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瓊婁玉宇
1絕元政策(以商立國)影響。
2小農意識影響。
3防海盜(入海的異己勢力)
4倭患擾邊。
2樓:網友
最本質的目的:加強**集權。維護其封建統治。
3樓:網友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受山地文明影響很大,他建立明王朝以後,很擔心東南亞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勢力對自己的統治不利,加之沿海倭亂再起,所以禁海。
朱元璋為什麼禁海
4樓:網友
因為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明朝中後期「海禁」主要是因為倭寇橫行。
洪武三年(1370),明**「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明**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
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
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釋出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明**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5樓:牧荑
擊敗張士誠後,張士誠餘部逃到沿海,繼續抵抗,為困死張士誠餘部而禁海,是最初的原因,朱元璋是最壓制商人的皇帝,對於海貿基本不感冒,後期沿海倭寇騷擾。
6樓:星燁庫語
防禦海外反明勢力。
防禦倭寇。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影響。
7樓:你好
根本原因是 封建社會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8樓:網友
明朝時期海禁主要是為了遏制海盜。
朱元璋為什麼要實現海禁政策,閉關鎖國?
9樓:老徐談文化
因為實施海禁的策略能夠加強明朝的統治,所以朱元璋才這樣做的。但要強調一點的是朱元璋施行的海禁策略並不是閉關鎖國,實際上明朝只是斷絕了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等還是沒有停止的。其實按道理來說,乙個國家想要發展就要積極的同周邊國家搞好關係才對,但介於當時明朝的實際情況,實施海禁也不失為乙個明智的舉措。
第乙個原因就是海禁策略能夠很好的解決一些敵對勢力的騷擾,確保明朝海域的安全。雖然當年朱元璋打敗了其他的幾個對手,但那些對手還有一些殘餘的勢力逃到海外去了。在沒實施海禁的時候,他們經常的騷擾明朝的商船,有時還會上岸進行掠奪,明朝因此也損失了不少。
而實施了海禁之後,那些殘餘勢力也就沒辦法經常騷擾明朝了,對明朝的穩定還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實施海禁可以使明朝對很多的商品進行壟斷,能為明朝增加不少財政收入。海禁是不準民間與外國進行海外**,但是明朝自己卻可以與周邊國家進行一定量的**往來。所以,很多明朝老百姓需要的海外貨物只有從明朝的手中才能買到,這就讓明朝的財政收入增加了不少。
由於當時朱元璋並沒有完全消滅元朝的勢力,很多元朝的殘餘勢力只是逃回到大草原上了而已,他們一直還是想再與朱元璋較量一下的。如果不實施海禁,明朝還要在沿海佈置很多的兵力才行,這樣對付元朝的勢力就比較困難了。
實施了海禁之後,朱元璋就可以把主要兵力集中起來對付元朝的勢力了,最終也徹底打敗了他們。
10樓:小小小黑狗
嚴格來說明朝沒有「閉關鎖國」,而是「海禁」.一、最直接的原因,朱洪武擔心沿海地區的人民勾結海外勢力(元朝的海盜,不是倭寇),挑戰他的統治地位。
11樓:時光匆匆
因為明朝建立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且外部的壓力也比較大,那時候倭寇比較盛行,所以選擇這樣的策略,只是為了發展農業,減少外部的掣肘。
12樓:科普小星球
因為他想保護本土的貨物,而且當時海邊的倭寇比較多,實行海禁可以保護邊民。
朱元璋為什麼要實施海禁
13樓:生活每天笑呵呵
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農曆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稱帝建立明朝,東亞呈現一超多強的局勢。躊躇滿志的洪武皇帝作為超級大國的元首,立志要像先前傑出帝王一樣,不僅要做中華之君,而且要做天下之主,追求萬邦來朝的榮耀,希望重建華夷秩序,然而就在明朝初立,竟有倭寇勾結方國珍、張士誠殘部到山東濱海州縣騷擾,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實際上,等於是公開與朱元璋為敵了,初登大寶的明太祖坐不住了。
日本國王」誅殺招撫使節。
朱元璋認為倭寇侵犯中國沿海各地至少是得到日本**的支援或默許,所以決定遣使直接和日本國王交涉,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朱元璋遣楊載等人前去日本頒發詔諭,並詰問他們為何入侵中國,明使一開始到達的是日本九州島,當時懷良親王割據九州島,明使對懷良親王說:「你們要覺得合適就派使者到朝廷來修好,否則你們就備軍自保。
