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耐心O O謝謝 桃花源記

2025-02-12 02:50:14 字數 6050 閱讀 5899

1樓:∮慕容紫凝

1.桃花源記作者寫的中心是什麼?

答:對太平生活的嚮往。

2.文章最後「後遂無問津者」暗示的是什麼意思?還是有其他寓意?

答:暗示著沒人再敢去了,都以為那個地方有「鬼」,因為想去的人不是找不到就是死了。3.寫南陽劉子驥時,為何還要寫「高尚士也」?

答:要介紹這個人的性格,既然是「高尚人士」去了又不是貪財什麼的。

4.「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那麼最後這些人到了**?又是怎麼回去的?

答:當然是迷路啦!能怎麼回去,貌似死在裡面了。

5.前面已經說「便扶向路」不就是說明它能夠記住回去的路,那為何後面他們一行幾人會迷路呢?

答:很有必要的說一下,《桃花源記》這個公認為是陶淵明自己想出來的,雖然有訊息說是有這個地方。至於為何後面他們一行幾人會迷路呢?那純屬是體現了桃花源的神秘。

6.桃花源裡的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還是和太守說了,那本文刻畫漁人的是什麼形象?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又是為什麼?刻畫太守是什麼形象?

答:漁人不講信用,太守的好奇才會去啊,個人認為,漁人和太守都是代表著那種擾亂太平的那種人。雖然這點老師沒講到。

打字、費腦很辛苦達!!

2樓:純

。。。學校老師不教的嘛。

3樓:網友

桃花族族首源記中心老師沒講,不過你可以聽聽我的,作者的意圖就是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及想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2.暗示沒有桃花源,桃花源是虛擬的,飄渺的,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其實都合2差不多。至於4題,我認為作者只想抒發自己的心穗吵情及嚮往,。

我上課只記得那麼多。兆數。

一些關於《桃花源記》的問題

4樓:網友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漁人甚異之。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和平勞動和幸福生活環境的句子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目的:說明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也說明桃源與世隔絕久遠。

4.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淳樸的社會風尚體現在哪些語句中?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什麼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沒寫?做到詳略得當。

6.漁人一一說了外面世界情況後,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又為什麼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從這裡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為社會依舊黑暗而嘆惋,為朝代更替頻繁而嘆惋,也為世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怕外人知道桃源來擾亂桃源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希望有戰爭發生。

對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暗示當時社會的腐朽沒落。

7.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為什麼作者還要提到劉子驥這個當時有名的人物?為什麼又說他「未果」?

增強故事的真實性,以真實的歷史人物作證,使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的更濃了。增強神秘色彩。

給桃源增添神秘色彩,使人覺得桃源似有而無,暗示桃源是虛構的,並不存在 .

第二個問改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目的就更好了)

8.作者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用意?今天我們該如何評價?請簡要談談看法。

寄託作者的政治理想,表達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沒有階級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美好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客觀上表達了廣大人民的願望。

作者這一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當時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累死我了~~寫完了就這些。

5樓:網友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欲窮其林。

2)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3)體現桃源人與外人間隔。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6)嘆宛桃源外的人苦難生活,對外面生活痛苦而惋惜。 想得到清淨生活。 說明桃花源是虛幻的世界。

7)增加故事真實性。 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

8)寄託作者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6樓:

1 前面的風景好。

2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3 體現桃源人與外人間隔。

4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1)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2)反襯出當時人民渴望乙個安靜,舒適,甜美的生活環境6 嘆宛桃源外的人苦難生活,對外面生活痛苦而惋惜。 想得到清淨生活。 說明桃花源是虛幻的世界。

7 為了說明桃花源終歸是乙個理想中的完美境地,是不可及的。突出了桃花源的神秘。而作者對於桃花源的嚮往,實際上則是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

8 寄託作者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望!謝謝!

