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人小時候聰明,長大後未必就有本事。 --出自《孔融父子皆早慧》
整篇的譯文:
孔融自幼有出眾的才智,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京稱去。當時的河南太守李膺很傲慢,不隨便接見賓客。命令外面看門的人,除去當世著名的人物以及和李家世代友好的人,其他全都不能通報。
孔融想看看這人,所以去拜訪李膺的府第。對看門的人說:「我是李大人世代友好的人家的孩子。
」看門的人就把這話稟報李膺。李膺便請孔融進來,問他:「您(注:
「高明」是對孔融的敬稱)的祖輩父輩曾經和我有過交情嗎?」孔融說:「是的。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耳(即老子)才德相仿,李耳曾經做過孔子的老師,交情很深,那麼孔融和您就是幾代的交情了。」在座的眾人沒有不驚嘆孔融才智的。太中大夫陳煒後來才到,同桌的人把剛才的事情告訴陳煒。
陳煒說:「人小時候聰明,長成後未必就有本事。」孔融立刻回答他:
「從您的話聽來,您莫非是自幼聰明的?」李膺聽了,大笑著說:「你將來一定會成為很有才能的人。
」孔融(補充說明:恃才放曠,遭曹操疑忌,加上郗慮又設計陷害他)被曹操收審,內外驚惶害怕。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還像原來一樣玩耍,一點兒也沒有慌亂害怕的樣子。
孔融對使者說:「希望所有的罪過都由我一人承擔,能否保全我的孩子?」兒子不緊不慢地說:
「父親難道看見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鳥蛋嗎?(意思是說,家人都不可能保全了。後來孔融被處死街頭,妻兒都被殺。)」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裡 夫是語氣詞
意思是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過人之處。在《傷仲永》裡有類似的話。
給你附上《傷仲永》的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tí)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環謁【yè】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chèn)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通「才」】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yé)?
3樓:匿名使用者
是說人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會怎麼樣
4樓:人史
這句話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乙個道理。
就是說「這個人在小的時候很聰明,但是長大後就未必有所成就。(註解:夫人---這個人;小---小的時候;大---長大;奇---有所成就)
個人看法,大致是這個意思!
後漢書·孔融傳原文+譯文
聽說古代有個理論叫做:「父母與子女無恩論」誰能確切的解釋下
5樓:匿名使用者
確切來說這話有些道理,因為子的出生並不是有自己決定的,不是想出生就能出生,不想出生就不出生,而是有父母決定的,因此子女有可以不將這種出生視為"恩".但是在後天的生長中對子女的撫養應該歸為"恩".如果當初的生下的時候父母將你扨了的話,就對應了所說的:
「父母與子女無恩論」了.
有什麼就像「楊氏之子」類的講關於聰明的孩子的故事,短一點就好
6樓:
樓主,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乙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乙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乙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乙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
《世說新語》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說新語》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少年孔融
融幼有異才。[一]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
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
則融與君累世通家。」觽坐莫不嘆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
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
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注[一]融家傳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後漢書 孔融傳》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選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選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關於父母
7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支援調查:
⑴您認為孩子是否可以對父母直呼其名?原因?
答:可以。原因:表示人人平等。
⑵孩子很恨父/母,甚至想消滅掉父/母。您是怎麼來看待的?
a.這個孩子應該被廢掉/槍斃
b.這個孩子瘋了應該送精神病院
c.這個孩子欠揍,打得太少。
d.我支援這個孩子,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可恨。
e.可以理解這個孩子的心情,我非常想詳細了解發生在這個家庭的事情,根據經驗我猜測可能是長輩的某些錯誤的教育方法/方式導致這種家庭不和的情況。
f.其他觀點。(請講明)
答案:e
⑶您認為乙個家長可以對孩子講下面幾句話中的哪句(可多選):
一「我白養你了」
二「你應該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掉。」
三「我是你爸/媽,你沒資格批評/指責我!」
四「我對你那麼好,你卻批評/指責我。」
五「我看你是不打不成才。」
答案:(一)、(五)
⑷您是否認同「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答案:不是恩!
是雙方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也可說:相互幫助!
