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說明晏子在解釋自己為什麼來楚國時所用的推理過程

2025-01-29 19:35:14 字數 1873 閱讀 8190

1樓:網友

自取其辱 揮汗如雨 比肩繼踵 南橘北枳。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

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瞭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

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二是比肩繼踵:比,並;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繼踵,腳尖碰腳跟。

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一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這兩個成語見於《晏子春秋》,屬於古書中的語句,是現成的;課文作者解釋出它們的意思,寫在晏子的回話中了。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乙個成語:

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

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2樓:網友

晏子先貶低了自己的地位,上等人訪問上等國,下等人訪問下等國,什麼樣的人才出使什麼樣的地方,你楚國的這樣的國家,只配我這樣的小人物來出使可見楚國是下等國家。

說明你治理國家無方。表現了晏子的機智,語言的魅力。

3樓:1998年10月

1 只要楚王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晏子就鑽狗洞。

2 晏子承認自己是不中用的人,楚國也是下等國。

3 晏子用柑橘舉例子,說明齊國人在楚國做盜賊是因為楚國的風氣不好。

4樓:推小菜

我們國家的人是上等人,我是下等人,當讓訪問下等國。

晏子使楚的起因.經過.結果

5樓:卞利葉芮雨

結果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晏子使楚的起因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經過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應對的?(請用簡短的語句概括出來) 你認為晏子是乙個怎樣的人

6樓:心空不下雪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第一次令其從狗洞中進,晏子說:出使狗國才從狗洞中入。第二次楚王嘲笑齊國沒人派晏子來,晏子說:

派的人的能力和國家是相等的,像他這樣無能的人就去無能的國家。第三次楚王說齊國人來楚國偷竊,晏子說:是水土問題,齊國人在楚國才會偷東西。

晏嬰是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勇敢大膽的人。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針尖對麥芒"的方式,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

晏子使楚的事常常會讓人聯想到偉大的***。弱國無外交,要想被其他國家的人瞧得起,強國是必須的。

7樓:手機使用者

開頭是起因、中間是經過。結尾是結果。開頭和結尾有前後呼應、前後連貫的關聯。

8樓:網友

首尾照應,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行文緊湊。

9樓:網友

這篇課文。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稟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具體說明是什麼意思,簡要說明是什麼

具體說明意思是把你得出的結論用具體的事例或依據 資料詳細解釋清楚。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能提高說明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使說明物件更具體 更生動,讓讀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強說服力,有時也能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更突出主題。首先是其對說明事物特徵 性質的作用,其次是說明的真實性,嚴密性 科學...

簡要說明為什麼要設定白平衡原因是什麼

商品攝影時主要涉及到的光源有電子閃光燈 鎢絲燈 螢光燈 及自然光四種。有時,將這些光源進和一些組合,形成混合光源。調整白平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調整數位相機內部自帶的白平衡設定,另一種是拍攝後通過影象處理軟體來調整。而且數位相機的白平衡分為固定模式 自動調整模式和手動模式,自動模式調整的白平衡,有些...

簡要說明宋代的清明上河圖是表達什麼的

清明copy上河圖 並非只是bai簡單的描繪百姓風俗和日常生活,在商du業繁榮的表面zhi之下暗藏玄機,明線dao下交織著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 盛世危圖 通過表現驚馬闖郊市為伏筆,鋪墊出全卷矛盾的視覺中心,船與橋的險情和橋上文武 爭道交織成的矛盾高潮,還有前後出現的軍力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