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齊王被稱為東西兩帝嗎?

2025-02-18 15:00:10 字數 4061 閱讀 1435

1樓:業餘歷史迷

秦昭襄王與齊王確實曾分別被稱為「西帝」與「東帝」,是為「東西兩帝」。秦昭襄王嬴稷。

即位於秦武王。

因舉鼎而意外身亡之後,具體時間為西元前307年。而與他合稱為「東西二帝」的齊王是齊湣王,其即位時間是西元前301年。

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齊國因齊威王的統治而國力漸強。其中尤其是在經歷桂陵、馬陵這兩場勝戰之後,齊國開始稱霸東方。而在齊國蓬勃發展的這個時期,秦國。

同樣也藉由商鞅變法。

的順利進行而國力大增。商鞅變法是由秦孝公。

下令推行的,前後共進行過兩輪。秦國因這兩次變法而國富兵強,秦孝公也因此被周顯王授予霸主稱號。也就是說,秦國成功稱霸西方。<>

齊國與秦國身為各自佔據一方的霸主,它們二者之間自然免不了要為了最終的霸主地位而相互爭鬥。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秦昭襄王、齊湣王時期。在齊湣王即位那年,秦齊兩國聯合南韓與魏國。

對楚國發動攻伐,楚國因不敵而接連遭遇敗戰。之後因戰敗而實力折損的楚國不得不依附於齊國,而秦國則先是於西元前299年扣押了楚懷王,後又在西元前298年連佔楚國十六城。<>

國勢急速衰弱的楚國徹底失去競爭霸主地位的可能,於是齊國開始出兵伐秦。在西元前298至前296年期間,齊湣王聯合魏、韓兩國共同對秦國發動攻伐,秦國被打得只能割地求和。中途燕國。

曾一度趁亂對齊國發動偷襲,結果反被齊國大敗。因此險些被滅的燕國急忙使計將齊國的注意力轉移向宋國,最後實力不敵的宋國在其餘諸侯國的「維護」之下以割讓數城的代價順利生存下來。<>

秦國在專心對付完楚國之後,於西元前293年大敗前來攻伐秦國的韓魏聯軍。兩年之後,秦國主動出兵攻打魏國並順利攻佔宛城。西元前290年,同樣受到秦軍進攻的魏國將河東地區將近四百里的土地割讓給秦國。

但是即便如此,秦國還是在第二年出兵攻佔了魏國六十乙個邑。由此可見,當時秦國的發展勢頭是非常猛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秦昭襄王才會在西元前288年自立為帝。

秦昭襄王一方面想要自立為帝,另一方面卻又擔心齊湣王會因不贊同而發動攻伐。為了堵齊湣王的嘴,秦昭襄王在將自己自立為「西帝」的同時也將齊湣王尊為了「東帝」。

2樓:小魚聊知識

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與秦王確實是稱為東西兩地,秦昭襄王為西帝,齊王為東帝。這是在戰國中期,七國都已成王,於是秦昭襄王在魏冉的提議下與齊國聯合起來,各稱東西帝,以此證明自己的實力跟地位更為強大,與其他的五國不能一概而論。

秦昭襄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的母親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太后第一人。而當時的秦國在國內上也確實是尤為出色的,秦昭襄王在政治軍事各方面也有著非常卓越的成就,從最開始由宣太后當政,到後來他逐漸收回大權,並逐步為秦國的發展做出諸多的決策和戰略,都能顯示出他的優秀才幹。歷史中對於秦昭襄王的評價尤為的高,他的才能受到了認可,同時,特也是秦歷代在位最久的一位帝王,開闢了諸多的先河,在影視作品中,對於秦昭襄王的演繹也非常的多。

而稱帝的另一位王則是齊湣王 ,是齊宣王之子,齊湣王在即位之後便發動了 垂沙之戰 ,使得當時的出國成為了齊國的附庸,著名的函谷關大戰中,又大敗秦國,實力不容小覷,後來還吞併了當時的宋國,但是最終,齊國被燕國打敗,齊湣王在逃亡的路上被殺,下場實為悽慘。歷史中非常有名的典故」濫竽充數「就是發生在齊湣王當政時期。

所以說,秦昭襄王與齊王合稱東西兩地,這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是乙個歷史事件,是為了顯示自己地位與其他五國的不同,但是後來齊王接受了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其他各國達成了協議,轉而宮廷。在此之後,齊王去掉了帝號,又恢復了齊王之稱,秦昭襄王也在此之後不再自稱西帝而取消了帝號。

3樓:乙個

是的,這也是和國家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乙個在東面,乙個在西面,所以才會稱為東西二帝。

4樓:撒的謊

是的,也是因為他們分別佔據了當時中國地圖板塊的兩個地區,所以就有這樣的乙個稱呼,代表了他們實際的權利。

5樓:愛唱的英侃

的確是的,因為當時他們倆人都是有著很大的實力,而且才能也是很強的。

與秦昭襄王互尊為東西二帝的齊湣王,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6樓:曉儒**汽車

與秦昭襄王互尊為東西二帝的齊湣王,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齊國,現在是天齊的第六位君主,齊宣王的兒子,在他統治初期,實力足以與秦國抗衡。他在南方留下了楚懷王,在北方留下了前宋和前鮑等12個國家。