8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我有孩子,我允許他叫我的名字,放任他在這個時間用自己的腳步行走,而不是按我的意願,錯了會指正
9樓:匿名使用者
「為人子,無不孝」
既然正面有衝突,合不來。就搬出去,找乙個安分的事業,好好賺錢,有空的時候,就多回去孝敬他們,就是他們不領情,也要開心。盡量的闖出好事業,事業好了,他們也回開心的,也要學會忘掉不開心的事,心態決定命運。
所以一定要努力的工作,好好做人,相信自己一切都將盡如人願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樓主別給分``我很討厭這樣自己不會到處複製的
11樓:晴天房漏雨
樓主不要聽...他是胡說的..什麼東東,就會從網上覆制一片來!!!
不會就是不會..還回答的莫名其妙,讓人讀了頭暈..
「了」是什麼意思
12樓:教育知識小達人
1、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
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變化或出現新的情況。
3、完畢;結束:~結。~賬。沒完沒~。一~百~。不~~之。這事兒已經~啦!
4、放在動詞後,跟「得、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辦得~。做得~。來不~。受不~。
5、完全(不);一點(也沒有):~不相涉。~無懼色。~無進展。
6、姓。
7、明白;懂得:~然。~解。明~。~如指掌。
了筆畫了組詞並釋義
1、少不了:[shǎo bu liǎo]
不能缺少:辦這個事兒,一定~你。
2、知了:[zhī liǎo]
蚱蟬的通稱,因叫的聲音像「知了」而得名。
3、為了:[wèi le]
表示原因,一般用「因為」不用「為了」。
4、罷了:[bà le]
用在陳述句的末尾,有「僅此而已」的意思,常跟「不過、無非、只是」等詞前後呼應:這不算什麼,我不過盡了我的職責~。
5、瞭如指掌:[liǎo rú zhǐ zhǎng]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形容對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徹。
13樓:匿名使用者
了 了1
liao3(ㄌㄧㄠˇ)
部首:乙,部外筆畫:1,總筆畫:2 ; 繁體部首:亅,部外筆畫:1,總筆畫:2
五筆86&98:bnh 倉頡:nn
筆順編號:52 四角號碼:1720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86
[1]明白,知道:明~。一目~然。
[2]完結,結束:完~。~結。
[3]在動詞後,與「不」、「得」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辦得~。
[4]與「得」、「不得」前後連用,表示異乎尋常或情況嚴重:那還~得!
了2le5(ㄌㄜ˙)
[1]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寫完~。
[2]助詞,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變化,表示出現新的情況:颳風~。
------〖詞性與應用〗-------
了le5(ㄌㄜ˙)
【助詞】
[1]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示完成。如:我已經問了老王;人老了,身體差了;頭髮白了;這雙鞋太小了
了le5(ㄌㄜ˙)
【語氣】
[2]表示肯定語氣。如:明天又是星期六了;要過新年了,人們都很高興
[3]表示促進或勸止。如:快躲了;別吵了!閃開了!
[4]表示感嘆語氣。如:好了!別鬧了!
另見liao3(ㄌㄧㄠˇ)
了liao3(ㄌㄧㄠˇ)
【動】(象形。從子,無臂。小篆字象嬰兒束其兩臂形。初生的嬰兒,往往束其兩臂而裹之。本義:束嬰兒兩臂)
[5]手彎曲
了,尥也。從子無臂象形。——《說文》。按,猶交也。手之攣曰了,脛之縶曰尥。
凡物二股或一股結糾紾縛不直伸者曰了戾。——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又如:了尥(手腿彎曲,引申指二物糾結絞纏不直伸的樣子)
[6]假借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嫌人不了。——《爾雅·釋丘》注
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世說新語》
如:了法(領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
[7]結束,了結
小喬初嫁了。——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又如:了還(了卻,償還);了局(結局;結束);了了(了結了);了劣(了賬;了結);了休(終止,了結)
了liao3(ㄌㄧㄠˇ)
【形】[8]聰敏,穎慧
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後漢書·孔融傳》
了,快也。秦曰了。——《方言二》
又如:了慧(聰明);了幹(精明幹練)
[9]清楚,明晰。如:了利(清楚;明白);了辯(對答清楚敏捷)
[10]明亮,光亮
收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清·納蘭性德《琵琶仙》
了liao3(ㄌㄧㄠˇ)
【副】[11]完全,全然——與「無」、「不」連用,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範圍,相當於「完全」、「完全〖不〗」〖entirely〗。如:了無恐色;了不相涉;了不可得(到最後也得不到)
[12]放在動詞之後,與「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如:辦得了;你來得了來不了?
