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逐漸惡化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

2025-02-12 16:35:09 字數 5241 閱讀 6066

1樓:仙驍線愛梅婉秋

感覺關係一直在好好壞壞,但是自己也明白,自己真心關心愛他們,也知道他們是真心愛我的,可是他們直到現在沒有學會用我想要的方式來愛我,我也終究沒能達成他們的期望,算不得什麼惡化,雖然現在仍舊很討厭他們的某些行為觀念,但會盡量控制自己不要說一些傷人的話,也想過自己終究做不到不去關心他們,不如就儘量減少交流不去談論分歧,算了,其實我們在扮演自己身份的時候都是在摸索,沒有誰經過培訓,我們都是天賦不太高的一家人。

2樓:阿qi棄

希望和睦,被父母理解和認可——這其實是一種很高階奢侈的需要,希望親人變得正常有時難於上青天。放棄需要和睦,放棄希望他們改變對你的方式,放棄拯救他人的夢想。放下怨恨不滿不甘心,做你自己該做的事,嗯,這點比較難,通常孩子對父母天然忠誠,父母不開心,孩子怎麼敢得意?

但我還是要說——做你自己該做的事,不受他們影響,精神斷奶,尤其不求被理解被認同,不奢望他們首肯你才能開啟美好世界的大門。

3樓:影子

雖然我們認為自己長大了,但是,在父母眼裡我們還是個什麼都不懂,什麼事情都想得很簡單,還需要他們時刻關注保護的孩子。你會在一件重要的事情上聽從乙個小孩子的話嗎?不會吧!

父母也如此。向父母表達自己已不是小孩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主動承擔責任——例如主動做家務,主動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整天沉迷於遊戲或者是電視劇集。

4樓:網友

早點獨立即可,你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在能夠獨立生活之 前,父母要給我提供生活條件、學習條件,目的是讓我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但不是我想要什麼都要滿足我,因為有些是我自己的事情。

而相應呢,父母給我的這些東西,表現出了父母對我的愛,他們從不欠我什麼。我長大了,父母老了,就輪到我照顧父母也是應該的。但是我的內心有一條線,線的外面,可以允許他人意見,但是線的裡面,是屬於我自己的生活,沒人有資格插嘴。

5樓:網友

也是如此,最大的原因是:父母沒有跟上時代,去改變和進化。其次父母總認為自己活了很久,比你更瞭解世界。

最後是,父母認為你是我孩子,你要聽我的。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既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要心平氣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和孩子都把自己考慮,顧及的問題表達出來。

彼此清楚知道對方看問題的角度,再心平氣和的耐心交流。

6樓:劉笑柳

剋制自己的情緒。發洩情緒是每個人的本能,但如果我們希望解決問題,那麼首先就要剋制我們自己的情緒。想一想,如果我們和父母吵翻天了,那麼父母聽從我們的建議的可能性也就幾乎為零了。

和父母出現分歧時,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然後把得到的原因說出來,看看是不是他們所認為的,如果是,冷靜地跟他們分析他們的看法有哪些不妥當。最後才是擺出自己的看法和原因。而不是一發現父母的想法是錯的就反駁他們——也許我們父母只是表達不清又或者是我們沒理解父母的話呢?

7樓:任性的公貓

在我十多歲的時候,我也經常和父母大吵大鬧,甚至相互拍桌子。彼此之間針芒對麥芒,也都說過很多尖銳的傷人的話。但在上高中之後,我厭倦了和父母的這種」相愛相殺」的相處模式,我渴望改變這種狀態。

要改變,就得有人讓步。首先讓步的,自然只能是作為子女,同時也是更為年輕的我們。

8樓:尹朶月

去年中旬,年近60的父母鬧離婚,我被雙方當槍使了,可我誰都不想傷害,保持中立,卻被雙方撂狠話說以後不認我這個孩子,我心中有很大的疙瘩,鬱抑了好一陣子,現在他們已和好,我卻對他們無話可說,相處起來淨是客套,完全沒有父母和孩子的親密。

長大後和父母的關係發生了好多變化

9樓:

您好,這是乙個正常的現象,是乙個人發展心理空滾的過程,都是從很小的年昌李齡段過來的,各方面在經歷著,學習著,感悟著,所以都是一步步的在增加自己鬥迅餘的閱歷,思維,對待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昇華,所以父母只是我們前進道路的航燈,在指引著我們,未來的道路需要我們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學會溝通,因為您總有一天也會為人父母,也需要帶領乙個家庭前進。所以溝通是最有效的相處方法。希望能幫到您。

贊呦親。

感覺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了怎麼辦?

