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的《石鐘山記》
感嘆酈元和李渤的簡陋,至今遊覽石鐘山的人,都認為他的話是對的。我的親家公彭彭雪琴侍郎,在江西呆的時間最久,(他)對我說:湖口縣。
有兩座鐘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陽湖。
邊上,叫做上鐘山;一座在城東,面臨大江,叫做下鐘山。下鐘山就是蘇軾(遊覽)作記的地方。但是蘇軾說山石與風水相吞吐,發出了聲音像**聲,這個恐怕不是這樣。
天下水中之山有很多,但凡有罅隙,風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吰鏜鞳的聲音,為什麼獨這山(石鐘山)是這樣(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則山下有像門一樣的洞出現。進去洞裡,裡面透漏玲瓏,鐘乳石。
像天花散漫一樣,垂垂狀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龍一樣。峭壁上都粘著枯蛤,就像鱗甲似的。
洞中寬敞,左右可以通向旁別(的洞穴),可以容納千人。最上層就昏沉黑暗不可辨別。點著蠟燭攀登,地勢平坦,氣也溫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乾燥糞便積累了一尺多。
旁別又有小洞,像蛇一樣行走著進入,又變得寬廣,可以容納三個人坐下。石壁上刻著「丹房」兩個字,而且有很多小詩,語句都很好。比如寫著:
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又寫著:「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
沒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麼人所作的。因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用鍾覆蓋著地面一樣,所以得到鍾這個(山)名。上鐘山也是中空的。
這兩座山(的命名)應該以形狀而論,不應該以聲音來說。蘇軾當天,就像從門口過而沒有進去一樣。
春厓堂詩原文_翻譯及賞析
2樓:成大文化
上天生萬匯,何物能報之?所以古孝子,感茲《蓼莪》詩。況母紅芳年,手提黃口兒。
獨於霜雪際,回此陽春熙。昔為斷蓬根,今如芳渣鬥拿蘭枝。母恩雖莫報,子職當何為。
願將一寸草,化作傾陽葵。上以承君寵,下以報母慈。——明代·張以寧《春厓堂詩》 春厓堂詩 上天生萬匯,何物能報之?
所以古孝子,感茲《蓼莪》詩。
況母紅芳年,手提黃口兒。
獨於霜雪際,回此陽春熙。
昔為斷蓬根,今如芳蘭枝。
母恩雖莫如搭報,子職當何為。
願將一寸草,化作傾陽葵。
上以承君寵,下以報母慈。蓬萊閣下晚涼開,倦客乘涼坐未回。不住鳥聲衝雨過,有時龍起帶潮來。
愁雲尚識田橫島,仙月還虛漢武臺。回首夕陽瀛海上,一尊懷古獨徘徊。——明代·趙鶴《登州蓬萊閣觀東海》登州蓬萊閣觀東海。
蓬萊閣下晚涼開,倦客乘涼坐未回。
不住鳥聲衝雨過,有時龍起帶潮來。
愁雲尚識田橫島,仙月還虛漢武臺。
回首夕陽瀛海上,一尊懷古獨徘徊。蒐括山林盡,誅銷滲求鳥雀悲。力微思引避,勢迫遂相夷。
誤返屠羊肆,空憂漆室葵。浮丘如可覓,攜手訪安期。——明代·趙滂《丙申冬遊黃山》丙申冬遊黃山。
蒐括山林盡,誅求鳥雀悲。
力微思引避,勢迫遂相夷。
誤返屠羊肆,空憂漆室葵。
浮丘如可覓,攜手訪安期。寄來名筆自湖州,珍重齋中十襲收。早晚翻經有僧到,芭蕉先種待新秋。——明代·止庵法師《謝車叔銘寄筆》謝車叔銘寄筆。
寄來名筆自湖州,珍重齋中十襲收。
早晚翻經有僧到,芭蕉先種待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