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劉邦雖然是乙個小人,但他絕對沒有殺死項羽的膽量。項羽作為乙個「楚漢之爭」的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即所謂的「成王敗寇」,乙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佩服。 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
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
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或許正因為如此,項羽的悲劇才顯得如此悲壯,項羽的失敗才更讓人扼腕嘆息,項羽的一生才更充滿了人情味,項羽的自殺才更讓後人唏噓不已。他留在歷史上冊頁裡面的,是乙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後人無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詩篇。 看乙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乙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乙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
中國歷史上,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培根的《習慣論》裡說過「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剛愎自用的項羽不可能打的過 能伸能縮的劉邦~!!最後自刎時說「無臉見江東父老」說明他好面子,就和袁紹一樣~!!
世家大族,總有著這麼個缺點 這事要擱劉邦 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所以 性格決定了項羽只有本慘收場的命運~!!
3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成王敗寇」,事實已為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即使項羽勝利,也不一定能是位好皇帝。
項羽烏江自刎,不自殺逃走行不行?他非死不可嗎?
項羽如果不自殺的話,逃走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本人不願意。項羽非死不可,因為他知道自己如果不死的話,江東的父老們也會因此遭殃的。他當然不是非死不可。但是項羽作為江東一代霸主,他覺得他已經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了,所以選擇了自殺。不自殺逃走也是可以的,但是項羽是乙個很高傲的人,他不願意活在內疚當中,所以他...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烏江」在哪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 中的烏江是烏江鎮,烏江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7萬人。為八百里皖江第一鎮,是安徽面向長三角的東大門。浦口區烏江鎮 原江浦縣林山鄉 與和縣烏江鎮原屬一地,位於長江北岸。後人在烏江鎮建立起了,霸王祠用來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歷史已相當久遠,歷史文化氣息濃重,位於馬...
如果項羽不在烏江自刎,是否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呢
不可能,那年頭江東還不是現在的江南,唐代以前長江以南地區基本上都是蠻荒之地,撐死幾十萬人口,根本支撐不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項羽就算跑到江東,別說是不是江東人都願意跟他,就算都跟著他頂天也就湊出萬把軍隊,對面漢軍可是30萬大軍,韓信的作戰本領比項羽也只強不差。項羽本身的性格魯莽,不如他的對手劉邦那樣老謀...