7樓:堤柳如煙

6.「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桃花源中人潔身自好,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

讀《桃花源記》後,問題

8樓:哲學的思考

桃花源美,美在它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更美在它與當時黑暗動亂社會形成的鮮明對比,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人民生活安定,自給自足,各得其所,既是作者本人不滿當時黑暗社會的精神寄託,又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所追求的心願。

9樓:靜影含沙

桃花源美,美在那美麗的風景;

桃花源美,美在那古樸好客的村民;

桃花源美,美在那和平安定平等的社會。

10樓:涅槃荊棘

美在它的淳樸,美在它的民風。

11樓:董亞聰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關於桃花源記的答案

12樓:網友

作為重壓下的現代人的確無法仿效古人瀟灑飄逸,忘情留戀與山水間,特立獨行思考形而上的人生,但隨著征服自然能力的迅速提高,高科技的普及,人可以足不出戶通曉天下大事,最大程度預防自然災害的侵襲,心靈的陶冶和淨化也可以不依賴外物有意識的完成。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主體往往忽視了個體的精神需要,自我反省,審視與對話成為少數文人精英自我世界的內心活動。站在浪尖的精英們隨時有可能被捲入商品浪潮絕敏巧中逐漸迷失方向迷失自己。

在這樣步履艱難精神匱乏的世界中,強者可以做到指點江山,兼濟天下的並鍵達觀,弱者只能修身養拿扮性,獨善其身,在自我的世界裡閉門刻舟,營造自己的一方淨土,訴說生存的無奈或懷才不遇的愁苦。逍遙不再是靈魂的徹底解脫,而成為無力改變生存困境逃避現實的藉口,即使寄身與喧囂之外,也不能達到靜、虛、遠的超然境界。

桃花源記的原文告訴我一下,謝謝 o(∩_∩)o謝謝

13樓:郝家庭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xiá),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問答

14樓:網友

1.是因為源中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後面再尋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2.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因為作者生活的是乙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於是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

此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所以作者最後寫桃花源迷失。

15樓:網友

1.因為桃源裡的人渴望的是安靜祥和,遠離世俗,不被外人打擾的生活,他們不希望別人發現他們的安身之所。

2.表現了陶淵明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希望可以閒雲野鶴般生活,也希望那些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們也能平靜地生活。

16樓:網友

1、桃源中人不希望有外人知道,不希望別人來擾亂他們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

2、桃花源本就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社會,讓漁人迷路,更為文章增添一種亦真亦幻之感,引人遐想;另一方面讓桃源中人永享平靜,也和現實社會的紛擾形成對比,更讓人嚮往。

17樓:網友

1.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不希望美好生活被打擾。

桃花源記問題及答案

18樓:網友

請問《桃花源記》中"之"的用法。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忘路之遠近。

b 漁人甚異之。

c 具答之。

d 處處志之。

2\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落英繽紛"寫的是秋天的景象。

b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指的是桃源人的衣著與外人相同,由此可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桃源中人的遮掩之詞。

c "皆嘆惋"說明桃源中人是因為不知漁人敘述的朝代更替而嘆惋。

d 文章最後如果寫明"遂迷"的詳細原因,文章就會顯得真實可信了。

選擇之後請說明原因,謝謝啦。

2008-04-29 20:22 補充問題。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忘路之遠近 (助詞:的)

b 漁人甚異之 (代詞:見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c 具答之 (代詞:漁人來自何方)

d 處處志之 (代詞:路途)

答案1c 錯。之:他們,代指桃花源人。

a, 之:的,結構助詞,這是對的。(至於「用於主謂之間,無實在意義「是不準確的,因為「路之遠近」是指路程的遠近,不是主謂短語)。

b正確。d對。處處志之 ,志,做標記。就這裡的「之」字,目前有爭議,說「路途」在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是說得過去的。

2c對。a「落英繽紛」寫的是桃花美景,可見寫的是春天。

b「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不是託詞。

d整篇文章景與事都是虛構的,表達一種理想,不真實可信。

1、漁人離開時「處處志之」再去找卻找不到了,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文章的最後為什麼又提到南陽劉子驥「歸往」而未果?

3、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這樣的環境下,作者虛構出了乙個「世外桃源」,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他的社會理想?

答案1、漁人離開時「處處志之」再去找卻找不到了,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這樣告訴我們其實桃花源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絕對正確,我老師。

說的!!)2、文章的最後為什麼又提到南陽劉子驥「歸往」而未果?

結合1和2兩個問題可以看出作者的這篇文章可謂是虛實結合,妙哉妙哉!(老師說的!!)

3、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這樣的環境下,作者虛構出了乙個「世外桃源」,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他的社會理想?

答:我想他以及當時的勞動人名理想中的社會定是和桃花源一樣的,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之分,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

桃花源記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桃花源記原文和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

《桃花源記》賞析桃花源記的賞析

這是網上幫忙找的,看看能不能幫上你忙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乙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

桃花源記原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陶淵明 桃花源記 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