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游於天地 羨長江之無窮

2023-05-13 09:15:16 字數 1806 閱讀 9818

1樓:軒月名雪

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樓:艾蝶藍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出自蘇軾的《赤壁賦》

3樓:匿名使用者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軾的《前赤壁賦》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怎麼解釋??

4樓:藍眼睛

意思解釋: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公尺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

指古往今來雖不斷有人逝去,但薪火相傳, 人類並不會因此絕跡,正如長江之水, 幾千年來川流不息, 不曾有一日停頓。是感嘆自己人生的短暫,而世界的萬物的永恆。

選自蘇軾的《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以及人的渺小蜉蝣是昆蟲的一科,若蟲生活在水中一年至。

五、六年。成蟲有翅膀兩對,尾部有絲狀物兩條或三條。成蟲常在水面上飛行,壽命很短,只有幾小時。作者以此感嘆自己一生的短暫。

粟是一種禾本科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的糧食、又稱穀子、小公尺、狗尾粟。古稱粟為粱,糯性粟為秫。作者用大海浬的一顆粟公尺自比,說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哀吾生秩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是感嘆自己人生的短暫 而世界的萬物的永恆。

6樓:徐州同儕讀書會

浩然之氣 不依形而立,不侍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乙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