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才
寸和英吋都是長度單位,乙個**於中國,乙個**於古歐洲。是在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電視機規格說的寸,是英吋,代表顯示屏對角線長度。
寸**於中國的傳統度量衡,秦始皇統一中國主要地區以後,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為大中華的文化凝聚力打下了基礎,也從此開始了歷史上最早的標準化工作。秦漢時就有了比較明確的丈、尺、寸長度關係。
寸**於人手腕下切脈的位置,距離手腕一寸。十寸為一尺,大概成年人小臂長度,所以那段骨頭叫尺骨。
有趣的是,英呎也是**於人體,名字就叫「foot」,腳。英國國王感覺討論太費時間,一腳踩下去道:這麼長就是一尺!趕上當時鞋大,這一英呎就30厘公尺出頭。
這麼自發的搞出來的度量衡肯定是經不起檢驗的,農耕時代還無所謂,大概其看一眼就算整齊了,看不過來的拿腳走一遍,工業時代就受不了了,誤差一根頭髮絲都能導致嚴重問題。2023年英國5390航班在飛行中風擋爆裂,機長身體大部分被吸出艙外,靠空姐抓住腳脖子才撿回一條命。這件事故的起因有若干條,其中一條就是維修人員憑肉眼判斷固定風擋的螺絲與原來的螺絲尺寸相同。
歐洲進入工業時代對度量衡的這種混亂很惱火,於是產生了建立標準度量衡的念頭,也就是現在的公尺·千克·秒體系。英呎也好,市尺也好,都與公制度量衡建立了穩定的折算關係,一寸等於3.33厘公尺,一英吋等於2.
54厘公尺,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一英呎是30.48厘公尺,一英吋怎麼才2.54厘公尺,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這裡其實是這樣的,一英呎是十二英吋……
好吧,完整點說:英里(mile)1英里=880尋=1760碼=5280英呎=63360英吋……暈菜了吧?難怪英國小學生能熬過來的都是大科學家,比如牛頓。
所以現在英國很積極的使用公制,但是美國卻很奇怪的堅持英製。糧食**用蒲式耳,加油論加侖,汽車里程表上是英里(邁路表就是mile,說誰超速多少邁其實是英里數),身高都是五英呎十英吋……
還有就是為什麼用對角線衡量。因為電子工業是從晶圓開始起步,矩形螢幕的規格就是由外接圓的直徑決定的,不管你是3:2還是4:3,16:9
都無所謂,只要對角線多長就知道晶圓多大。
2樓:匿名使用者
螢幕尺寸是指顯示器螢幕對角線的尺寸,一般用英吋來表示。
可測量顯示器對角線長度轉換為英吋即可!1英吋=2.54厘公尺
3樓:
電視機的尺寸是用英吋表示,是指螢光屏對角線的尺寸。
寸,英吋,尺,市尺,英呎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1.寸、尺、市尺是我國常用的長度的單位:
尺和寸的關係是1尺=10寸
尺和市尺只是叫法不同,長度是一樣的,把尺稱為「市尺」,是為了與「公尺」區分開來(1公尺=1公尺)。
尺、寸與公尺的換算:1公尺=3尺=30寸
2.英吋和英呎是英製長度單位:
1英呎=12英吋
1英吋=2.54厘公尺
1英呎=30.48厘公尺
需要注意的是,英製尺和寸之間是12進製,不是10進製。
樓上說的1英呎=25.4公釐,是錯誤的。
5樓:朝陽
都是長度單位。市尺又稱公制,一市尺=33.3公釐。一英呎=25.4公釐。
寸個英吋有什麼區別,電視機一般是用寸來表示還是用英吋?