10樓:最愛雲南

這樣的抄。

情況我想每乙個人都會碰到,但父母就是父母,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在他們的心中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

和父母聊不起來並不是我們和父母越來越疏遠了,其實父母不奢望什麼,他們只希望我們把他們當朋友,多回家陪陪他們。

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可以向他們傾訴,他們會是最好的聽眾,然後給我們出主意。

隨著歲數的增加,他們越來越孤獨,這個時候他們只需要我們多回家陪陪他們,哪怕靜靜的坐在一起,他們也滿足了。

11樓:可晨情感說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他看著你一步一步遠去,而你看著他一點一點變老,曾經的你離開他們就無法生活,到後來他們看到你的離開就痛哭流涕,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很多父母並不會表達對孩子的愛,也有很多孩子也因此與父母一樣,養成了內斂的性格,喜好從不與人說,關心也從來不表露,只是默默的看著關心著。

我們家也是這種情況,我父親在我的記憶裡相當嚴肅,所以我很怕他,一直到我結婚我都很少像別人一樣挽著他的胳膊跟他說話,因為我們沒有共同的話題,因為我害怕他。不過現在我跟我父親的關係非常好,我們也有說不完的話題,改變我的是我結婚前一夜,父母不善表達,但他們捨不得我是真的,所以那一夜父母無眠,坐在家裡哭了整整一夜,父親就是拉著我的手,偶爾說兩句讓我在婆家要懂事的話。

那時候我突然很捨不得,與是就抱著他們一起哭,再後母親開始說我小時候多不聽話,我們開始開啟話匣子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都說三歲一代溝,我們相隔了二十多年,得有多少個代溝,所以你與你的父母關係越來越遠,越來越不親近是很正常的事情,當初我也是如此。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父母吧,這是我自己做了母親以後感受到的。小時候的我們天天圍著父母轉,現在長大了飛走了,一年到頭也說不上幾句話了。

其實你想跟父母關係再像從前一般親近,就要把自己當成孩子,在他們面前你孩童時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那個樣子,你可以犯傻,你可以說天真的話,你可以撒嬌。你的關係越走越遠,只是因為你長大了,長大的你不知道如何與父母交淡了,所以不如還像高中時一樣,跟他們聊家長,說傻話,這樣你們就一樣還有說不完的話。

12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有沒有問。

bai問自己原因在**?

du自我反省了嗎?zhi

年輕人,忙事dao業,忙工作,談版戀愛,交際應酬,同城週末也要回權去看看的,總是下週再說,明天再說,就這麼淡了……

異地工作的,不要指望一週回去一次,一年一兩次就不錯了。也是在為事業打拼,父母打來**,不是嫌棄嘮叨就是忙這忙那急著掛**。試問,除了父母還有誰關心你冷了?

餓了?變天了?你們打過幾個**給父母特別是過節的時候。

隨意問候父母身體,他們說沒事,真的沒事?不想你們擔心罷了。不想自己老了成為你們的拖累!

這個理由那個藉口,你們疏遠的是親情,不不要到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地步去後悔沒有來得及去好好孝順……一切都來不及了……

抽空有計劃有規律多回家看看,關心父母身體實際情況,安排體檢,陪父母一起吃飯,帶他們出去逛逛有你的陪伴對他們就是最好的。根據父母喜好買些實用的吃的喝的穿得都可以。父母的要求不高,你的關心惦記孝順,足夠溫暖他們的晚年!

