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曹典之
唯之與阿,好的與壞的,差不多。苦與甜,差不多,熬過來就好了。動與靜,差不多。
道德經注音版十六章
2樓:
致(zhì)虛(xū)極(jí),守(shǒu)靜(jìng)篤(dǔ),
萬(wàn)物(wù)並(bìng)作(zuò),吾(wú)以(yǐ)觀(guān)復(fù).
夫(fū)物(wù)芸(yún)芸(yún),各(gè)歸(guī)其(qí)根(gēn).
歸(guī)根(gēn)曰(yuē)靜(jìng),靜(jìng)曰(yuē)復(fù)命(mìng).
復(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妄(wàng)作(zuò)兇(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王(wáng),王(wáng)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道(dào)乃(nǎi)久(jiǔ).
沒(méi)身(shēn)不(bù)殆(dài)。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3樓:看那些似水年華
寵辱若驚
世人皆注重於寵愛與羞辱的差別 所以一旦遇有外來的寵愛或是羞辱 就感到驚慌而不知所措
貴大患若身 而聖人就不同了 對於別人的寵愛 就好像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 因為人身是四大(水火風土)假合
何為寵辱若驚
為什麼寵愛及羞辱會讓吾感到驚慌呢
寵為上 辱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為寵辱若驚
因為寵愛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貴一樣 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 而羞辱就好像被辭職的人 將要受人嘲笑
何為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為什麼有身體是禍患呢 因為人生在世 有了此身 便有生老病死之苦 所以聖人便將這個身體當做禍患 更將別人的寵愛與羞辱看成 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 他雖然得到尊榮的地位 但是他不視為自己的榮耀 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尊貴 就是天下人的尊貴 自己的榮耀 就是天下人的榮耀 像這種有道之人 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託天下
因此 如果有人貴重自己的身體 但並不為了貪享榮華富貴 而是為了拯救天下眾生的大任務 像這種人 我們就可以將天下託負給他
4樓:
當你不把它奉為經典的時候,你就可以理解更多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5樓:海凱樂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釋讀最美好的善,如同水一樣。水的美好在於造福萬物而又與世無爭,甘居眾人厭惡之位。因而最接近道的真諦。
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態善於沉穩如淵,交往善於與人仁善,言行善於講求誠信,為政善於管理處治,做事善於發揮能力,舉措善於選擇時機。
唯有不爭,也就沒有患憂咎怨。
評說其一,以水論道。老子論道,例證最多且最詳盡者,莫過於天與水。天和水,恰恰是所有生命賴以存活繁衍的空間與條件。
地球有環地圈和水迴圈,才有「天得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以靈,谷得以盈,萬物得以生」(39章)。知此理,便懂得道之本。
其二,水性至柔。水養火化,對萬物演化起了巨大作用。人類加速進化,與妙用火息息相關。
老子用水不用火。一曰水性至柔。水養成萬物,無條件無止盡。
火化成萬物,有條件有限度,其剛烈,不當則毀萬物。二曰水乃天成。鑽木可取火,燧石可留火。
水則不然,天不降,地不納,則無。
其三,水德至聖。水德至善,所謂「水利萬物」。又曰水德至堅,所謂「弱水攻堅」(78章)。又曰水德至慧,所謂「江海能下」(66章)。又曰水德至高,所謂「不爭」,「幾於道」。
其四,若水之境。向善而處,向深而往,給予以仁,舉止有信,偌大能治,為之能妥,動之有時。水乎?人乎?上善若水,心境如水,聖人也,至境也。
[關楗] 知水性,懂水德,便知老聃貴柔乃知雄守雌,道崇無為乃順天而為。
啟示水,在老子那裡,是至善的化身。細細考究,的確如此。於是,上善若水,便成為中華民族琅琅上口的格言。
水潤萬物,水流往下,是自然本性,流水不爭則是人格特徵,水居卑下更是人化意識。老子不過是借水性之必然說人道之應然。知其當為,雖難為,而盡力為;不知當為,雖易為,難免亂為。
人心思上,人性向上,向上求進乃人之本質,亦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之動力。水的純化和迴圈,也是通過氣化公升騰來實現的。聖人之「政善治」,在於明其應然而盡力昌之,知其難為而盡力為之,知其不宜為而絕不妄為。
又曰,人心向上,必然相爭。人有智,而有謀,與自然爭、與社會爭,與人爭,難免不善,難免失諧。社會必須公正,公必處善,善必有則,則必需正。
這便是善政。政者,持正,秉持公正也。
上善若水,是對應然人性終極思考的結論和比喻。在等級壁壘、人性扭曲、社會紛爭的強霸時代,老子呼喚人性復歸,卓識難能可貴。
6樓:菩提下的小沙彌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
正因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
7樓:看那些似水年華
三十輻 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車輪要三十支徑木 插入中間的軸心 這個車輪才有作用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製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個中空的地方 這些器具才能盛物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開鑿門窗 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所以說 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 無形的空間 才是活動的地方 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 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 通行無礙 如天與地之間 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 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8樓:不咩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註,字數為5162字。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9樓:蘇老師講乾貨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開啟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向左轉|向右轉
《道德經》全書一共九九八十一章,由前面37章的道經和後面44章的德經組成。
如果我們只是像普通的書那樣一章一章的去閱讀,確實會讀傻了。
一是因為它自帶有哲學的高深;
二是它不像《孫子兵法》那樣按道法術邏輯嚴密的順序;
所以我們必須要一層一層的把它解剖開來才能看明白。
