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什麼意思

2025-02-11 09:50:19 字數 1637 閱讀 8925

1樓:憶回首一笑

意思: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相傳是商鞅。

所作的《商君書》

原文節選。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

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

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譯文: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朝廷用刑法統治人民,人民就樂為的用;用賞賜來獎勵戰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

因此臨戰嚴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強。民眾有自以為榮的尺度就輕視官爵,鄙視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賞賜。

治理民眾,以刑法使他們知道何為真正的羞恥,戰爭時他們才會出戰。民眾貪生怕死,政治紛亂,而去與別國交戰,兵眾與農民都會怠惰,國家力量就弱。

2樓:心猿意馬的馬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的意思是:人民必須屈辱,才知道大人的尊貴;必須卑賤,才懂得當官的厲害;必須貧困,才會為賞賜而賣命。

出處】作者】

戰國時期的商鞅。

該書解決了在當時條件下實行變法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了變法的幾大原則,既有巨集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的法令軍規,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國弱民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上述言論體現的是

3樓:萌

a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法家思想。題目言論強調:

國家弱則人民強,人民強則國家弱。這是「君民對立」的思想。認為治國的策略應該「弱民」。

目的為加強統治。「羞辱人民則人民追求官爵」,「讓人民力量削弱」則人民尊重**,讓人民貧困則他們重視賞賜。這是法家強調一種統治的權術和策略。

故選a。「仁政」「 憎惡權術」和「兼愛」的主張體現的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明顯都不符合題意。排除其他三個選項。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百家爭鳴各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戰國各家思想由於代表的利益不一樣,觀點也不是一樣,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試的重點。

百家爭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傳統文化在此時基本定型。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百家爭鳴的背景和影響等也需要掌握。

4樓:武漢市李文鎖城

這是商君書,第二十卷,弱民。商鞅是法家的代表。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出自()。()

5樓:哲哥聊歷史

禮卜粗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型鬥鎮出自()。

a.孔子。b.孟子。

c.荀子。d.老子。

正確答銷悄案:c

國弱民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辱則尊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上述言論體現的是

6樓:愛心便便當

這是「君民對立」的思想。認為治國的策略應該「弱民」,目的為加強統治。「羞辱人民則人民追求官爵」,「讓人民力量削弱」則人民尊重**,讓人民貧困則他們重視賞賜。

這與法家強調統治的權術和策略思想相一致,因此a的表述符合題意。「仁政」「憎惡權術」和「兼愛」的主張體現的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明顯都不符合題意,因此排除bcd。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