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最後會演化成什麼玩意兒,最終恆星會演化成什麼樣子,是黑洞還是中子星?

2022-02-22 12:03:07 字數 2952 閱讀 6668

1樓:

一顆恆星到一段時期會「濃縮」,變成中子星,它不能一直濃縮下去。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

再詳細的說就是中子星是恆星留下的緻密天體。當一顆恆星小於太陽質量十倍後,它結局往往只能是白矮星。但大質量恆星也許不一樣,當一顆恆星質量大於太陽質量10倍後,可能會引發再次坍縮,變成一顆中子星,大於20倍太陽質量的可能會變成一顆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大於30倍的,可能成為一顆磁星(中子星的一種,擁有極強的磁場),再大的話,可能成為黑洞或夸克星(夸克星是一種目前理論中的天體,它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

由於質量極大,連中子也被壓碎成組成自己的成分)。中子星是非常極端的天體,它每秒放出能量,假如化為電能,共目前人類使用電10億年甚至100億年。因為中子星耗能極大,所以可能中子星形成後,過100萬年,便無法釋放能量了,變成一顆不發光和熱的黑矮星。

(還有一種可能,如果中子星有伴星,那麼它會吸取伴星物質,當有足夠質量時便會變成黑洞。如果伴星質量小時,中子星質量仍沒達到黑洞形成所需質量時,便可能變成夸克星或仍然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等於原子核的密度,也就是一立方厘公尺一億噸!

單獨的中子十分鐘就會衰變,中子星正是由於恆星的超高壓超高溫得以形成,〔質子與電子結合成中子〕此種密度是因為上個世紀量子理論的發展才得以承認的,中子星是最高八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的歸宿,再重就將無可避免的形成黑洞!

2樓:雨中撐傘者

中子星是恆星的最後的一種結果,由於中子簡併所以會阻止中子星繼續引力坍塌。

但是如果中子星由於某些特殊情況(比如吸收大質量星體)而使其質量超過了托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中子星就會坍塌成乙個黑洞,理論上在其他途徑的內部壓力支援下還可能成為其他形式的星體,例如在夸克簡併壓力的支援下坍縮為夸克星。但由於對這些理論上的夸克簡併物質了解相對中子簡併物質更少,一般天體物理學家相信,除非有實際觀測的反例證實,中子星在超過這一極限時都會直接坍縮為黑洞。

所以一般來說中子星不會繼續演變,除非其質量增長到大於tov極限其才會坍縮成黑洞(但也不排除夸克星的可能)。

最終恆星會演化成什麼樣子,是黑洞還是中子星?

3樓:小顏愛遊戲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對恆星著迷,通過現代科學,我們對恆星有了很大的了解,也發現了各種型別和結構的恆星,但是對於這種龐然大物我們仍然知之甚少,科學家也在努力**著恆星的秘密。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很多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各種恆星演化後的星體,但這都只是理論上的,我們尚未直接觀測到。

恆星在其生命的末期會有幾種情況,一是坍縮為黑洞,二是變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如果恆星在爆發成超新星之前足夠緻密,那麼恆星將形成一顆中子星。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恆星變得非常熱和緻密,由於物質和能量是如此之多,恆星試圖自行坍縮為奇點,但中心的費公尺子粒子(這種情況下是中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則,不能被壓縮成相同的量子態,因此它們會自行塌陷並達到平衡。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將保持平衡,但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恆星,它將在中子核退化壓力失效時形成,這種恆星被稱為夸克星。隨著恆星質量壓力增加,中子將分解成上夸克和下夸克,它們在強大的壓力和能量下能夠自由存在而不是耦合產生像質子和中子這樣的強子。

當然一些天體物理學家還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理論認為它們發生在恆星質量介於形成黑洞和中子星之間。雖然目前沒有發現夸克星,但是觀測到的許多中子星很可能就是夸克星。

物理學家最近又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存在於夸克星和黑洞之間的理論恆星,其被稱為電弱星,由於弱核力和強磁力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使其能夠維持平衡。在這種電子恆星中,電磁力和弱核力相互混合,兩種力量之間將沒有任何區別,利用這種能量,它核心中的夸克也會分解為中微子。

科學家對這樣的恆星十分感興趣,也不遺餘力的在找電弱星,因為其核心的特徵和宇宙大**之後十億分之一秒的早期宇宙類似,在我們宇宙那個時候,弱核力和強磁力之間也沒有任何區別。如果真的找到一顆電弱星,那麼將大大推動宇宙學的研究。

這樣的電弱星也是宇宙中最密集的物體之一,擁有比中子星還強密度,它的質量也大得令人難以置信,一顆僅僅是蘋果大小的電弱星,就包含了兩個地球質量,這也比科學家此前觀察到任何恆星都要緻密。

白矮星,中子星和脈衝星有什麼區別啊?都是體積小,密度大的那種處於演化末期的恆星。

4樓:檢春歸媚

白矮星是小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成為紅巨星時,內部核心物質收縮而成的。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公尺左右。它的特點是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

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典型的白矮星是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其物質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

中子星是中等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簡而言之,即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每立方厘公尺的質量為一億噸。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電子被壓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

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乙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由於巨大的質量就連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同時,由於內部物質的劇烈收縮,原來恆星的磁場也被壓緊,磁力線集中於星體的南北兩極,電磁輻射也被磁力線集中到南北兩極才噴射出來。如果它的自轉軸與磁軸不重合,電磁輻射就會像燈塔一樣隨著星體的自轉而掃過天空。

如果恰好能夠掃過地球,就會接收到一閃一閃的電磁輻射,彷彿它在發出脈衝一樣。所以又被稱做脈衝星。

所以,脈衝星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但並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脈衝星。因為當中子星的輻射束不掃過地球時,我們就接收不到脈衝訊號,此時中子星就不表現為脈衝星了。

如果中子星與黑洞相撞,會產生什麼現象

中子星它的密度非常的高,一茶匙中子星的物質就可能擁有著10億噸的重量,它的密度再高,在這個宇宙當中只能排名第二,最高密度的就屬於黑洞了。科學家們在最近也發現了當中子星或者是黑洞這樣的物質碰撞時,他們發出的引力波會在時空結構當中產生漣漪。雖然說黑洞要大很多,但是想要一次性吞噬中子星也是不可能的。黑洞接...

對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隕石,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和黑矮星的解釋(短一點)

恆星bai由非固態 液態 氣態的第四態du等離子體組成zhi。行星指自身不dao 發光,環繞著恆專 星的天體。衛星是屬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週期性執行的天然天體 慧星一般由頭和尾組成。頭的中心是慧核,慧核的外麵包著慧發,慧發的外面再包著慧雲。流星是指執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 隕石是地球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