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烟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公尺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2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的來歷
人們習慣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乙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乙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乙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乙個月。
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乙個月稱作「正月」。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稱正也。
」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乙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另據史籍記載。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穿破,讀作徵。
正(徵)月的叫法,就這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春節的來歷:農曆正月是怎麼來的
3樓:亮爺說娛樂
農曆正月的來歷:
夏朝的夏曆把元月作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週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 天下以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始。
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又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徵)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月初一是中國人最為看中的春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的人們先要向長輩、朋友、鄰里致以新年問候和祝福。這一天,再窮的人家也要準備新衣,以圖新年新氣象,來年交好運。此外,春節最講究的是全家人口大團圓,在外地工作的人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年。
4樓:匿名使用者
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人過新年大約已有4000多年的歷
史,最早是從虞舜時期開始的。舜當上部落首領以後,帶領屬下祭拜天地。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為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來歷。不過,正月初一究竟從哪一天算起,在漢武帝之前並不統一。
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說,夏朝的夏曆把元月作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週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
天下以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始。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又恢
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正月的「正」字,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麼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徵」字音呢?中國著名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
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徵)月」。後來人們習
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專家們表示,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為看中的春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的人們先要向長輩、朋友、鄰里致以新年問候和祝福。這一天,再窮的人家也要準備新衣,以圖新年新氣象,來年交好運。此外,春節最講究的是全家人口大團圓,在外地工作的人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年。
正月十五的來歷
5樓:月似當時
元宵節是中國bai的傳統節日,du早在2000多年前zhi的西漢就有dao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回時期,明答
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公尺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6樓:匿名使用者
來:傳說,竊國大來盜袁源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bai果后,一心想復辟登基當du皇帝,又怕人民zhi反對dao,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
「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202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習俗: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7樓:地下水汙
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其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內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容,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正月還有叫什麼月?其來歷的由來如何?
正月十五的習俗來歷
8樓:歲月不寒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
9樓:匿名使用者
年是怎麼由來的
10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傑貓
[標籤:標題]
篇一:年月日的由來
一、年月日的由來
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全長為365天又1/4天(365.2422??
日),也就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曆法上的年為了應用方便,不採用回歸年,而是採用了完整的天數。公曆的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閏,每百年少閏一次。
使用的整天數的年曆法上叫做"歷年"
農曆是根據月亮的朔望月共12個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乙個閏年。閏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氣候變化的週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了人們從事農業自耕種到收穫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從很古的時候起,就用氣候冷熱週期變化這個自然規律作為計算時間的大單位,把一年作為制訂曆法的根據。乙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也就是乙個朔望月。
乙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時44分3秒,這叫做"歷月"。
眾所周知,月亮是個球體,由於月亮繞著地球不停地公轉,同時又跟著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月亮對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地變動,月亮對著我們照亮的這一面,有時有,有時無,有時多,有時少,這就形成了月亮的圓缺迴圈。當我們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叫做"朔"(多在陰曆的初一和三十日)。過十
四、十五天,我們就會看到圓圓的月亮,叫做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
11樓:不知幾個詞
年的由來:原來年是這樣來的
12樓:淡陌流年
關於春節的來由,舊時由於缺失上古時期文獻(秦
始皇焚書,或其它原因),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在傳承發展中於是便產生了諸多傳說。其中有幾種較為流行的說法:
1、迄今為止,「年」的由來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舜繼天子位後,帶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將這一天當做一年的第一天,後來稱「春節」。不過中國古代春節的時間也不是統一的:
夏以春節所在之元月為正月,殷商以臘月為正月,秦以十月為正月,漢沿襲秦的做法。後來,隨著夏曆不斷完善,後代幾乎都是沿襲夏曆(農曆),即以元月為正月,春節也就在元月。
2、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曆說」、源於避「年」獸的傳說等等。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秦漢後大多數傳統節日被附會了一些傳說替代其本真起源。春節也不例外,也被附會了「避年惡獸」等故事傳說作為其起源。其實,春節並非因「避惡」等故事傳說而形成,這些荒謬傳說是後世建構出來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節文化作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重視信仰與祭祀活動,敬天法祖精神信仰是傳統節日的核心。
年的傳說:
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並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回家後各家的門外掛程式一塊紅布。
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裡扔碎竹節,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
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
除夕,後來演變,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簡單的介紹一下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起源有四種說法分別是臘祭說 巫術儀式說 鬼節說 過年傳說 臘祭說 春節源於上古蠟 通臘 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 先祖。每逢臘盡春來,人們就要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風調雨順 無災無禍 收成興旺。巫術儀式說 該說法認為春節源於古代的...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來歷與來歷
簡單的介紹一下春節的來歷 從前有一種動物叫年,常常到農村禍害,村民們為了防止年的到來,所以就敲著鑼打著鼓來驅趕年。人們在除夕的那一天穿紅衣,將竹子燃爆,發出 噼里啪啦 的聲響。因為年最怕紅和熱鬧,所以年大驚失色 落荒而逃。從此,就有了過年。春節已久,無從考證它的來歷。關於春節的歷史,缺少上古時期的文...
春節的來歷,春節的來歷和來歷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 年 說文 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