西有三晉,東有強秦,一時間成為五國之客。

在齊國即將滅亡的時候,答殲他仍然傲慢無禮,這讓魏國和魯國的國君很生氣,不願意收留他。更可笑的是,作為齊王,他認為其他國家的軍隊可以聽從自己的指揮,直接任命其他國家的將軍為宰相,最後慘死。剝皮後留下的抽筋,齊先生死在他的傲慢中。

他死在自己的傲慢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燕、趙、韓、魏、秦四國將軍,率軍縱橫攻打齊國,拉開了五國伐齊的序幕。4、抓到齊湣牙的他派兵要求齊湣王割讓領土,但齊湣王雖然跋扈,但人還是清敗衝有性格的,面對四牙的枯氏威脅,寧死不從,這時四牙兇猛的大發,不可思議的拉下了濟民王金,他用自己的筋骨倒在了樑上,齊湣王終於哭了兩天兩夜,死了。

經此一役,齊國自姜子牙開國以來,姜、田二公子積累了700年的家財被掃蕩一空,齊國從此衰落。齊先生的死法,左,是歷史上最糟糕的。在他的一生中,齊國先生本可以帶領他的國家稱霸世界其他地區。

但是,齊王並沒有像秦王那樣有 "統一全國 "的野心。當齊國強盛起來後,他自作主張,強迫齊國的宰相田文獨自去攻打宋國。在齊國即將滅亡的時候,他仍然傲慢無禮,這讓魏國和魯國的國君很生氣,不願意收留他。

更可笑的是,作為齊王,他認為其他國家的軍隊可以聽從自己的指揮,直接任命其他國家的將軍為宰相,最後慘死。剝皮後留下的抽筋,齊先生死在他的傲慢中。他死在自己的傲慢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春秋戰國的國君都叫襄王?

7樓:神聖龍格利高裡

春秋戰國時期叫襄王的沒有幾個。

最正統的是:周襄王姬鄭(?―前619年),姬姓,名鄭,周惠王之子,東周君主,前651年―前619年在位。

這是個正兒八經的「王」這個爵位是世襲罔替的。還有幾個「襄王」都是自立的「王」】

韓襄王(?─前296年),姬姓,韓氏,名倉,戰國時期南韓君主。

楚頃襄王熊橫(?―西元前263年),羋姓,熊氏,名橫,楚懷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齊襄王(?―前265年),媯姓,田氏,名法章,齊湣王之子,戰國時期齊國國君。

魏襄王(?―西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西元前318年—西元前296年在位。

先說韓襄王和魏襄王吧。

當時晉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後來三國分晉,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分成三個國家,每乙個都是戰國七雄之一)。

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

注意!!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

也就是說這三個國家的諸侯的爵位是侯爵,只能稱「候」,不能稱「公」(譬如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更不能稱「王」(王爵只有周天子才有)

再說楚國,楚頃襄王。楚國最開始地處當時的蠻夷之地,最初受封的爵位最低,(好像是個伯爵還是子爵,忘記了。)連當時讓他們進貢給周天子的貢品也只要他們拿來點釀酒用的茅草!

草啊!那點草就能當貢品了,可見當時是帶著憐憫的眼光來看楚國的。一直到西元前758年,熊眴上位,自封為王,諡號楚厲王。

齊國就不用多說了,齊桓公大名鼎鼎,當時是公爵,那王爵是怎麼來的?也是自封的哇!

所以孔老夫子早就說「禮樂崩壞」要「克己復禮」嘛。但是自封為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實力強大,其次得不要臉。光不要臉是沒有人承認你是王的,光強大不敢舍下臉也沒有人去封你乙個王爵的。

所以你看,這幾個「襄王」都是戰國七雄的諸侯。要符合這倆條件的諸侯真不多。

要知道諸侯活著時是沒有人叫他襄王的,都死了之後蓋棺定論時給的諡號才是這「公」那「王」。就是他一生的評價。襄王的襄字,意思有:

幫助,輔佐;衝上;上舉,昂起; 高;掃除。這是個還算不錯的諡號(比剛剛說的厲王要好太多了)

所以:自立為王的都不多,何況諡號為襄王的呢?

8樓:網友

**都叫襄王?只有少數幾個死後諡號為襄王(楚襄王、魏襄王、齊襄王、韓襄王),絕大多數的諡號都不是襄王,例如楚莊王、齊威王、秦孝文王、趙武靈王等。

和氏璧是我國戰國時期被各國爭搶的寶貝,秦亡後和氏璧的下落不明,它究竟去了哪裡

和氏璧 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了,而且在世間流傳了數百年,被人們奉為 無價之寶 的 天下所共傳之寶 在春秋戰國時期,從 卞和獻玉 到 和氏璧 被楚國奉為國寶,中間銷聲匿跡幾十年後,再到 完璧歸趙 等等一系列關於 和氏璧 的故事發生,然而,最後 和氏璧 還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一種...

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有啥不同,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有什麼聯絡嗎?

1 時期不同 春秋戰國 西元前770年 西元前221年 是百家爭鳴 人才輩出 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 時期。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 蜀漢 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 社會發展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和魏國對比,春秋時期有兩個魏國麼?

乙個是魏國,另乙個是衛國.衛國也是唯一乙個維持到秦始皇統一之後仍然存在的國家.乙個!另乙個是 衛國 別弄混淆了 乙個衛國,乙個魏國 趙國 南韓 魏國以前的關係。短一點啊 春秋時期,趙氏,韓氏,魏氏屬於晉國的士大夫。在後來的 三家分晉 中,晉國分為了趙國,南韓,魏國。這三個國家原來都是屬於晉國,後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