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少量飲酒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魄,你怎麼看?

2025-02-18 02:40:14 字數 4464 閱讀 9729

1樓:房間號

我是非常認同這種觀點的,因為喝少量的酒確實可以促進血液迴圈,而且還可以幫助身體更健康。

2樓:韓諾諾

我非常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少量飲酒可以導致血脈擴張,血液流速加快新陳代謝加快。

3樓:小張遊戲快報

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過量飲酒是不提倡的。

很多人說少量飲酒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魄,具體原因是什麼?

4樓:夾竹桃

主要是因為酒精會使人體興奮,這樣就會導致心跳加快,同時血管擴張,這樣就能起到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了。

有人說少量飲酒能促進血液迴圈有益健康,你覺得這種說法正確嗎?

5樓:璐璐小璐璐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靠喝酒起到改善心血管健康是不現實的事情,同時無論喝多少酒都有致癌的風險,酒精的多少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酗酒傷身,少量喝些酒有益身體,能起到軟化血管,令血液迴圈順暢的功效,其實這種說法對於大眾來說是非常大的誤導,無論喝多少酒都有害身體,更不存在適量喝酒有益身體的說法。

當初是美國乙個電視節目指出適當喝酒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的說法,當時節目給出法國人的飲食並沒有多健康卻很少出現心血管疾病,因此得出跟喝葡萄酒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並非如此,喝葡萄酒的人群收入比較高,所攝入的蔬菜水果和運動量在某種程度上都要高於其他人群。因此適當飲量的人身體好不是喝酒帶來的好處,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健康,通過喝酒起到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是不現實的,<>

世界衛生組織在很久之前就將酒精列入致癌物質,人們喝酒越多患有癌症的概率就越大,具研究表明在18個癌症當中就有乙個是因為喝酒引起的。就算每天適量的攝入25克酒精也會增加癌症的風險,患有口腔癌的幾率增加兩倍多,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一倍多,肝硬化、乳腺癌、中風的風險也會增加,也就是說只要喝酒就會導致癌症的幾率增加。

有大量的醫學資料表明想要能過飲酒來保護心血管健康是錯誤的,反而會引起高血壓,提高中風的幾率發生,因此喝酒不可能存在安全劑量。過去所提出每人每天攝入酒的正常量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的推翻。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任何水平的飲酒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甚至會因為少量的喝酒引起對飲酒的渴望,對酒精的依賴增加。

綜上所述,無論喝多少酒都不會起到保健的功效,能不喝酒還是不要喝酒,更不要為了活血、助眠理由而刻意的喝酒,避免造成身體的傷害。在中國喝酒是一種文化,少量飲酒更是生活的一種享受,不過想要追求健康的生活,不應該依賴喝酒,而是通過健康的運動和飲食健康來起到強身健身的功效。

6樓:蓉淼經驗之窗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少量飲酒是可以促進血液迴圈的,那麼就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7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因為喝酒會讓你渾身發熱,進而加快血液迴圈,讓你變得更加健康。

8樓:隨遇而安

不正確,因為還是要根據每個人身體狀況的不同來決定,而且喝酒不一定就會促進血液流通。

有人說少量飲酒能促進血液迴圈有益健康,這種說法正確嗎?

9樓:富得劉6油

不正確,酒精沒有這方面的用途,但是喝一口酒,確實能夠壯膽,這都是心理影響,在身體上,酒精百害而無一利。

10樓:行樂

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主要是因為酒精裡面還有一定的成分能夠對我們的身體以及對我們的血液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大多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才會選擇經常喝一點酒。

11樓:雙魚愛仕達

正確。因為少量喝酒可以加快身體新陳代謝,而且也可以解毒,可以促進血液迴圈,讓身體更加健康。

12樓:史蒂芬斯

這種說法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所以我們每天也可以少喝點酒。

適量飲酒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多少算適量呢?

13樓:薛總愛叨叨

酒形成了一種文化。很多醫生都勸病人不要喝酒,最好不要碰,因為對身體不好。但是就已經用了幾千年了。

很多詩人的作品都是酒寫的,很多長壽的人也有喝酒的習慣。所以要從兩邊看喝酒。邊肖認為喝酒太有害了。

告訴你喝多少酒的公式叫作適量。

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建議,建議男性純酒精飲料不宜超過20克,女性每日不宜超過15克。20克的量化是多少?能喝酒的,相當於不超過2兩白酒,150毫公升酒,500-750毫公升啤酒。

你可以記住通式:酒精攝入量=酒精消耗量×酒精濃度×柳葉刀》有沒有建議過不要喝最好的一滴酒,但我個人認為喝了就好,很多活得比較久的人都有喝酒的習慣。想喝就少喝。

因為除了飲酒量之外,酒精對健康的影響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影響因素1:酒精濃度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酒精成分,如高粱酒、茅臺酒、五糧液等,酒精成分在50% ~60%左右;白蘭地45%,甜酒黃酒20%,葡萄酒10%左右,黑啤酒7%左右,普通啤酒3%~5%左右。如果喝200ml,酒精濃度低對身體的影響相對較小。

影響因素2:遺傳因素酒精進入身體。首先被乙醇脫氫酶脫氫變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變成乙酸。

然後,乙酸在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從體內排出,而水則通過出汗、排便等方式排出體外。但是,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每個人的基因是不同的。

如果這些酶是活性的,有些人可以喝酒,否則他們就不能喝酒。

影響因素3:身體狀況,肝臟的功能是抵禦酒精中毒的主要防線,因為90%的酒精由肝臟代謝。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喝酒情緒等。

比如喝酒速度。平時喝酒速度太快,分解不了,更容易傷身體。當然也包括酒的品質,是否是假酒等。

這些就是酒對健康的影響。除了考慮健康問題,喝酒一定不能耽誤事情,更不能瘋狂,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更不能開車,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肝臟被酒精損傷了怎麼辦?