如果我們一刀切開從側面去看《道德經》,就會發現其實《道德經》是由五層組成:
分別是最外層的軍事論;
次外層的政治論;
中層的人生論;
裡層的認識論;
以及最裡層的宇宙論五論組成。
一層一層的解讀,才是《道德經》的正確開啟方式。
向左轉|向右轉
我們從裡往外一層一層的來看看《道德經》,首先是宇宙論。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或者說世界並不是由所謂的神或上帝創造的,而是由乙個他命名叫「道」來創造的,並且道創造後由「德」來供養。
道呢,首先生出乙個混沌之氣,然後一分為二變成天地,再逐漸演變出世間萬物。
這個道呢喜歡按照自己設定的原則行事,如果人世不能按道的標準做,才會需要用仁義來進行約束,仁義約束不住了就會需要用禮儀或者法律來制約。
而這個德呢,是按道的要求養育世界的。
但是德不會去占有世界、它也不驕傲自滿、不強求世界由它主宰,真正的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按德的標準去做,人和世界是可以和諧共處的,內在的自我像嬰兒一般純潔,外在的我可以和世界融為一體。
簡單說,這個世界就是道生德養的,我們都得聽「道」和「德」的話。
向左轉|向右轉
而世界存在以後,是按道的要求去執行的。
道的要求呢,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事物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來回不斷的執行。所以我們要認識世界,首先就要有對立統一的思想。
但在對立統一裡,老子更加注重的是柔弱的一面,他說過「弱者道之用」,就是事物雖然有兩面,但柔弱的一面是勝過剛強的一面的。
所以,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還要能夠做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也就是要從事物小的變化中發現智慧型,同時讓自己堅守在柔弱的一面。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去修煉,做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習呢,就是認識對立統一變化的規律,要不斷累積和對立統一相關的知識,首先我們並不需要到處去走也可以認識世界;其次那些看起來難做的事或很繁瑣的事都是可以從簡單細小的事入手的;我們還要知道一件事快要完成的時候也是最難的時候,要一直堅持到質變的那一刻。
而修煉呢,我們需要要看清世界是禍福相依的,所以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能夠堅持回歸本源保持本性,有三樣寶物是我們要一直拿著的:乙個是慈愛,乙個是節儉,乙個是不出頭。
總之呢,人活著就是要學習和修煉,才能變得聰明和強大。
向左轉|向右轉
了解世界,掌握基本的認識方法,其實我們是可以過好這一生的。
上等的人勤奮的遵守道、中等人很難堅持道,下等的人嘲笑道,要過好就要當上等人。
所謂的聖人就是完全按道的要求去做事,堅持做到「四個少」:少點慾望、少說點話、少荒廢時間、少貪圖功勞。
隨著自己的眼界、見識、心胸、修為不斷的變強,自己也能由於內在的充實不斷的去擴張人生,從個人、家、鄉、國到天下不斷的提公升境界,活得精彩無限。
向左轉|向右轉
從政治上看,對於執政的君主,更需要堅守住道的要求。
因為一流的君主按道治國,百姓可以過的很好但卻不會認為這是君主的功勞,是自己本來就這樣;
二流的君主按儒家治國,百姓認為自己過的好是因為君主賢明所以很尊重他;
三流的君主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百姓被迫遵守法律所以害怕君主;
而最不入流的君主沒有辦法管理好國家,百姓都看不起他。
所以守住道的君主正是把自己一生繫在國家上,把百姓的想法當自己的想法,治理國家的時候不隨便更改規則,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向左轉|向右轉
戰爭是老子最反對的,因為戰爭帶來不必要的**,是不道的行為,是「不祥之器」。
所以執政者首先做到不憑著自己兵強馬壯去欺負弱小的國家,能不打戰就不打戰,即使打仗也是打自衛反擊戰。
真到了被迫打戰的時候,領導人要能夠用奇謀去作戰,首先自己國家真正的作戰實力不能讓敵人知道,同時打仗將軍不要張揚不要鬥狠,要明白驕傲的軍隊一定失敗,悲憤的軍隊必定獲勝。
等真的把仗打完了、打贏了,那也並不值得高興,應該要用喪禮的方式來對待。
因為打戰本來就是不道的,贏了也不好。
向左轉|向右轉
向左轉|向右轉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期的內容:
首先我們發現《道德經》正確的開啟方式就是一層一層的剝開。
《道德經》其實是五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這個世界是由道創造出來的,然後由德來進行供養;
第二,世界按對立統一的標準來運作,我們需要不斷做加法學習和做減法修煉;
第三,人的一生應該按無為的方式去活著,做到「少慾望、少說話、少荒廢、少貪功」;
第四,作為一流的君主一定是按道的無為來治理國家的;
第五,真正遵循道的執政者應該是個反戰人士。
綜上,《道德經》裡的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其實對應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政治論和軍事論是人如果作為政治領袖應該如何運用。
老子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做人,三觀一定要正。
向左轉|向右轉
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哪個版本的《道德經》譯註比較好?
老子道德經 誰解釋得最好?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 老子 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 狀態。90後酷說老子。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 儒學 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 心理學 生物學 物理學。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
感恩的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是不是也有宗教思想
首先 道德經講的是修己修道,最高理想是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所以扯不到感恩這種情感 受佛教三皈五戒後就不能學習易理 風水 算命,也不能看其它宗教的書籍 如 道德經 聖經 了嗎?記住佛給我們留下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阿彌陀佛 合十 全部都可以看可以學,但...
想知道《道德經》最精準的譯文,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經》 請問誰的譯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書最好
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佛祖曰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既然這樣,你還要揹他幹什麼?如果你想得道,我倒有一句話對你說,但說了又怕你陷入沉思,以致走火入魔,所以還是不說了!我說得也不是大道,因為道不可道!我想看老子的 道德經 請問誰的譯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書最好 誠摯推薦台灣bai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