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下容易產生「偽君子」?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為前提嗎

2025-02-12 22:55:12 字數 3331 閱讀 2310

1樓:娛樂達人掌掌呀

產生「偽君子」的現象是個人道德扭曲的一種現象。道德教化應該以尊重為前提,而且要保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樓:真小熊兄弟

儒家文化下並不是容易產生偽君子。正是因為道德教化是以平等和尊重為前提,所以我們要做到謙虛,謙虛並不是一種偽君子的行為。

3樓:社會生活家

確實容易產生偽君子,畢竟儒家文化是可以學習的,而乙個人的品格是改變不了的,看乙個人是否尊重另乙個人,這種事情是可以裝出來的。

為什麼有人說儒家文化下極容易產生「偽君子」?你怎麼看?

4樓:情感諮詢阿博老師

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儒家文化提倡「仁」,並告誡人們要愛人,為何會培養出「偽君子」呢?

5樓:職場百事露露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覺得有是有,但是你心靜自然涼,不會太多的影響的。

6樓:依依很美的

因為這樣的文化非常的讓人震驚,而且裡面的內容也是告訴了我們做事情要有容人的度量,這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偽君子,利用這種思想來幹一些不好的事情。

7樓:行樂先生

無論什麼樣的文化都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就像人永遠有好人和壞人一樣。這種文化容易產生為君子,但不可否認還有許多真正的君子。

8樓:愛唱歌的英

那是因為有很多人他們都會打著儒家文化的名義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而且他們總是在在道德的最高點去指責他人。

9樓:樂樂在此呢

因為人們學習的內容比較豐富了,對自己的思維就會產生乙個很大的轉變。其實也是看個人對知識文化的理解,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修養。

為什麼儒家教育下出的卻都是些偽君子?

10樓:網友

因為儒家教育屬於中庸教育,封閉人的精神差異,禁錮精神自由,勉強求同。

舉個例子,有兩個人乙個是運動健將,乙個是一般的力士。如果要這兩個人抱著一塊大石頭奔跑,再測量兩個人的奔跑速度,結果不能反映出運動健將的奔跑能力。如果依此說,這兩個人沒有什麼差別,奔跑能力一樣,就開始脫離實際,變得虛偽。

儒教無疑就是增加了人的精神負擔。讓人看不到差異,甚至抹殺人的差異,直到乙個人失去了自我,所有的個人表達都是虛偽的。

聯絡提倡尊重差異,闡述了教條方式的危害,並且強調要繼承與發揚,積極塑造屬於自己的精神:

但是,試圖以固定的形式覆蓋任何意義上的變動與通過教條構築的表象抹煞不同環境與個體意識之間的具象差異,不僅徒勞而且危險。

通過聯絡地繼承,人們擁有更高的形式基礎及之上要求更高的限制關係:遵循形式存在組合形成的線性相關的、等級式的自然秩序,必然演進的形勢與永恆的時間限制,提供給人們及時塑造屬於自己的永恆精神的唯一機會。

不是流行做最好的自己嗎,說的就是塑造自己的精神,表現自己特色。這樣才能活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活得豐滿自如。

聯絡這樣闡述價值:

人們從根本上認識到價值來自理性的選擇,緊緊圍繞著達成現實生活目標、釋放本能、展現自我精神、實現智慧型與自由的完全置換以獲得徹底解脫。文明印證這些事實,同時印證自然的交易方式亙古不變的事實。

所以,人的本能方式是釋放自我,展現自我,徹底解脫,儒家教育禁錮精神的方式正是與人自然表達的方式相反。所以人會變得虛偽,人生變得缺乏意義。

11樓:網友

人類的劣根性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改變的。在利益面前人很容易被本性驅使而忘記了品格節操。

12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的現實和長久的道德教育綜合起的。

13樓:網友

因為他們都是有文化的臭流氓。

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內涵是什麼?

14樓:life無明小魚

1、第。

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2、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3、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4、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士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

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公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思想認為君子的道德底線是仁

15樓: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1、「仁」的含義。

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本意是兩個人在一起、親近友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近友愛、善待他人。

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倡導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勸誡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仁」的表現。

仁」的觀念表現為各種道德行為: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等等。

16樓:你好你腰疼不

孔子那堆糠基本教的是沒自我的奴才。

關於儒家的君子聖人的正確說法是對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17樓:聊看民間百態

關陸裂於儒家的君子聖人的正確說法是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所倡導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體現。

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如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聖人」,即內聖外王。「內聖」指人的內心通過自我修養所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養的外化和外在表現,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養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域。

儒家學派中的「君子」指什麼?

君子,他也是人,所以他也會身處這個社會之中,處於社會那麼就會考慮乙個點,就是自身的人際關係。在儒家學說中極其重視人際關係,而且也會強調一點人與人之間需要和諧相處,「和」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畢竟孔子曾說過「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然而關鍵點在於「和」,可是每乙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無法做到相同的行為。

在《論語》中有著這樣的記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裡就說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為他不但能夠與其他人保持友好的人際關係,早信閉並且他也不會盲從於他人,也就是說君子是擁有著獨立思考的坦櫻能力的。

儒家文化發展 演變的原因與意義,儒家文化發展 演變的原因與意義

1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 商 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春秋戰國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儒家為諸家之一,這一階段,儒家雖然屬於顯學,但由於其主張...

中國儒家文化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希望採納 儒家文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儒家文化,又稱儒家學說,創始人為孔子 西元前551 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 是漢代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以 仁 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其在歷史上也影響了...

儒家文化對生活世界影響談談儒家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 四書 五經 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積極方面 1 重視教育,並且創造 因材施教 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