剿滅大順軍,才引清軍入關,助其對付李自成。吳...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到底為什麼,吳三桂為什麼會引清兵入關,吳三桂到底是什麼王
在李自成攻占了北京之後,他乙個人孤懸山海關,腹背受敵,只能二選一啊。而且李自成拿了他的父母跟老婆當人質,讓他投降。他自作聰明留了條後路,在跟李自成和談之前暗地裡通知了滿清的多爾袞。不料多爾袞趁機對李自成發動了襲擊。李自成以為是吳三桂的計,於是把人質都殺掉了。吳三桂最後無奈,只得投靠了多爾袞,希望能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