6樓:座標北偏東
寸和英吋都是長度單位,乙個**於中國,乙個**於古歐洲。是在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電視機規格說的寸,是英吋,代表顯示屏對角線長度。
寸**於中國的傳統度量衡,秦始皇統一中國主要地區以後,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為大中華的文化凝聚力打下了基礎,也從此開始了歷史上最早的標準化工作。秦漢時就有了比較明確的丈、尺、寸長度關係。
寸**於人手腕下切脈的位置,距離手腕一寸。十寸為一尺,大概成年人小臂長度,所以那段骨頭叫尺骨。
有趣的是,英呎也是**於人體,名字就叫「foot」,腳。英國國王感覺討論太費時間,一腳踩下去道:這麼長就是一尺!趕上當時鞋大,這一英呎就30厘公尺出頭。
這麼自發的搞出來的度量衡肯定是經不起檢驗的,農耕時代還無所謂,大概其看一眼就算整齊了,看不過來的拿腳走一遍,工業時代就受不了了,誤差一根頭髮絲都能導致嚴重問題。2023年英國5390航班在飛行中風擋爆裂,機長身體大部分被吸出艙外,靠空姐抓住腳脖子才撿回一條命。這件事故的起因有若干條,其中一條就是維修人員憑肉眼判斷固定風擋的螺絲與原來的螺絲尺寸相同。
歐洲進入工業時代對度量衡的這種混亂很惱火,於是產生了建立標準度量衡的念頭,也就是現在的公尺·千克·秒體系。英呎也好,市尺也好,都與公制度量衡建立了穩定的折算關係,一寸等於3.33厘公尺,一英吋等於2.
54厘公尺,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一英呎是30.48厘公尺,一英吋怎麼才2.54厘公尺,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這裡其實是這樣的,一英呎是十二英吋……
好吧,完整點說:英里(mile)1英里=880尋=1760碼=5280英呎=63360英吋……暈菜了吧?難怪英國小學生能熬過來的都是大科學家,比如牛頓。
所以現在英國很積極的使用公制,但是美國卻很奇怪的堅持英製。糧食**用蒲式耳,加油論加侖,汽車里程表上是英里(邁路表就是mile,說誰超速多少邁其實是英里數),身高都是五英呎十英吋……
還有就是為什麼用對角線衡量。因為電子工業是從晶圓開始起步,矩形螢幕的規格就是由外接圓的直徑決定的,不管你是3:2還是4:3,16:9
都無所謂,只要對角線多長就知道晶圓多大。
7樓:
寸和英吋的區別有:
1、英吋是英式的長度單位,寸是中國的長度單位。
2、在中國,「寸」與「尺」、「丈」為十進位制(10寸=1尺,10尺=1丈)。1寸 = 3.33333333 厘公尺。
3、在英製裡,12英吋為1英呎,36英吋為1碼。1英吋 = 2.54 厘公尺。
電視機一般是用英吋來表示的。
1英吋 = 0.762 寸
1寸=1.3123359580052英吋
8樓:
1寸=3厘公尺,1英吋=2.54厘公尺。電視機是用英吋表示的,量的是螢幕對角線。
9樓:匿名使用者
用英吋表示,是屏對角線尺寸,1英吋=25.4公釐。
電視機的尺寸是英吋嗎?
10樓:龘龘龘噠
是的,標準是螢幕的對角線的尺寸。
英吋或吋是使用於聯合王國(uk,即英國(共和联邦)及其前殖民地的長度單位,一般為1in=2.54cm。
在英製裡,12英吋為1 英呎,36英吋為1 碼。
1由來英吋(inch,縮寫為in.)在荷蘭語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吋就是一節大拇指的長度。當然人的大拇指的長度也是長短不一的。
14世紀時,英皇 愛德華二世頒布了「標準合法英吋」。其規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並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吋。
2應用在建築材料中,對管材的稱法用英 寸這個單位,為2.54cm,而不是用市寸。
在 液晶顯示器中,規格一般有17寸、19寸、22寸等。在手機中,螢幕尺寸現在一般有4.0寸、4.
2寸、4.5寸、4.7寸、4.
8寸、5.0寸、5.2寸、5.
5寸、5.7寸、6.44寸等。
在平板電腦中,螢幕尺寸一般有7.9寸、9.7寸、12.
9寸。顯示屏的大小通常以對角線的長度來衡量,以英吋單位。英吋在這裡一般簡稱「寸」。
英吋的分數:1/64 3/64 5/64 7/64 9/64-----
英吋的 小數:0.015625 .0031250 0.046875-----
我國習慣稱呼:一厘二毫半 二釐半 三釐七毫半-----
11樓:發兔冷知識
我們在買電視機的時候,都會發現上面標註著螢幕是多少英吋,這裡說的可不是電視機的長或者寬,而是按照對角線來計算的。
電視機的尺寸是什麼單位?英吋還是寸?前者是2.54後者是3.3厘公尺。到底是英吋還是寸?