另見le5
部首:乙,部外筆畫:1,總筆畫:2 ; 繁體部首:亅,部外筆畫:1,總筆畫:2
五筆86&98:bnh 倉頡:nn
筆順編號:52 四角號碼:1720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86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資訊***************==
了〈助〉 le5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示完成
了 〈語氣〉
表示肯定語氣
表示促進或勸止
表示感嘆語氣
了 〈動〉
(象形。從子,無臂。小篆字象嬰兒束其兩臂形。初生的嬰兒,往往束其兩臂而裹之。本義:束嬰兒兩臂)
手彎曲了liao3(ㄌㄧㄠˇ)
⒈懂得,明白:~然。明~。~如指掌。不甚~ ~。
⒉結束,完畢:此事已~。沒完沒~。不~ ~之。
⒊全,完全:~無懼色。
⒋在動詞後,跟"不"、"得"連用,〈表〉可能,可以:他做不~。她辦得~。
⒌①很明白,知道得很清楚。
②調查,打聽。⒍⒎
①能幹,厲害:她可~得。
②"能辦"、"可以"的意思。多見於反詰句中,〈表〉不平常,嚴重:那還~得。
⒏了le5
⒈助詞。
①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事情完成:買~兩件衣服。節省~五斤汽油。
②在句末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肯定的語氣:天晴~。他走~。她想~許久,終於想起~那件事。算~,你們不必爭吵~。
【有「了」的成語】
· [y] 一走了之
· [y] 一笑了之
· [y] 一笑了事
· [y] 一目了然
· [y] 一了百了
· [y] 一了百當
· [y] 一塊石頭落了地
· [y] 一見了然
· [x] 小時了了
· [w] 無休無了
· [w] 無了無休
· [w] 無了根蒂
· [w] 未了公案
· [q] 千了萬當
· [q] 千了百了
· [q] 千了百當
· [q] 七了八當
· [p] 賠了夫人又折兵
· [p]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 [p]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 [m] 明白了當
· [m] 沒完沒了
· [l] 了無懼色
· [l] 了身達命
· [l] 瞭若指掌
· [l] 瞭如指掌
· [l] 了然於胸
· [l] 了了可見
· [l] 了不可見
· [l] 了不長進
· [l] 了身脫命
· [l] 了然無聞
· [j] 簡切了當
· [j] 簡截了當
· [j] 簡捷了當
· [h] 好心做了驢肝肺
· [h] 好了瘡疤忘了痛
· [f] 敷衍了事
· [d] 大水沖了龍王廟
· [c] 吃不了兜著走
· [c] 草草了事
· 不甚了了
· 不了了之
· 不了而了
· 不了不當
· 百了千當
· 拔了蘿蔔地皮寬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是什麼意思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指眼睛因為不能同時盯著兩個東西 或兩種事物 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 是因為專注所致 耳朵因為不能同時聽取兩種人的意見,所以能明辨是非。聰明的願意就是視力好,聽力好,簡單地說是這樣,這在上學時老師也說過。可我們怎麼也不能相通這種意思怎麼會和人的智力或頭腦靈活聯絡到一起呀,但我...
「膽欲大而心欲細」的「欲」是什麼意思
膽欲大而心欲 bai細 du zhi的 欲 的意思是dao越 更加的意思,表 版示程度加深 1 權膽欲大而心欲細 中的 細 拼音為x 整個片語拼音為 d n y d r x n y x 部分也可簡約為 膽欲大,心欲小 2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 遇到事情要勇敢並且思慮 考慮周密。出處是 大唐新語 隱逸 ...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的為是什麼意思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 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