倘若你們一定要在中國為寇為盜,馬上就派將領率兵前來征討,大王自己考慮一下後果」,朱元璋作為中華帝王口氣很大,而懷良膽子也不小,不僅沒有被這些話嚇唬住,而且拒絕接受國書,將楊載一行七人斬首五人,只留下楊載、吳文華兩人,拘留3個月後才釋放。不久,倭寇「又侵略山東,轉而掠奪溫州、台州、明州旁的漁民,還侵略福建的沿海郡縣」。此舉讓朱元璋感覺非常生氣,不過他依然能保持冷靜,沒有放棄外交手段,對於「招撫」日本沒有死心,不相信日本人會繼續對抗下去。
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三月,朱元璋再派萊州府同知趙秩等前往日本遞送詔書,明使這次還是先到了九州島,守關的拒絕他們登岸,但徵西府懷良親王還是想看看詔書,最後接納了,懷良開啟國書一看,送來詔書的是連名字也沒有聽說過的明朝,使者又是姓趙(如同元朝使者趙良弼);國書一開始就是「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爾未聞,故茲昭示」等傲慢的詞句,這一切都讓他難以接受,本想再殺明朝使者,還好趙秩見此情景,泰然自若的對懷良說:「我大明天子神聖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後。能兵,兵我」,此舉反讓懷良冷靜下來,才弄明白原來元明兩朝早已更替,頓時以禮相待。
朱元璋這次遣使可謂是恩威並施,懷良承諾遣使朝貢。
明朝朱元璋頒佈禁海令的原因 禁海令有著怎麼樣的歷史影響
14樓:不曾明瞭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
同時,明初沿襲唐、宋、元朝制度,繼續實行**控制經管的朝貢**政策。朝貢**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給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朱元璋認為明朝的根本在於農業,而農業的產值足以養活大明王朝。
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隆慶年間明**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與交流開啟了乙個全新的局面。
同為千古一帝,康熙與朱元璋,誰在海禁上的罪責更大?
15樓:衛星
海禁政策還是清朝康熙皇帝提出的時候更不合適,因為當時在西方工業革命已經非常發達。
當時我們海禁政策是非常不科學的。所以康熙皇帝在海禁政策上罪責更大。
16樓:古典中國在路上
康熙對於海禁有著嚴格的規定,這是不理智的做法,太保守引起了國家衰弱。
17樓:西柚檸檬
兩個人對海禁上的最早都挺大的,都影響了中國的發展。但是如果真要比較乙個高下的話,我覺得康熙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18樓:西柚
我覺得康熙的責任應該更大。他直接推出一些制度限制海邊交易的發展。
19樓:原來你在已不在
朱元璋是海禁的始作俑者,但是最後清朝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有了過渡,海禁就有影響了,所以康熙的罪責大一點。
20樓:我愛琳茵
我覺得這個罪責兩人一樣的。如果朱元璋當時不實行海禁,跟別國互通有無,說不定國家就會更先進了。如果康熙不實行海禁,引進西方的技術,國家會更繁榮昌盛。
21樓:網友
其實兩個人都進行了海禁對我們的國家發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都害怕自己的權利被剝奪。
康熙對海禁的影響更大一些吧。
22樓:卡布奇諾
兩人都是為了**集權,國家穩固,海禁只是乙個客觀因素。
為什麼朱元璋能從乞丐做到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能從乙個乞丐成為乙個皇帝?歷史上真有這件事嗎?
當時朱元璋去做土匪完全是為了肚子,自從救了郭子興,地位直線上公升,郭子興把養女 馬秀英 嫁給他,從此人人喊 朱公子 而不是重八!所以說,對他幫助最大非郭子興不可!朱元璋具有審時度勢的眼光,朱元璋由17歲到20歲的三年雲遊時間裡,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加上那時候白蓮教的日盛,民間 明王出世,...
朱元璋為什麼大下巴,朱元璋的臉為什麼這麼醜
人醜就該多努力!人家朱元璋雖然長得醜,但是他通過拼搏努力,當上了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史學家稱他是下巴奇長 耳朵肥大 滿臉麻點的醜陋 猥瑣男人,朱元璋才算是中國帝王中的第一醜 但有的人稱朱元璋是五官超格 相貌超俗,乃大富大貴的罕見帝王之相。兩種觀點截然相反,目前外界能見到的畫像也主要集中在這兩類,即...
朱元璋為何殺徐達,朱元璋為什麼殺徐達?
明太祖朱元璋賜燒鵝殺了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用川建國同志的標誌性言語,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 fake news 假新聞 今天筆者就來追根溯源,看看這個謠言是從何而起,以及徐達為何不可能是朱元璋所殺。謠言的源頭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徐達死因為 背上長疽 出自於慈溪人王文祿所著的 龍興慈記 據書前小引,書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