12樓:陳小大大
是英吋,電視機的尺寸指的是螢光屏(映象管)的對角尺寸,並不是長或寬,而是兩個對角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從右上角到左下角之間的距離。
1英吋=2.54厘公尺;1寸=3.33厘公尺;同樣叫法的還有**,1寸**、2寸**,說的也都是英吋,測量方法也和電視機一樣。
電視機尺寸怎麼計算
13樓:才
寸和英吋都是長度單位,乙個**於中國,乙個**於古歐洲。是在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電視機規格說的寸,是英吋,代表顯示屏對角線長度。
寸**於中國的傳統度量衡,秦始皇統一中國主要地區以後,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為大中華的文化凝聚力打下了基礎,也從此開始了歷史上最早的標準化工作。秦漢時就有了比較明確的丈、尺、寸長度關係。
寸**於人手腕下切脈的位置,距離手腕一寸。十寸為一尺,大概成年人小臂長度,所以那段骨頭叫尺骨。
有趣的是,英呎也是**於人體,名字就叫「foot」,腳。英國國王感覺討論太費時間,一腳踩下去道:這麼長就是一尺!趕上當時鞋大,這一英呎就30厘公尺出頭。
這麼自發的搞出來的度量衡肯定是經不起檢驗的,農耕時代還無所謂,大概其看一眼就算整齊了,看不過來的拿腳走一遍,工業時代就受不了了,誤差一根頭髮絲都能導致嚴重問題。2023年英國5390航班在飛行中風擋爆裂,機長身體大部分被吸出艙外,靠空姐抓住腳脖子才撿回一條命。這件事故的起因有若干條,其中一條就是維修人員憑肉眼判斷固定風擋的螺絲與原來的螺絲尺寸相同。
歐洲進入工業時代對度量衡的這種混亂很惱火,於是產生了建立標準度量衡的念頭,也就是現在的公尺·千克·秒體系。英呎也好,市尺也好,都與公制度量衡建立了穩定的折算關係,一寸等於3.33厘公尺,一英吋等於2.
54厘公尺,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一英呎是30.48厘公尺,一英吋怎麼才2.54厘公尺,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這裡其實是這樣的,一英呎是十二英吋……
好吧,完整點說:英里(mile)1英里=880尋=1760碼=5280英呎=63360英吋……暈菜了吧?難怪英國小學生能熬過來的都是大科學家,比如牛頓。
所以現在英國很積極的使用公制,但是美國卻很奇怪的堅持英製。糧食**用蒲式耳,加油論加侖,汽車里程表上是英里(邁路表就是mile,說誰超速多少邁其實是英里數),身高都是五英呎十英吋……
還有就是為什麼用對角線衡量。因為電子工業是從晶圓開始起步,矩形螢幕的規格就是由外接圓的直徑決定的,不管你是3:2還是4:3,16:9
都無所謂,只要對角線多長就知道晶圓多大。
14樓:匿名使用者
電視機螢幕尺寸是怎樣計算的 通常來講電視機的大小是以螢幕的對角線長度來衡量的。我們通常說的29英吋、34英吋等等指的就是這個指標。 按照1英吋2.
5399998厘公尺我們在這裡按2.54計算的標準來計算 我們可以得到下面這張** 14英吋=35.56厘公尺 15英吋38.
1厘公尺 17英吋43.18厘公尺 20英吋50.8厘公尺 21英吋53.
34厘公尺 25英吋63.5厘公尺 29英吋73.66厘公尺 30英吋76.
2厘公尺 34英吋86.36厘公尺 42英吋106.68厘公尺 43英吋109.
22厘公尺 45英吋114.3厘公尺 50英吋127厘公尺 55英吋139.7厘公尺 60英吋152.