13樓:梅雨時節

每個人都在不斷的長大。那麼心裡隱藏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因為怕父母擔內心,所以不願意把這些事情容告訴給父母。

有的也是因為跟父母的關係沒有那麼親密,所以不能毫無顧忌的暢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所獲。吃了自己的長大和父母的年紀老去, 兩代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是越來越疏遠了,感覺沒有什麼可以交流的東西。

我覺得如果要實現順暢的交流,先要破除這種心理障礙。把父母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那麼這種交流就會順暢很多。同時在交流中也可以挑選一些父母感興趣的話題,不一定非得訴說自己的所思所想。

比如介紹一些社會上的奇聞異事,學校裡的有趣兒的同學之間的事情,我想父母會非常感興趣兒,你也在這種暢快的表達中抒發了自己的情緒,和父母達成了交流的目的。

14樓:網友

上了大學以後,即將。

copy步入社會,與社會接觸越bai來越多,自己的主見也du

會越zhi來越多,就會不清楚佛母的那dao套管教方式了,所以父母的話題越來越少,你要理解父母都是為了你好,所以要與父母多溝通,換位思考一下,多想想父母跟你說的話的意思,只要用心去理解,去想你就會理解父母,慢慢的就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近了。

15樓:簡單聊聊生活

這只是一種錯覺而已,鄒總是想飛向天空,可烏鴉尚知反哺,等你自己做了父母,回你就會體會到父母和孩子之。

答間的情感了。

我當年上大學時也有這種想法,不知道該和爸媽聊什麼,每次打**都不超過一分鐘。踏入社會之後其實也沒有什麼改變,只是當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才發覺父母其實就是孩子心靈的港灣。

別人會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父母會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多和父母聯絡一下,哪怕沒有什麼具體話題,隨便嘮嘮家常也是可以的。

16樓:網友

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聚聚,多關心照顧他們,經常拉拉家常,交流溝通,拉近距離。把話說到心坎上,把事做到心裡面。你和父母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17樓:網友

上了大學後,證明你已經長大了,只是以前很多父母操心的事情現在問的少了而已。就會給你一種錯覺,好像和父母的關係遠了,其實這個很好解決,他們不主動找你,你主動找他們啊,他們也會覺得你很懂事的。

18樓:網友

上大學感覺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主要是跟父母溝通越來越少,寒、暑假要去打工。多抽時間跟父母溝通。可以多打**回來。回來後陪父母逛逛街。這樣與父母的關係就不會那麼疏遠。

19樓:sunny薇兒

這就是中國喪偶式教育copy,即使陪伴在身邊,但是心靈上沒有一起陪伴成長,總是覺得做什麼都是一切還不是為了你好,從沒想過,是不是對你好!如果生氣了,就把當天的氣全撒在你身上,當別人問起來就是,他實在是不聽話,比誰都不聽話。總總原因,就是感覺你這不好那不好。

我的家庭是比喪偶式教育更嚴重,乙個什麼都管,連我爸爸都不願意待在家裡,只要有空就出去。小時候我媽媽經常打我,經常說我。一說整個地方都知道。

小時候的我是非常非常自卑的,對我的社交也是很嚴格,導致我現在非常討厭她,我在外面也吃了很多苦,才知道什麼才是我的人生。直到現在,我可以不恨她,可以善養她,但是我做不到像別人一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每個人經歷的不一樣,沒有經歷過別人經歷過的,他是永遠都不會懂的,就像很多人一樣,只會安慰你,再什麼樣也是你父母,放寬心,你父母都是為了你好。

他們除了說這句話以外就不知道以什麼方式來安慰你。時間會化解這個矛盾,只是一跟父母吵架便會想起來。沒事多看看一些書,正能量的一些節目,一邊淡忘一邊學習吧。

魯迅與閏土長大後發生的事,魯迅和閏土的關係

正如1921年回到紹興的魯迅,在見過幼年好友的陌生以後,滿懷傷感寫下了 故鄉 文章中這樣寫道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 手裡提著乙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

人的個性到底與家庭 與父母有多大關係呢 是不是從父母的個

這不可能有絕對的答案的。你看計畫生育以前,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是一樣的父母,家庭環境也是同乙個家庭環境,但是這幾個孩子的未來發展都一樣嗎?從事業發展到個人品行,一般來說都會有一定偏差,有時候差別還挺大的。你要說父母的個性對孩子的未來完全沒有影響,拋開影響論的觀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霧都孤兒 ...

擁有關係和睦,父母相親相愛的家庭,是怎樣一種體驗

父母的感情隨著年齡增長反而越加深厚,並不很懂。直觀體驗就是秀恩愛比以往頻繁了一些。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每天會給媽媽好多打 至於我,大概。兩個人沒和他聯絡他都不會找我吧,親測事實。其實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的關係會影響自己對未來家庭 婚姻等親密關係的認知。他們上一次爭吵是十年前吧,額。父母感情好會讓我覺得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