除了少喝酒或戒酒,最好的方法是清除肝臟毒素,使肝臟恢復活力。

14樓:過法國法國和

1、啤酒。由於啤酒一般濃度是在5%,所以如果我們按照一罐易拉罐啤酒330毫公升來進行計算的話,那麼乙個男人一般一天可以喝800毫公升,而對於女人而言的話則是600毫公升以內。2、紅酒。

一般紅酒的酒精濃度在11%,如果我們按照一杯160毫公升計算的話,那麼男人每天可以喝360毫公升以內,而女性的話,則不應該超過270毫公升。3、洋酒。對於像白蘭地、伏特加、威士忌這樣較高濃度的洋酒,它們的酒精濃度一般在40%,所以作為男性的話,則應該在100毫公升,女性在75毫公升以內。

15樓:浩海永寧

一般來說不要超過三杯就好了,大約是200毫公升左右,這個就算是適量了就可以促進血液迴圈,也不會喝多。

16樓:秋風體育

每天喝100-200ml算適量,建議喝紅酒,紅酒的作用更明顯。

適當喝白酒,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所謂的適當是多少量?

17樓:番茄味雞腿堡

每天可以喝一兩,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可以活血化瘀,可以去除寒氣,可以有效避免感冒,有效避免生病。

18樓:巨集盛巨集盛

喝白酒的量一定不要超過100毫公升,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促進血液迴圈,就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也不會導致自己喝醉。

19樓:結婚發的

不超過50毫公升,因為這樣的量是不會對身體有嚴重的影響的,所以一定要控制在這個範圍內。

少喝酒有助於血液迴圈,是不是說明少喝酒就健康了?

20樓:愛小樹苗

是的。因為少量的飲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血液的迴圈,同時也有利於新陳代謝的運作,並且也能夠預防一些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且也有助於睡眠,也是有一些好處的。

21樓:甜豆說娛樂

也不是。對正常人來說,少喝酒有利於血液迴圈,但是對於生病的人來說就不能喝酒,一滴也不能沾,如果喝了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說不是少喝酒就健康。

22樓:冰魄藍楓

真正的純糧釀酒中含有200多種物質,高階醇類,脂肪類,酯類,醛類等。還含有少量的揮發酸和不揮發酸。常常是不含糖的。

少量飲酒可以增加人體血液迴圈,有預防心血管病的作用,但對高血壓的人儘量不要喝酒。

23樓:愛小樹苗

不是的,其實身體的很多疾病都是在潛移默化的一些飲食習慣中形成的,有些東西戒掉了,並不代表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

24樓:瀟柏晗

不一定,喝酒只是影響身體健康的乙個因素,並不是說喝酒少了就健康了。

25樓:武帥帥

並不是,影響身體健康有很多因素,平時一定要注重飲食習慣。多進行運動,不要熬夜。

26樓:叄么肆鋒

不是說明少喝酒就健康了,但是為了身體健康,我們一定要少喝酒少抽菸。

27樓:不著急上課

當然不是的,這樣的說法只是在告訴我們要適當的飲酒,不要酗酒。

慢性腎炎能過性生活嗎 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可以,到底怎麼辦

慢性腎炎患者也是可以過性生活的。合適的性生活可以協調夫妻感情,對身心健康都有利,但過度的性生活就不好了。中醫把過度的性生活叫做房勞,認為房勞耗精傷腎,也就是說對正常人,房勞不利於健康長壽,所以,要適可而止。 頻率很重要,偶爾一次可以。請給我的回答採納,謝謝。 一榜封神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這個與病人...

有人說「婚姻裡,錢能治癒一切矯情」,你是否認同這句話?

我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覺得在婚姻裡,錢只起到乙個功能,但是卻並不是調合夫妻關係萬能的神丹妙藥!婚姻裡,二人走到一起,這是乙個緣分,在一同的生活中,錢確實也起到了乙個很好的功效,由於有錢的日子總會完的灑脫不羈一些!可是,錢在婚姻中只是乙個襯托,並不是決定因素!我覺得,婚姻中,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關...

有人說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是能洞察人類心靈的作品,你覺得有哪些作家 作品在此之列

有人說,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是能夠洞察人心的,文學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即使時間流逝了,也改不了它們帶給我們的震撼。作家通過他們的文字,細細的展示了乙個世界,人性的悲歡離合,完全剖析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感到震撼,似乎回想起來,依稀昨日閱覽。說到這裡,魯迅先生的 阿q正傳 便不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