4厘公尺 70英吋177.8厘公尺 100英吋254厘公尺 上面這個**裡是比較經常見到的電視機尺寸不過目前市場上的電視品種很多還有很多奇怪的尺寸出來比如長虹還有38英吋背投等等計算方式和上面一樣。不過有些彩電的型號裡標稱的數字不一定是電視機的尺寸這裡需要注意。
在使用此表時應靈活掌握考慮到不同品牌的電視機的外殼尺寸不一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判斷。 電視機的尺寸換算公式如下: (對角線尺寸*2.
54)^2=(4x)^2+(3x)^2或者(對角線尺寸*2.54)^2=(16x)^2+(9x)^2 14寸的對角線長35.56厘公尺,長邊長28.
44厘公尺,短邊長21.33厘公尺,長寬比為4:3; 17寸的對角線長43.
18厘公尺,長邊長34.52厘公尺,短邊長25.89厘公尺,長寬比為4:
3; 19寸的對角線長48.26厘公尺,長邊長38.16厘公尺,短邊長28.
62厘公尺,長寬比為4:3; 21寸的對角線長53.34厘公尺,長邊長42.
64厘公尺,短邊長31.98厘公尺,長寬比為4:3; 25寸的對角線長63.
50厘公尺,長邊長50.80厘公尺,短邊長38.10厘公尺,長寬比為4:
3; 29寸的對角線長73.66厘公尺,長邊長58.92厘公尺,短邊長44.
19厘公尺,長寬比為4:3; 34寸的對角線長86.36厘公尺.
長邊長69.08厘公尺,短邊長51.81厘公尺,長寬比為4:
3; 37寸的對角線長93.98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9和4:
3的. 16:9的長邊長81.
76厘公尺,短邊長45.99厘公尺; 4:3的長邊長75.
16厘公尺,短邊長56.37厘公尺; 40寸的對角線長101.60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
9和4:3的. 16:
9的長邊長88.48厘公尺,短邊長49.77厘公尺; 4:
3的長邊長81.28厘公尺,短邊長60.96厘公尺; 42寸的對角線長106.
68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9和4:3的.
16:9的長邊長92.96厘公尺,短邊長52.
29厘公尺; 4:3的長邊長85.32厘公尺,短邊長63.
99厘公尺; 45寸的對角線長114.30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9和4:
3的. 16:9的長邊長99.
52厘公尺,短邊長55.98厘公尺; 4:3的長邊長91.
44厘公尺,短邊長68.58厘公尺; 47寸的對角線長119.38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
9和4:3的. 16:
9的長邊長104厘公尺,短邊長58.50厘公尺; 4:3的長邊長95.
48厘公尺,短邊長71.61厘公尺; 49寸的對角線長124.46厘公尺,長寬比有兩種,16:
9和4:3的. 16:
9的長邊長108.48厘公尺,短邊長61.02厘公尺; 4:
3的長邊長99.56厘公尺,短邊長74.67厘公尺.
海爾50寸的電視機背後插孔的位置在左邊還是右邊
您好,感謝向企業知道提問 從正前看,電視端子插孔一般是在電視機左邊。從電視機後面看是在電視機右邊。歡迎您再次向企業知道提問.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海爾電視機50寸網線介面在哪 如果電視支援網線的話,一般和端子口在一起。 首先要確定你的電視是否支援接網線,如果支援,一般會在電視背後,仔細找找或看說明書 海...
請問這是什麼牌子電視機,這是什麼牌子的電視機
這是最早的紅梅牌電視機的商標 這是什麼牌子的電視機?我沒見過這個圖示。好像不認識。從古老的吧 別人有知道的嗎?可以來說一說聽一聽。這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式電視機梅花牌子的電視機,因為我鄰居家有一台所以才給你這樣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這個貌似是上海百花電視機 看著不是電視機吧,是長虹電...
26寸的LED國產液晶電視機大概在什麼價格左右?我要價格實惠一點的。價效比高一點的。麻煩各位個我各意見
1000 1600之間,具體可到電商或商場轉轉看,實際效果有差異的 電視機什麼牌子價效比高 1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加速,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多。對產品的選擇和要求越來越高,選擇一件產品考慮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產品的舒適性,實用性,帶給我們的體驗感是否舒適。就像我們大家對電視的選擇要求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