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什麼背景下寫下了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

2022-03-03 21:09:04 字數 5050 閱讀 9380

1樓:匿名使用者

據《稼軒詞編年箋注(定本)》(鄧廣銘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下簡稱鄧箋定本

鄧先生所箋稼軒詞編年分五個時期

一、江、淮、兩湖之什

起稼軒南歸之初(一一六三)迄宋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

二、帶湖之什

起宋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迄宋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

三、七閩之什

起宋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迄紹熙五年(一一九四)

四、瓢泉之什

起宋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迄宋寧宗嘉泰二年(一二〇二)

五、兩浙、鉛山諸什

起宋寧宗嘉泰三年(一二〇三)迄宋寧宗開禧三年(一二〇七)

現存稼軒詞中《鷓鴣天》題為『代人賦』者共三首:《鷓鴣天·代人賦(撲面征塵去路遙)》、《鷓鴣天·代人賦(晚日寒鴉一片愁)》與《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

其中《鷓鴣天(撲面征塵去路遙)》屬「江、淮、兩湖之什」

鄧箋定本編年: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右《鷓鴣天》四首,或雲『夢斷輦路』,或雲『當年金陵種柳』;第三首題作『代人賦』,即用別人語氣而為自己寫照者,詞中有『去路遙』及『山無重數』句,第四首有『江頭』句,知均為本年自豫章赴行在途中所作。

今全依廣信書院本順序編次於此。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與《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屬「帶湖之什」。

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待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2樓:沐珝

這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鬱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湧而發,故有此情狀。

3樓:qq飛車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關於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名「坦夫」改為「棄疾」,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前117),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其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所用典故也來自霍去病。

) 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4]

4樓:鬼次櫻源

此為辛棄疾罷官鄉居期間所作

如何解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裡「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

5樓:xxo糖

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乙個「破」字非常的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夠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詞中用了反襯手法,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

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詞人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託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

詞人發現和捕捉農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風光景物和生活情境,運用清新明快的筆調、素淨淡雅的色彩,描繪出一幅幅意象鮮活、層次清晰、生機盎然的圖畫, 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進而觸發出心弦的共鳴。

鷓鴣天(辛棄疾) 第一句是陌上柔桑破嫩芽

6樓:境界不同

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詞鑑賞

鷓鴣天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裡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鷓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絕句,只是平鋪直敘地在寫景。

詞的下半片最難寫,因為它一方面接著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所以下半片對於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係。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

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裡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裡。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乙個訣竅。

儘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絕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裡所說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

這兩句決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

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

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裡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訊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託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

最著名的是《摸魚兒》裡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台近》裡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裡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7樓:薄暗靈魂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詞作鑑賞

這首寫農村風光的詞,看上去好象是隨意下筆,但細細體會,便感覺情味盎然,意蘊深厚。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乙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裡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閒,神態。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於用了乙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

「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故曰「點」這不得不使人想到馬致遠《天淨沙》的警句「枯藤老樹昏鴉」。兩相比較,給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馬致遠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近處的自然風光,下闋則將鏡頭拉遠,進而涉及人事。「山遠近,路橫斜」,一筆就將視線拉開了,在山區這種路成為村落與村落之間聯絡的紐帶,也成為與外面世界聯絡的橋梁,生活在山間的人們,時常覺得那路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東西,所以詞人對眼前蜿蜒於山間的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橫斜的路,去向不止一處,但詞人的注意力卻集中在有青旗標誌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這是很有特色的一處地方風景。詞人在一首《醜奴兒近》中就寫過:「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只寫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乙個「有」字透露出詞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農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種道理,在結尾兩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那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繁密而又顯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著風雨開放,生命力是那樣頑強,好像春天是屬於它們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則憂風愁雨,春意闌珊。

這兩句,上句宕開,借」城中桃李「憔悴傷殘的景象為下句作襯,雖只點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聯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則收歸眼前現境,」在「字穩重而有力,顯然帶有強調的意味。

這首詞通過寫景和抒情,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居期間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和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並由此把詞的思想意義向縱深方向拓展。薺菜花的花瓣碎小,顏色也不鮮豔,只有濃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裡,一般是算不上什麼花的,作者卻偏偏熱情地讚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並捕捉到的,還有桑芽、幼蠶、細草、黃犢等等,多半是新鮮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這些,連同那出現在畫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體現了一種健康的審美觀。

詞中關於「城中桃李」和「溪頭薺菜花」的對比,還含有對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薺菜花不怕風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彷彿體現了一種人格精神。聯絡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賦」,當時很可能是朋輩中有人為作者罷官後的生活擔憂,因而詞人便風趣地以代友人填詞的方式回答對方,一方面借薺菜花的形象自我寫照,一方面又隱隱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風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堅強的薺菜花,以此與友人共勉。這首詞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與新鮮生動的藝術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詞與詩在語言運用上是有差別的。這首詞大部分用了對句,並且很注意動詞的運用和某些副詞、介詞的搭配,詞的上闋「破」、「鳴」、「點」以及下闋。

莎士比亞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了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是在文藝復興的背景下創作了 哈姆雷特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 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氾濫和社會的混亂。面對這樣乙...

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

素質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 能力和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自主學習階段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知識,促進他們英語素質的發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使教學活動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中高效進行。教學方法 1 結合多 進...

張若虛寫《春江花月夜》時是在什麼背景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